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烈情感蓄积下的语言张力

2022-02-23贺树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不列颠长句尼亚

贺树军,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教师。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中国当代新闻名篇,其新颖的选材,独特的视角,蕴藉的情感让它在众多新闻稿件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回望百余年,屈辱尽得洗,在香港回归的重要历史时刻,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倍感激动与自豪,而此时的香港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客观而恰切地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的情感,这极大地考验着记者的智慧与驾驭语言的能力。

现有的鉴赏文章多从报道视角、材料组织与细节描写切入分析新闻蕴含的情感,这些当然都是较佳的鉴赏路径,也符合这篇新闻的典型特征,但这些分析常常不能充分结合语言进行品析,让学生的鉴赏活动处于破碎与游离状态,笔者试从《别了,不列颠尼亚》句式选择的角度来解读这篇新闻蕴含的丰富情感。

一、倒装:情感重心之突显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比较固定,“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可以在不改变基本意思的情况下,变通一下词语的顺序,来增强语言的修辞效果”[1],这里所说的“变通一下词语的顺序”就是我们常说的“倒裝”,因为突破常规的语序表达,被倒装部分处于一个凸显的被关注的位置,倒装部分也就是作者表达语意和情感的重心所在,作者把句子“看作一种动态的符号串,一个符号接一个符号显示出来,使接收信息的人逐步理解,直到达到目的”[2]。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典型的主谓倒装句,活用了毛泽东文章《别了,司徒雷登》的标题,字面上看,实写参加完交接香港政权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但很显然,这个标题后面隐藏的话语主体却是中国和中国人,前置“别了”意味着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从此画上句号,永远结束,读“别了”二字,就像是淤积于国人心中长达一百多年的压抑与耻辱终于畅快呼出,饱含着中华民族一洗历史耻辱的兴奋与自豪,可以说“别了”二字极具厚重感,情感饱满,虚实相生,匠心独具之处又不留痕迹,让人回味无穷。

《别了,不列颠尼亚》中还有很多的状语倒装句,这些状语均有非常独特的表达效果,教学中应引领学生用心品读,文中状语倒装句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是限制性状语前置。在《别了,不列颠尼亚》中限制性状语主要是时间状语,这在文中极为常见,现例举如下几句。

①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③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在英国结束香港殖民统治的最后时间里,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是如此重要,都值得铭记,就像是重大事件倒计时读秒时我们的心态,紧张激动中有抑制不住的期待,《别了,不列颠尼亚》里大量的时间状语前置句,将精准到分的时间放在句首以表强调,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激动、兴奋、喜悦、自豪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积蓄,直至顶点。另外,《别了,不列颠尼亚》语段均较为精短,场面转换快,节奏感强,作者用文字把我们带到现场,使文字极富画面感,极具感染力。

二是描写性状语前置。描写性状语在语法结构上主要是修饰谓词性成分,其语义指向描述动作的状态、描绘动作发生的情景或动作者的情态,描写性状语能让读者对动作的发出者有形象而准确的理解,将其前置,可更加突显作者所要表达的语意重心和情感倾向,现举两例。

④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⑤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以上两例均写离别,一写港督告别港督府,一写“不列颠尼亚”号离港,作者将两次离别置于特定的背景之中,而且前置突出强调,读来意味深长。

第④句中港督前加了一个“末任”,港督庭院前加了“曾”“居住了二十五任”,说明港督和港督府从此刻将被永远湮没于历史而不复存在,“这个”也只能永远成为回忆中的“那个”,与后文提到的彭定康对港督府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形成强烈反差,他想长住于此的期望变成了巨大的失望与落寞,当然这也暗指英国的失望与落寞。“蒙蒙细雨”这一描写性的状语恰为这种情绪做了极好的渲染,迷蒙、凄清、纷乱的细雨也像是下在了彭定康的心里,斩不断,理还乱,此外,从阅读接受心理看,进入读者视线和理解的首先是“在蒙蒙细雨中”,这就引导读者先从大的环境背景进入到小的告别场景,有种由大到小的俯视感,使我们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彭定康离别时的不舍、无奈、落寞与伤感。

第⑤句中强调“不列颠尼亚”“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它的急遽消失,让我们看到英殖民统治在香港的黯然落幕,而且提及“不列颠尼亚”“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也寓示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注定一去不复返,这句前面一个长长的状语,特别强调了“不列颠尼亚”是在“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离开的,这极好地彰显了中国强大的国力和收回香港的决心,两相对比,畅快人心。

二、长句:情感蓄势之释放

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长句多用在政论、科技等语体当中,其修辞效果是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致,在文学类作品中也常用长句,其效果是抒情深沉而细腻。在《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就有大量的长句,对于抒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除了本文前面提到的①④⑤几个长句外,再试举几例。

⑥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⑦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⑧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⑨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⑩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第⑥句是全文第一句,句子主干是“‘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本是一个现实的客观场景,但主语前加了一个长定语“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这艘“不列颠尼亚”号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它的离港也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意味着英国在香港的管治彻底结束,中国恢复了香港主权,这个句子的状语“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前置,起到突出强调作用,“飘扬”与“降落”,“一百五十多年”与“最后一次”形成反差,让全世界看到香港回归具有的划时代意义,从读者的阅读感受角度看,这个长句因为修饰语极长,给读者以绵长不绝之感,如果一气读完,会有情感释放得酣畅淋漓之感,有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这个长句开篇蓄势,语言张力十足,就像是一面张开的风帆,为下文的推进蓄足了力,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激动、喜悦、自豪的情感基调,若将这个长句改成短句,这种一气呵成的语势便被阻遏甚至割断。

第⑦⑨两个句子的定语较长,第⑧句是状语较长,这些长修饰语补充了英离港前的很多细节,既符合新闻真实性的特点,也聚焦了英离港的整个过程,放大了英离港的重大事件,加上“最后一次”“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的信息,在全世界特别是中国人的眼中,英离港的每一个细节都别有一番意味,特别是第⑨句“‘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景,更是意味深长,这个“背景”不只是眼前之景,更是一个坚决收回香港主权的强大中国。

第⑩句处于文章末段,也是状语极长的状语前置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这是香港之痛,中国之痛,“1841年1月26日”这令国人深感屈辱的一天当被永远铭记;“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这是香港之幸,也是中国之强,“1997年7月1日”这令人骄傲自豪的一天当永载史册,作者用一个长句将这跨越一个半世纪的两个时间点组接在一起,形成很强的语言张力,这“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的辛酸屈辱、煎熬期待便不言自明,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意义也就更加突显,这个长句释放的情感含蓄蕴藉而又浓郁强烈。

文章除了使用大量倒装句和长句外,还使用了部分短句与整句,如“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长短句交错,整散句结合,使得文章富于变化,节奏舒缓有致,对传情达意起到很好的作用,这里不一一分析。

我们在鉴赏经典作品时,应从语言切入,直达情感和思想的内核。学生的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素养均以语言素养為根基,根深才能叶茂,语文教学应将根深植于语言的土壤,积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感知、积累、梳理、整合和运用,否则,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只能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正如叶圣陶曾说:“文艺鉴赏还得从彻底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是最基本的,基本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上。”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月:349.

[2]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148.

猜你喜欢

不列颠长句尼亚
济慈诗歌的不列颠书写与民族共同体建构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八)“不列颠号”的遇难船员
科技英语长句的理解与翻译
寻找正宗的“不列颠”咖喱
长句变短句方法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