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2022-02-23方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育

方芳,甘肃省镇原县第二中学教师。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进行信息推送与传播的活动,与传统主流媒体相比具有门槛低、易操作、传播快、监管不规范、内容良莠不齐等特点。近年来,由于自媒体的介入,学校德育实效受到严重冲击,学生价值构建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语文课堂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着眼未来、体悟价值、思辨选择,自觉构建德育核心框架、自觉进行心理情感审判、自觉涵养媒介素质、提升媒介品质,从而实现语文教育在亲民、在止于善的德育理想,實现学生人格归位、品德塑造、健康发展的美育理想。

一、定位学生情感认同教育,发挥教师传道作用

1.涵咏经典,唤醒学生对骨肉同胞的仁爱之心。首先,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性阅读。经典书籍琳琅满目、浩如烟海,由于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阅读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赋能,根据学生文化诉求推荐优秀传统文化篇目,其中就包括儒家经典读本。儒家思想是中华千年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风骨和文化底蕴,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君子学道则爱人”。很多文学作品无不体现了提升个体修养、仁爱底层百姓、改善社会关系、洞悉国家命运、淳化社会风俗的君子之风[1]。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甄选蕴含君子之风的相关书籍,罗列阅读清单、设置阅读项目任务群,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抽查阅读笔记、撰写读后感等形式检查、评价学生阅读情况,让学生初步建立热爱骨肉同胞的认知理念。经典的两端是文化和价值,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把道传给学生,通过选择性阅读儒家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心中树立大节,最终实现由知识到价值的升华。

其次,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聚合性思维。文学的聚合性思维是指吸收优秀文化的精华,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求正确答案,并生成新的逻辑结论的思维方式。儒家思想以贵和尚中为处事原则,以仁爱之心为立身准则,教导百姓亲和、亲近地对待自己的骨肉同胞,一个热爱祖国同胞,热爱天下苍生的人就是纯粹的爱国主义者[2]。儒家兼济天下、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对今天的中学生仍然有现实教育意义。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层解读文学作品、挖掘思想内涵,在吸收儒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古人与今人共同的人文情怀、人本信仰。引导学生以当代思想诠释忠君爱国、立己达人、仁爱共济的精神风骨,以传统观念解读兴国安邦、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的精神基因。寻找当代情感与传统思想的内部逻辑关系,系统还原儒家思想对底层百姓的仁爱之心,本质追溯孔孟圣贤对族人深刻的心理情感,从儒家经典中了解民族气节、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走出自媒体的价值真空、价值虚无,最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传承。

2.强化认同,根植学生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心。首先,重视写作,提供生命修炼场。教师要在自媒体的运营中找到一个学生学习的行为标杆,重启育人素材、重塑迷失的灵魂、突破认知局限、维护大国形象。这个行为价值的标杆就是国民英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英雄辈出的国度,英雄是永久的中国符号,他们代表民族力量、民族精神、民族信仰。对爱国英雄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唤起民族自豪感。在举国抗疫期间,我将抗疫英雄事迹视频在作文课堂播放,让学生看完后写观后感。有学生写道“护佑中华的不是遥远的神话、虔诚的祈祷和觥筹交错的祝你平安,护佑中华的是七十多岁的三轮车老人、毁家纾难的拾荒者、浩瀚青丝飘落一地的铿锵女子和按下手印践诺誓言的白衣战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国家英雄!我虽渺小,但我崇敬英雄的赤诚之心;我虽平凡,但我心系大国的盛世荣耀;我虽素门凡流,但我愿布衣雄市,立心立命开太平!”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构建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海市蜃楼,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引导。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尽心培植生活的土壤,以深厚的英雄认同情感为基础,抓住写作课堂主阵地,树立“大思政”理念,寻找学生感情触角,运用多媒体优势,搜集、播放国民英雄电影、短视频,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共鸣。

其次,关注课外,提供情感安放场。自媒体在科技的强力助推下,实现了自弹自唱到牟利揽金的快速转型,网络内部缺少规则意识,秩序失衡,网民大军不限年龄蜂拥而至。让中学生与网络隔绝显然是一刀切的鲁莽行为,不可取也行不通。昔者,鲧治水用堵,其子禹疏而治之,学生的教育亦是如此。相较知识性媒体而言,学生更加关注自媒体的娱乐价值,究其原因,是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缺少信仰的引领。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精神盲点,宣扬英雄事迹,让学生接受正能量的洗礼,在实体世界中为他们找到迷途的出口,提供情感的安放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每一次晨会、班会及传统节日,积极组织诗词朗诵会、师生座谈会、文艺汇报演出等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主题征文、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等文化阵地持续开展特色活动,通过组织专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对英雄的崇拜与敬仰,形成向时代英雄靠拢的推力,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学生心中埋下信仰的种子,帮助他们最终走出网络困境、道德困惑。

二、关注学生价值辨析教育,提升道德教化功能

1.拓宽视野,引导学生自我德育评判。自媒体为了吸粉,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推送大量“文化垃圾”,这些“文化垃圾”卖弄作秀、哗众取宠,有悖于语文教育的正统、中和的雅正品格,与至善、至纯的教育理想相去甚远。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网络行为、网络行径成为新的社会问题。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幼儿观看网络视频不亦乐乎,学生熬夜漫游网络,青年颓废“葛优躺”。手机自媒体成为新时代国民素质教育的“鸡肋”。完全杜绝则与社会隔绝,放任自流或许会误国误民。因此,语文课堂教育要直面问题,正视科技发展浪潮,也要聚焦问题,解读时代价值取向、培植社会正义,切中肯綮地帮助学生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赢心理防御战,在价值观冲突中打赢内核发挥战,从寻找中明确立心铸魂的方向,在延伸中定位价值导航的轨迹。

教育是铸造灵魂的事业,语文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在意识行为分歧中自我唤醒、自我监督,最终达到自我治愈的目的。而能够做到自我控制的前提是提高自我水平,因此,学生的认知水平、道德水平在预防自媒体的文化侵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整合课程资源、设计精美课件,带领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家风传承,感受超然豁达、智慧明达的长者风度。打开视野,让学生主动了解国际大事、国内新闻,纵向对比、横向参照,鉴古知今、科学评价,从多元角度、现实情境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甄别、选择优秀道德案例,引导学生热爱当下生活、将自我融入广阔的天地。寻找社会主义精神标识的闪光源,锻造崇德弘毅、自强不息的优良品德。搭建育人平台、提升信息素养、组建学习共同体,聘请专家学者分享优质教学课程,帮助学生增知识、长见识。当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高时,他们就会无意识地进行自我行为是非判断,思辨地自我德育评判,也会远离自媒体运营中那些低俗无趣、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行为。

2.讲好故事,激发学生自我德育修正。学生自我德育评判是意识层面的觉醒,意识能够指导人的行动。因此,自媒体泛滥、娱乐至上的当今社会,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脱离正确的价值观轨道时,教师要在价值迷茫的边缘拉学生一把,防止学生网络行径与精神需求南辕北辙。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照学生精神需求,激发他们进行自我德育修正,在各种文化冲突、价值选择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让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担当。具体做法是:重构教学、瞻目中国道路,重塑思想、讲述中国故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相同的政治心理认知背景,这个情感基调在多元价值纷争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了解中国前行道路的曲折与艰辛,也要和学生共同讲述中国故事。

语文课本里面蕴含着最朴素的民族情感,包含着为官之人政通人和、清廉忘私的政治理想,为学之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负鼎之愿,为子之人寸草春晖、老莱娱亲的乌鸟私情,黎民百姓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共同愿景。语文课堂要比照“中国好故事”的事实案例,引领学生与故事人物灵魂神遇,情感互通,进而自我德育修正,学会价值分析、价值判断、价值取舍,改变自己沉迷于网络的行为。历史是教师开源活水、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科书。语文教师要重建教育生态、调整教育路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穿插四史教育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生命奠基教育、健康生态教育,寻找历史与当代的情感共鸣、价值共性。学史教育中要重点挖掘红色资源,探索以史育人、以史立骨的德育模式;傳承红色基因,推广以史铸魂、以史立心的课堂案例。通过打造红色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最终实现教育的价值回归,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思考,有所进步,增加学习内动力,增强学习自信心[3]。

三、重视学生实践体验教育,扩大学校育人格局

1.创新教育形式,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任何时代的国民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肩负不同的使命与追求。现实情况是,在自媒体的冲击之下,学生关注点发生转移、心理结构逐渐变迁、情感寄托严重错位,甚至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动摇破裂。学生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视力下降、成绩下滑、智力受损,有的学生玩手机不学习,甚至开直播、冲流量,他们的人生规划不是当科学家、工程师、教师、军人等建设性人才,而是做网红、当网络明星,宣扬读书无用论。少年堪忧,国家堪忧!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层面来讲,生逢盛世的当代中学生都是责任公民,必须树立发展自我、幸福家庭、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担当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堂就要坚持健康正向的明理教育、立体动态的共情教育、科学正确的导行教育。

首先,学生要明理。教师要强化语文课程作用,从实践体验出发,搜罗生活案例、整合德育要素、模拟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存在感,自我参与感,自我成就感,在责任教育中意识到自己肩负家庭振兴、社会进步、国家昌盛的希望,自觉地将爱国主义豪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家长要共情。家长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对学生成长过程既要知情,更要监管。面对学生沉迷自媒体等网络行为,强行制止可能会引起学生叛逆,此时,语文教师要协同家长放下已有的生活经验,识别学生情绪,深入体会学生内心世界,感受孩子的孤独、苦闷、压力甚至极端,平和地与之交心、真诚地与之和解,重新成为孩子精神世界的强大依靠。第三,教师要导行。语文教师要提高责任践行能力,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学生社团等途径进行感恩教育、责信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维护生命安全、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社会服务、维护社会秩序、拥护国家统一。学生肩上有责任,眼中有光芒,心中有期盼,就会自觉抵制自媒体网络侵蚀,细品生活的无字之书,以知识改变命运,凭担当立身天地。

2.挖掘教育资源,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四四方方的围城中,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呼吸新鲜的空气,自媒体打开了他们瞭望社会的一扇窗,只是窗外有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也有阴风邪雨的坏天气。语文教育就要统筹学科资源、形成行政推力,拨开自媒体的阴霾,引领学生走向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道德探索中明理、在实践体验中导行,进而坚定理想信念、规范道德行为、提升公民素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德育发展需求,挖掘教学资源、整合德育元素,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将责信教育融入本土革命教育之中;参观博物馆、文化馆,将历史教育融入文化认同教育中;参观香包剪纸艺术展览,将技能教育融入审美鉴赏教育之中,亲近田野、自然,将生命教育融入劳动体能教育之中。帮助学生在行为实践中体验情怀、在价值反思中感悟生活,进而拒绝自媒体的低俗趣味、病态审美,放下手机,回归书本、回归课堂。

除此之外,语文课堂上还要重拳开展立志教育和奋斗教育,搜集“低头族”上瘾性行为的具体案例,明确网络过度行为对中学生理想信念的消极作用。学生网络上瘾性行为除了自我控制力差、外界因素干扰等原因外,根本原因是理想信念意识淡薄甚至缺失。学校要组织语文教师开展校本课程,主打“道德讲堂”活动,并将其开辟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鼓励语文教师做报告,更鼓励学生激情发言,在师生共同参与演讲的同时,邀请最美少年、杰出青年、优秀学长等先进人物做励志演讲。立规矩、作表率,引导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进而合理把握上网时间、自觉屏蔽网络不良内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主动学习知识、铸造品格、练就本领,将爱国之心、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4]。

总之,青春期的学生思想叛逆,他们不喜欢教师的絮絮叨叨碎碎念,更不喜欢教师站在圣人的高度指手画脚、求全责备。面对学生的抵触情绪与冷漠表情,语文教师的选择不应该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也不应该是触其逆鳞、针锋相对。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进原生家庭,洞察学生生活经历,对话灵魂,破译学生心灵密码,以真挚的情感代替道德训诫,以深层引领代替价值推送,努力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务实笃行、行稳致远,可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阳光少年。

参考文献:

[1]刘露.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2):69-71.

[2]王强.传道于人,自新于己——在读经典教学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9):38-41.

[3]王海燕.引领广大青少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J].甘肃教育,2021(8):1.

[4]朱建民.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着力点[J].人民教育,2019(23):1.

猜你喜欢

德育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