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材料对话,推进幼儿深度学习
——以幼儿园美工区为例
2022-02-23沈婉馨
■文/沈婉馨
美工区活动的内容、材料,能够充分调动幼儿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学习经验,以达到材料与幼儿进行对话的目的。本文聚焦美工区,紧扣深度学习这一关键点,围绕教师如何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来支持幼儿进行游戏,推进幼儿深度学习进行阐述。
一、低结构区域材料,推进幼儿深度学习
教师在美工区投放材料时,不仅要考虑到投放的种类是否具有多样性,还要考虑到材料结构的高低。低结构材料由于没有固定的玩法,就不会限制幼儿的思维。当拿到低结构材料时,幼儿会萌生很多想法, 使幼儿更愿意从材料出发,探究材料本身。
(一)利用“话题”激趣
本次美工区活动的来源是有一天突然飘了点雪,幼儿可激动了,以为马上要下大雪了。在晨间谈话时,幼儿的话题还围绕着期待的“雪”,他们提议要在美工区堆一个雪人。由于近期一个幼儿带来了很多家里闲置的礼品纸袋,纸袋也正巧同雪花的颜色一样,于是便有了第一个活动“纸袋雪人”。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在纸袋上用黑色卡纸剪出大小圆形及头发、领结造型,做雪人眼睛及装饰,用彩色方纸卷出雪人鼻子造型并黏贴。
(二)教师的支持策略
1.解密纸袋。幼儿在美工区中利用纸袋和卡纸做出了表情各异的纸袋雪人。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发现纸袋的底漏了,教师就帮助他们用双面胶粘好了底部。细心的幼儿询问教师纸袋是粘出来的吗?这次,教师没有再粘好纸袋,而是和幼儿一起拆了一个纸袋,引导幼儿探索这个问题。纸袋这一常见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打破了固有思维,通过解密纸袋的构造,推进了幼儿在活动中对问题的思考和学习。
2.经验建构。幼儿发现了纸袋是“粘”出来的特点后,就自发去美工区尝试了设计,我们便利用“纸袋是粘出来的”这个发现点继续开展延续性的美工区活动。“自制纸袋”这一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学会用纸折叠成纸袋,用对称剪的方法剪出纸 袋把手。
(三)幼儿的学习看得见成效
“开放性的话题、自发的活动、低结构的材料、教师有质量的回应”,多种策略交互实施,就能够支持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主动进行深入探索,从而使幼儿逐渐形成创造性的思维,使幼儿的学习看得见成效。
二、挑战性区域材料,推进幼儿深度学习
(一)搭建“问题”支架
在集体活动“蒙特里安的格子画”后,幼儿依旧对格子画热情高涨,经常在美工区利用美纹纸进行格子画的创作。美纹纸很快用完了,教师鼓励幼儿在美工车内寻找可以替代美纹纸的材料。幼儿找到了一卷锡纸,问:“老师,锡纸可以代替美纹纸吗?”从这个问题出发,教师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幼儿打开锡纸,发现锡纸的块面很大,又问:“老师,锡纸上可以画画吗?”教师再次鼓励幼儿进行尝试。幼儿经过主动探索发现锡纸的表面可以画画,而且画上去的线条非常有光泽感。教师通过搭建这两个问题的支架,使幼儿从被动利用材料到主动寻求材料、探索材料和自发利用材料。
(二)教师的支持策略
1.持续追问。幼儿利用锡纸创作的格子画成功了,有幼儿提出了质疑:“这个锡纸太容易破了,一不小心画就毁了。”教师进行了追问:“那有没有办法能让锡纸不容易破呢?”这时有一名幼儿很快就想到了方法:将锡纸覆盖在纸板上就不容易破了。幼儿马上去验证自己的猜测,他们将锡纸进行平铺、折角后完好地覆盖在纸板上,这样一个牢固的锡纸画框就完成了。
2.拓展灵感。幼儿在创作格子锡纸画后,又有了新的创意——让这幅画变得立体起来。教师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鼓励他们进行尝试。最后,幼儿利用黏土代替美纹纸,将黏土搓成细长条后进行画面的分区,再 覆盖锡纸,作品呈现的效果意外的精美。
(三)幼儿的学习看得见成效
在寻找合适的材料的过程中,当幼儿有疑问时,教师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把幼儿的问题抛回去,引发幼儿进行思考,利用问题支架把继续讨论和思考的机会留给幼儿,同时,教师应在幼儿的对话交流中捕捉有价值的教育点。通过对锡纸的反复探究和操作,幼儿不仅了解了锡纸的形态,还利用锡纸的特点进行美术创作。在此过程中,幼儿对锡纸更加熟悉,同时在问题支架的引领下,多次观察、分析,最后验证自己的猜想,使幼儿的学习看得见成效。
三、场景化区域材料,推进幼儿深度学习
(一)利用“成品”支架
在大班的美工区“荷花”活动中,教师根据预设好的目标,对活动《鱼戏莲叶》进行了材料的投放,其中,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将纸巾两端揉搓成荷花花瓣状,将荷花一端进行染色,组合成完整的荷花。教师利用成品支架,带领幼儿观察用纸巾揉搓成的荷花花瓣,引导幼儿观察 并思考怎样利用纸巾进行揉搓,怎样将揉搓好的纸巾组合成一朵荷花。
(二)教师的支持策略
1.创设场景。在第一次活动后,幼儿分享了自己的制作方法和感受,随着主题活动的推进,幼儿对荷花更加喜爱。他们想到了要在美工区布置一个小荷塘,对 第一次制作好的荷花进行环境的创设和布置。第二次活动中,幼儿提议直接用粉色的彩纸来制作荷花,根据幼儿的设想,教师提供了折纸荷花的步骤,引导他们根据步骤图制作平面的荷花。活动二《荷花开了》的核心内容是:学会用正方形纸剪六瓣花朵,用叠层的方法将三张六瓣花朵粘贴成荷花。在制作好折纸荷花后,幼儿利用长条的卷轴将荷花布置在“荷塘”里。
2.升华情感。第二次活动的荷花是平面的,当教师询问幼儿还想做什么形态的荷花时,幼儿都表示想做一朵大荷花。于是,活动三“漂亮的荷花”就诞生了,其核心经验是:学会用正方形彩纸折叠荷花花瓣,用拼插的手法将荷花花瓣拼插围成完整荷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利用鹰架学习模式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学习折纸技巧,最后再将折好的荷花花瓣依次拼插在一起,形成了一朵完整立体的荷花。
(三)幼儿的学习看得见成效
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到和同伴共同布置的场景中学习,教师为了让幼儿喜欢上美工区主题活动的元素,通过预设活动、幼儿生成活动进行相互作用。教师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分析幼儿的学习行为,能够通过活动增强幼儿贴、卷、揉、绕、折、剪 等手部动作,使幼儿的学习看得见成效。
四、分层性区域材料,推进幼儿深度学习
一个班内的幼儿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在美工区提供多种材料,促进每名幼儿的发展。教师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和区域活动中需要使用到的材料,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性区域材料投放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一)教师的支持策略
1.三星材料。教师在区域中投放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可以按难易程度将材料分为不同星级,如一颗星、二颗星和三颗星,并将星星贴于分类材料框,以便幼儿自主选择。教师在进行美工区游戏活动时,要观察幼儿游戏材料的使用情况,对于幼儿的活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这样教师便能掌握幼儿对哪些材料是感兴趣的,通过分析和总结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对材料不感兴趣,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 对活动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三个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投放区域材料时,应按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原则来投放。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三个阶段投放材料。例如,在中班的一次松果制作的活动中,第一阶段,教师投放黏土和松果等材料,让幼儿将黏土和松果结合起来制作平面的恐龙;第二阶段,教师通过投放能够将作品站立的材料,引导幼儿思考制作能够站立的恐龙;第三阶段,教师投放与活动内容更为匹配的材料,投放可供幼儿剪切、具有立体感的纸板材料,以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二)幼儿的学习看得见成效
教师通过三星材料、三阶段等不同的材料投放方式,引导幼儿在区域中习得不同的经验,使每名幼儿都具有了探索材料的意识和行为,推动了幼儿深度学习。
五、自然性区域材料,推进幼儿深度学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幼儿感知周围的环境,用敏锐的感官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进而提升其审美能力,培养其学习兴趣,使其获得更加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为幼儿园美工区材料投放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教师可以利用园内、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引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究兴趣。
(一)师幼收集材料
通过收集如石头、果壳、花草、贝壳等,教师与幼儿共同打造班级美工区,教师让幼儿在美工区内用自然材料共同进行班级墙面制作。通过材料收集、共同布置美工区,使幼儿产生主动操作、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教师的支持策略
1.材料融合。幼儿园教师收集的自然材料是美工区的主要材料和资源,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比如,教师收集了核桃壳作为幼儿的研究对象,还制作了包含核桃壳特色的墙面,若单一地使用核桃壳,势必会遇到瓶颈,使活动难以顺利地开展下去。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自然材料的美工区操作时,要将自然材料与其他材料进行有效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活动效果,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2.区域联动。美工区可以和自主性游戏的花店、娃娃家、超市等区域材料结合起来,这能给予幼儿更多的游戏动力。例如,开心果做成的小蛋糕可以放在超市卖。教师应从幼儿的游戏需要出发,向幼儿提出美工区的操作要求,这能让幼儿的美工区游戏更具趣味性与实践性。
(三)幼儿的学习看得见成效
从富有趣味性的师幼收集材料,到自主性游戏提供的作品,美工区的环境更像是一个小小的加工坊,其轻松愉悦的教育环境不但能让幼儿更加有兴趣地主动学习,也能使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能够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美工区活动材料,是建立在教师的观察之上的,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科学地观察、解读、评价幼儿的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幼儿学习经验的获得,运用多元的视角支持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从易到难的游戏。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投放美工区活动材料,多途径帮助幼儿获得关键经验,最终使幼儿走向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