热爱生活 热爱劳动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幼儿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2022-02-23朱天红
■文/朱天红
“生活教育”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与生活之间有着相得益彰的紧密关系。提高劳动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比重,是推动我国幼儿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将“生活教育”渗透到幼儿劳动教育中,符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能够帮助幼儿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幼儿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师应引导幼儿从小事入手,帮助幼儿树立劳动意识,使幼儿的精神品质与道德素养在劳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并让其在日常生活的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进而让幼儿爱上劳动、爱上生活,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有效基础。
一、创设生活化劳动环境,培养幼儿劳动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劳动情景来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和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无论在哪种环境下,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幼儿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并时常用激励性的话语鼓励幼儿,以激发幼儿的劳动积极性,增强幼儿劳动的自信心和 劳动意识。
首先,截取特定的生活场景创设生活化劳动教育环境。教师可以借助幼儿园现有的设施和场所创设各种劳动场景,如创设供幼儿制作玩具和工具的木工坊,创设供幼儿种植蔬菜、鲜花等绿色植物的种植园,创设供幼儿整理内务、收拾生活用品和玩具的生活坊等。在特定的区域和环境下,教师为幼儿设计不同的劳动任务,可以促使幼儿掌握一些必备的生活技能。
其次,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创设生活化劳动环境。教师在劳动场景内容和环节的设计,可以融入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让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参与劳动,主动融入劳动情境,并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保持对劳动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教师为幼儿创设“上学”的游戏场景,让幼儿在早晨上学前,学会自己准备物品,如书本、文具、手帕等。在游戏中,教师以绘画、文字卡片的形式来代替这些物品,让幼儿自己清理、归纳后放进书包,并让幼儿自己说明这些物品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用到。游戏结束后,教师让幼儿通过讨论、评比,看看哪位幼儿准备的物品既全面又实用。
最后,与幼儿的日常活动相结合创设生活化劳动环境。比如,在游戏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自己整理玩具。在此过程中,教师启发幼儿思考要怎样收纳玩具,才能够既缩小玩具的占用空间,又有利于保护玩具,还不会影响幼儿园的日常活动。活动结束后,幼儿可以将在游戏中学到的技巧,用于在家里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这有助于幼儿养成劳动的好习惯。
二、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增强幼儿劳动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在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更加深刻且牢固。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联系幼儿的一日生活,开展生活化的主题实践互动,让幼儿在活动实践中收获丰富的实践体验,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进而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一)立足幼儿日常
劳动并不是在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才能进行,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劳动是幼儿力所能及的。教师可以开展以幼儿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劳动是自己可以做的。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讨论,讨论在自己的家庭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家庭成员平时在家里负责什么劳动,由教师帮助幼儿将这些劳动内容罗列出来。然后,教师指导幼儿将这些劳动内容行分类,看看有哪些劳动是和自己有关的,如收拾玩具、整理书包等;有哪些劳动是和所有家庭成员都有关系的,如洗衣服、扫地、丢垃圾、做饭等。最后,幼儿按照难易程度分别对这些劳动项目贴上小星星,星星越多代表难度越高。比较简单的、只和自己有关的劳动,如整理玩具、整理书包、洗自己的毛巾、将自己的脏衣服放到收纳筐里等,是一颗星,这些劳动可以由幼儿自己完成;稍微有一点难度的劳动,如丢垃圾、扫地等,是两颗或三颗星,是幼儿可以帮忙做的;幼儿无法完成的劳动是四颗或者五颗星,是由家里大人完成的。最后,在活动分享环节,由家长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的活动既增强了幼儿的劳动体验,还培养了幼儿的感恩之心。
(二)把握教育契机
在设计劳动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园生活的突出问题作为教育契机,设计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在提高幼儿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同时,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比如,有的幼儿在刚上幼儿园时,存在乱扔垃圾的行为,这时教师就可以“打扫卫生,爱护环境”为主题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为幼儿展示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让幼儿明白爱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的道理。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园区的卫生大扫除,让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品尝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成果,使他们更加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形成爱劳动的意识。
(三)依托园本资源
在幼儿园的生活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幼儿园现有的场地,组织幼儿开展种植活动。比如,幼儿可以从教师提供的种子中选择自己想要种植的植物,可以是花朵、也可以是蔬菜。每名幼儿都可以在自己的区域内种下种子,并负责自己种植区域内的除草、浇水等劳动任务。教师要定期组织幼儿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并让幼儿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感受。在此过程中,有的幼儿看护的植物长势好,教师要给予幼儿表扬和奖励;有的幼儿看护的植物长势不好,教师要给予幼儿鼓励和帮助。当植物成熟后,幼儿看着自己培育出来的鲜花、捧着自己种出的果实,就会明白劳动的价值,获得巨大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此时,教师可以为幼儿和他们的种植成果合影留念,一份送给幼儿,一份粘贴在班级园地里,让幼儿能够时时回味收获的喜悦,感受劳动的意义。
三、发挥家园共育作用,培养幼儿劳动习惯
很多幼儿缺少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幼儿在家庭中的劳动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在幼儿园培养的劳动意识、学习的劳动技能,很快就会因为在生活中没有用武之地而被遗忘。因此,要想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应该主动与家长沟通,向家长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与家长进行交流,可以互相分享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里的劳动情况,使双方保持教育的统一性。家长要指导幼儿从最基础的劳动技能开始学习,如洗手、刷牙、穿衣服等,以一步步完善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和良好的劳动意识。另外,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劳动月”活动的形式,集中培养幼儿的某项劳动技能。家庭与学校的互相配合可以让幼儿将学习到的劳动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逐渐使幼儿养成终身劳动的好习惯。
四、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强化劳动教育效果
教师要对幼儿的劳动行为和劳动技能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以激发幼儿的劳动热情,准确反映幼儿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强化劳动教育的 效果。
(一)坚持每日评价
幼儿的行为受到外部刺激影响的时间较短,要使幼儿长期坚持参与劳动,教师必须及时对幼儿的劳动表现给予评价,以刺激幼儿的表现欲和自豪感,激发幼儿的劳动热情。比如,对于早晨去班级绿化角或者学校种植园浇水的幼儿、课堂上帮助老师分发教具学具的幼儿、早晨和下午游戏活动时间帮助老师分发活动器材的幼儿、放学后收拾班级玩具和整理班级图书角的幼儿,教师都要及时给出肯定的评价;在每天早会时,教师要表扬那些在家里积极参与劳动或者某项劳动技能有进步的幼儿;在每天放学前,教师要表扬当天劳动表现积极或者劳动方面有进步的幼儿,等等。教师要使劳动评价常态化、持续化,使劳动评价变成幼儿每日在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劳动评价成为一种班级特色乃至一所幼儿园的办学特色。比如,当幼儿把散落在地上的玩具收纳整齐后,教师可以说:“多亏了小朋友们把玩具和其他物品收拾得井井有条,我们才能够在这么宽敞的环境里做游戏。”这可以使幼儿切实感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收获劳动带 来的喜悦,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评价生动可见
幼儿年龄小,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在每日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具体可感的媒介,使幼儿对劳动评价产生向往之情。比如,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可爱的小贴纸来对幼儿进行劳动行为评价,将一颗颗鲜红的大苹果、一个个神气的大拇指,轻轻地贴在那些爱劳动、会劳动的幼儿额头。这能够增强幼儿的自豪感,也会让幼儿得到家长的赞许。此外,教师还可以每天选出劳动表现较好的幼儿行使举放学班牌的权力,这也是非常吸引幼儿的一个评价举措。对于幼儿来说,班牌是班级的象征,自己可以代表班级全体同学举起班牌走到放学区,接受全体家长和幼儿的注目礼,那种自豪感会深刻地烙印在幼儿的脑海中,促使幼儿坚持做爱劳动的好孩子。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文化墙上设立一个“班级劳动之星”的小板块,每周评选一次劳动之星,并张贴其照片和简介,让所有幼儿抬头就能看到。借助榜样的力量,能促使全班幼儿积极参与劳动,努力争当光荣的班级劳 动之星。
(三)建立特色激励机制
幼儿园应制定园本化的劳动评价体系,力争形成本园独有的教育特色。比如,在每个班级墙上,教师可以张贴幼儿劳动争章表格,比一比谁得到的小星星多,谁最先达成某个目标。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印制幼儿劳动评价手册,由教师定期盖章,获章多的幼儿可到劳动超市兑换奖品。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收集日常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可回收垃圾,每月统一将这些可回收垃圾卖给再生物资回收站,将所得款项用于购买小奖品,如小徽章等。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劳动积极性,还培养了幼儿的垃圾分类能力,一举两得。
总之,以“生活教育”理念指导幼儿劳动教育,既是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生活化的劳动教育模式,能让幼儿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