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仿写要重视结构建模

2022-02-23向浩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冰糖葫芦文段蒲扇

向浩,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学习写作,大部分老师比较注重主题和立意、语言表达等,很少有人对文章的结构教学进行思考和借鉴。尽管写作在结构安排上比较自由,但不代表没有章法。因此,加强仿写中的结构建模,是值得语文老师关注和思考的新问题。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仿写”中,指出仿写可以从“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入手。一篇文章,结构搭好了,写起来就容易了。文章结构,其实就是行文的逻辑,或者说是行文的思路。文章的思路确定了,文章也就完成一半。在学习建构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应着重思考段落之间的结构模型建构和段落内部的结构模型建构。下面以《灯笼》为例,来谈谈可以帮学生建构哪些结构模型。

一、“冰糖葫芦型”结构

《灯笼》第七段至第十一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段落结构模型,可以称之为“冰糖葫芦型”。何谓“冰糖葫芦型”,即“指围绕一个点展开相关联想,这个点就像竹签,贯穿始终。其他相关事物,一种写一段,要写得饱满而丰富。这些相关事物之间不需要耦合连结”[1]。文章第七段写元宵节看灯,第八段写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九段写在纱灯上描红,第十段写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十一段写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每一段有各自的不同的内容,每一段都写得非常丰富,这就好像一颗颗滚圆饱满的冰糖葫芦。但尽管各自的内容不同,其核心点都是“灯笼”,即这些不同段落的不同内容,都是通过“灯笼”这条线索缀连起来的,看起来很闲散,但实际上主题非常集中。那么,“灯笼”就像冰糖葫芦中的竹签,让各个葫芦连缀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的机构模型在状物、写景类抒情散文中常常出现。段与段之间的结构模型有很多种,需要我们去总结和归纳。段落之间的结构模型和文章的结构不能混为一谈,因为文章的结构是相对简单的,诸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等。越简单的概括越不利于学生自我写作模型的建构,而应该总结出更多形象生动的模型,供学生选择和使用。

二、“蒲扇型”结构

所谓“蒲扇型”结构,指的是段落的行文结构形式像一把蒲扇,即有一条像扇柄一样的线索,在线索上再分支出若干支脉,然后将支脉进行适量描写或叙述,连结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扇面[2]。例如《灯笼》的第2段: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邊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3]。

文段的第一句“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引出文段线索“灯笼”,是线索句,贯穿文段始终。接下来,作者用五个“想起”,将思绪从“灯笼”这条主线伸展开去,就像伸出的一条条扇脉,构成了蒲扇结构的基本骨架。然后在每条扇脉上,作者再进行适量的记叙或者描述,连结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蒲扇扇面了。例如本段的第一个“想起”伸出了扇脉,回忆与灯笼相关的往事,在此基础上,作者再用“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进行延展叙述,就构成了扇面的一个小单元。依此类推,五个“想起”就有五个扇面单元,连在一起就构成了篇幅较大的“蒲扇型”文段了。也许会有人质疑,这是“总分结构”,严格来讲,虽然文段的第一句有总领的作用,但没有对全段内容进行总体概括,因此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总分结构段,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厘清,不能过于笼统模糊。

三、“甘蔗型”结构

“甘蔗型”结构的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循序推进,耦合相连。句与句之间用标点符号分出节次,但句意之间是“血脉相连”,浑然一体[4]。“甘蔗型”结构和“冰糖葫芦型”结构的不同在于:一、“甘蔗型”语句的句子之间是上下咬合相连,而“冰糖葫芦型”结构是靠线索连结,前者更注重内因(内在逻辑)联系,后者借助外因(线索)连结;二、“甘蔗型”结构的每一句只需要简单叙述或描写即可,而“冰糖葫芦型”结构则需要充分展开,前者精炼明了,后者丰实圆润。例如《灯笼》第3段: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5]

第一句“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主要讲了祖父因处理乡里事务很晚回家,必然引出家人提着灯笼迎接祖父,于是第二句这样写道:“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在接祖父的路上,必然会有相关的人、事、物,那就是李老五的家常、灯笼等:“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在第五句中,没有写祖父的工作,而是写祖父的讲故事,讲那些与“灯笼”相关的掌故:“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最后写到家后的场景:“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在灯笼的映衬下,呈现出的祥和、静穆与温馨。

“甘蔗型”结构适用于叙事类文章的叙述部分,线性逻辑推进,前后咬合,不事细节刻画;也适用于议论文中的论证部分,前后关联,互为证明,层层递进。这样的训练,可以减少作文中的廢话,让行文逻辑清晰之余,更加聚焦。

四、“深V型”结构

“深V型”结构,是指在时间或者空间上,有明显的伸缩感。在时间上,由“写作时间”回到“故事时间”,再回到“写作时间”,这就在时间上构成了“深V型”结构;在空间上,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场景设置上有上下起伏变化,也能构成“深V型”结构。例如《灯笼》第三段,就是典型的“深V型”结构: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6]。

文段的第一句话,是作者在写作当时,记下的一种生活感受或者人生感悟,是“写作时间”的心理活动;接下来的第二、三句,则是对小时候母亲给“我”预备灯笼的相关事情的叙写,在时间上有了一个往回拉伸的设计;最后一句,则是对“写作时间”里的母亲的变化进行了描写,又把时间拉了回来。这样的时间拉伸,正好构成了“深V型”结构。这样的结构模型,让行文结构更加立体,避免平铺直叙。同时,这样的结构安排,往往通过插叙这种记叙方式实现,可以有助于情节的展开,也可以补充一些背景资料,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主题更加突出。

文章结构模型的发掘与构建,应该成为仿写教学的重点。古人提炼出来的“起承转合”结构模型,直到现在还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这说明几个问题:一是文章结构有规律可循。我们要从每个文本中发掘出形式多样的结构模型,并取一些生活化的、学生喜欢和容易接受的名字,让学生了解和习得;二是文章结构是需要学习的。作文教学除了在宏观的布局谋篇上着力思考外,还要帮助学生整理出丰富多样的微观结构模型,这样可以让学校既可以设计好段落之间的结构,也可以设计好段落内部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模型越丰富,学生的相关写作体验就会更加丰富,由此学生的写作获得感就会增强。

参考文献:

[1][2][4]向浩.统编版读写共生写作日常课[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01.

[3][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07.

猜你喜欢

冰糖葫芦文段蒲扇
冰糖葫芦
蒲扇摇
妈妈牌冰糖葫芦
物微情浓
挂在墙上的蒲扇
冰糖葫芦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冰糖葫芦
蒲扇与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