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 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实践与思考
2022-02-23■文/陶琼
■文/陶 琼
“双减”政策的颁布,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带来的变革不仅仅体现在小学数学作业上,更体现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出发,通过有效的教学 策略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实现减负增效。
一、从源头上做到数学教学精准备课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对于小学阶段的作业,“双减”政策更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把写作业的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这样的作业设计理念决定了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就要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从数学教学的源头做起。教师要从备课入手,在备课这一环节中抓住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从单元整体备课入手,明确本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梳理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通过交流、访谈以及测试等基本方法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后续还需要学习哪些相关的内容。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基本知识框架,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此同时,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把握小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知识时的困难点,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学科素养为核心,以学生学情为基础,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从而实现精准备课,使教学活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结合整体单元教学目标和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合理地设计单元作业,保证单元作业设计既要夯实学生的基础,也要拓展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数学作业设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数学的减负增效,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
二、在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增强数学教学实效。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单元整体教学为目标,在对本单元教学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分析思考之后,会更了解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定位及其作用。结合这样的认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开放的思想和有价值的课堂探究活动为基础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这一基本方法,能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从而有效掌握数学知识,不断提高知识学习效率。例如,小学数学某章内容涉及“人口普查”知识点,在这一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开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人口普查的调查结果尝试探究大数的读法以及基本写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在学习中还有哪些困难,以此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和价值。具体来说,在实践中,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学的单元整体,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整合更为丰富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其推送相应的学习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够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够推动数学教学的个性化。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如微课、在线课堂等方式构建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这也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的有效路径 与方法。
三、运用好分层作业这一“良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分层的目的在于有效实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发展上的差异,采用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的数学作业,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从而推动“双减”政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落实。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数学作业的特点布置复习巩固类的作业。复习巩固类的作业倾向于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侧重于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方面的巩固与落实。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单元整体设计、分课时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完成数学作业,进一步巩固数学基础,形成数学能力,并在这一环节中逐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进而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关键品质与必备能力。
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拓展延伸类的作业。在分层数学作业设计的理念下,拓展延伸类的作业更加适合数学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类作业。能够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技能与方法。
教师要针对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设计兴趣型或游戏型作业。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可能缺乏学习兴趣,同时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偏低,难以有效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更需要作业进行巩固。但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师在针对这一类学生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时,在把握“双减”政策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时感受到数学探索带来的乐趣。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充足的动力完成数学作业,在整体上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实现减负 增效。
四、借助实践型作业的助力效果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类型的作业。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方法,把实践性作业独立出来,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自身数学教学的需要,通过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数学基础,逐渐形成数学能力。
教师在设计实践型作业这一环节中要保证“评价先行”。在“双减”的背景下,教师在设计每一项实践型作业时都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价目标。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评价目标,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这一过程中了解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且能够通过教师的长期评价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发现自己的短板,从而在教师的建议下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增强学习的效果。
在实践型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拉长时间线。举个例子,在学习了物体三视图以及图形与位置关系等几何知识点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绘制学校平面图的作业。在这一项作业中,教师为学生安排了一个具体的研究任务,让学生以学习兴趣小组或者自由结成小组来完成这一项实践性作业。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明确的时间规划表,在时间规划表中把学生需要完成的绘制学校平面图的任务分解成若干小任务,每一个小任务都有截止的时间点。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对学习项目的规划和时间的分配。
此外,教师要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有效指导是学生完成实践类作业的核心,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设计针对性的指导方案,也可以对学习小组展开整体指导,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时间规划,还可以对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指导。具体来说,在设计方案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践的情况,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形成方案,然后对学生方案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改进。在小组分工合作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在学生资源分组的基础上,尽量把不同能力的学生分成一 组,让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带动的机制。
五、兴趣引导,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索
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内容繁复,知识结构体系复杂。学生难以了解知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很容易失去对学习的注意力和内在动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围绕学生的内在兴趣进行科学引导,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譬如,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心理特性,教师设置了趣味性的动手小游戏。教师先带领学生裁剪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对各个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再启发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对图形进行平移、裁剪、拼接和旋转,组合成新的图形。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教师在学生探索学习的基础上,设置了数学计算题,让学生在形与形、数与数的探索学习中,实现对数形结合的相互转化。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转变学生套用公式的固化思维,让学生通过形与形的组合,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变为规则图形,借助数形结合完成对面积公式的推算,发现图形和数字之间的逻辑关联,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基本认知和创新意识。
六、认知冲突,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立足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实现教和学的有效结合。教师通过教学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和科学求证,进而发展学生的问题质疑能力,深化其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例如,在小数乘整数的教育引导中,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算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整数乘整数的知识回顾,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整数的算理以及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知识迁移中实现将小数乘整数简化为整数乘整数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算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在问题的质疑、思辨、推理中,总结出数学知识的客观规律,从而在浅层化记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学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作业减负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数学作业的价值,能够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在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的同时实现减负 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