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路可走的智者

2022-02-23王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屈原

王繁,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教师。

《离骚》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文化与中国文人文化第一次完美的结合,既是对古代文化的总结,更是一种超越,是一座具有非凡意义的里程碑。在那么遥远的年代,能产生如此极富审美、情感,具有如此深厚文化含量的一首长诗,的确让人叹为观止。读《离骚》我们可以读到屈原伟岸、独特的形象,我们还可以读到他高洁的品行、坚定不移的气节;更能感受他深邃的思想,亦儒亦道,却又超越儒道。掩卷深思,我们可以发现屈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一个有点偏执、自恋的诗人形象,乃至到最后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崇高的理想。

一、过“洁”与守“节”

细读《离骚》,可以发现它是中国抒情诗真正的起点。而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情感、运用的想象以及美好的意象,都已然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他用最朴质的的情感和最华美的辞藻演绎着最精美的诗篇,表现自己品质的高洁;也时刻告诉我们在困境中要坚持不懈,在危难中更要坚守气节。

静读《离骚》,文思飘渺,词彩章华,上天入地,香草美人,这一切都是在表现屈原志行的高洁。全文373句中有42句写到了香草奇花。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香气扑鼻,绝不沾染凡尘的奇珍异宝。司马迁称赞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对屈原高洁品行最好的写照。“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这几句很多学者一直都以应该是培育人才,可是从全文的文势来看,似乎有脱节之嫌。兰与蕙应该还是为了表现自己努力修身,通过它们来烘托品行之高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是仙人之生活,已然是不食人间烟火,说到底还是为了表现他自身的高洁。“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他不仅用香草,还用琼珮来表现,这与儒家所倡导的“君子比德如玉”有着相似之处。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屈原在极尽所能表现自己的高洁,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屈原的品行是高洁的,气节更是坚守不移的。他是一位战斗者,是一位不屈的斗士。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情绪,向“众女”“灵修”等一切不合时宜者发出战斗,“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屈原表明心志的宣言,他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哪怕以死明志。屈原有很多路可走,可以去国远游。但是,他守节不移,坚决不离开楚国,他的悲剧也就在他特立独行的人格。“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对神灵和统治者已然绝望,他们根本就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固世俗之工巧,偭规矩而改错”,这是对世俗的批判,不能与世俗苟同。“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是对党人群小的违背做人原则的揭露,所以造成了他的孤立,造成了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缺乏的是生存的智慧,他不能成为政治家。借用《红楼梦》中的一句判词:“太高人逾妒,过洁世同嫌”,屈原这样的高潔是不容亵渎的,是坚定不移的,所以他的悲剧也是注定的。那个朝秦暮楚的年代,屈子自始至终是保持着自身的高洁与高贵,坚守着爱国的执着与气节。

二、出“儒”和入“道”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人,我们常以儒道互补来解释。屈子缺少的是老庄的达观,也没有韩墨的理性,他是一个激烈的、真实的诗人,是一位时代孤独的歌者。理解屈原,我们都会想到“哀民生之多艰”和“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他博大的情怀。这也让我们想到儒家的“内圣外王”。在《离骚》中,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儒者的形象。儒家所倡导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离骚》中就有充分的表现。屈原的“美政”从形式到内核都契合了儒家思想,包括施仁政、举贤能、关注民生等。屈原深情地吟咏芳草,却常在文字中读到草木凋零的悲伤。春兰代序,草木轮转是随时间变化的。“汩余”中的“汩”意为水貌,这让我们想到的是“逝者如斯夫”,他珍惜有限的生命,更是想让有限的生命服务于无限的事业。这是积极的入世,这是最积极的爱国精神。“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能尽快到达目的地,他让凤鸟急速飞驰,急迫与紧张不言而喻。他驰骋自己的想象,朝发夕至,与太阳一争高下。在他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上天入地求之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形象。屈原的这种忧患意识是以忧患自身为起点的,但更多的忧患的是国家,是民族的存亡。在这种忧患意识中,作者融入了历史的幽远,追溯了三皇五帝,目的是为了借古讽今,是为了警醒世人。屈原之所以对时间如此焦虑,如此奔忙,是因为他内心远大的理想,是为国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实现终极人生价值的途径,这也正是儒家思想在屈原身上最强烈的表现。

很多时候,我们关注屈原仕进一面比较多,忽视了他也有追寻解脱的一面,表现出一种道家的思想。其实“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屈原想以一种幻想的、不太实际的方法来回避自己所处的矛盾,超越功利,得以解脱。在《离骚》中,我们可以读到他驰骋仙界的潇洒,看到他装扮奇特的形象,这与道家在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高高的帽子,长长的佩剑,荷叶所制上衣,荷花所饰下衣,这种奇怪的装扮使人联想到后来的道士。在这里,没有追求过程中的紧迫感、痛苦感,也没有挫折和烦恼。所以,在这过程中,作者的叙述也不大一样,“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将现实完全排斥在外,弥漫着一种闲适自由的氛围。这和庄子在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有着惊人的相似,上天入地、龙凤日月、餐风饮露。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屈原的《离骚》中也得到了一种淋漓的展示。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只是一种思维上的舞蹈。他短暂的幻想结束了,在这种两难的抉择中,屈原凭着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遵从类似儒家的选择,回到现实。这其实应该是屈原精神的内核与实质,从《离骚》全文来看,他在两难的抉择中徘徊、斗争,最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因为他的最终选择完全忽视了道家思想的存在,这也是欣赏《离骚》光怪陆离的描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口。

在《离骚》中,屈原从“儒”入“道”,最终又回到“儒”,这是一个心路历程,是一个痛苦的抉择的过程。屈原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他能够融合了两种思想,在做出抉择的过程中,屈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无畏的精神,执着的意志,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三、从“自恋”到“自杀”

《离骚》开篇就高唱:我是贵族,我是颛顼大帝的后代,我有着高贵的血统,我是天赋内美的。屈原对自己身世的骄傲,这是一种宣告,也是一种自信。我们在《离骚》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绝对自信的人,是一个执着、率直、没有掺杂任何杂质,纯粹的人。他在诗中用第一人称来抒写自己的心路历程,大量使用了“朕”“吾”“余”等词,这在中国传统的诗文中是比较少见的。同时,在诗文中大胆褒奖自我也是不常见的,这与传统文化中谦谦君子,“温良恭俭让”的形象不大符合。此外,屈原描写了大量的香草来烘托他的高洁、高贵,把自己的品质寄托在香草中,而不显得太过招摇。即使这样,“自恋”的个性在肆意的抒情中暴露无遗。在《离骚》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装扮奇特的异士形象。“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奇特的形象,不仅是盛行于楚国的巫文化的体现,更应该是屈原一种自恋情节的外在表现。

屈原没有伯牙幸运,在当世没有遇到知音,沧浪之畔的渔夫并没有成为他的知音。如果说他有知音的话,那要数东汉的贾谊。在当世,他是孤单的,他的精神是不能被人所理解的。屈原把自己的美政理想完全寄托在楚怀王身上,他彻底失望了。凭着他的才能,如果离开楚国,到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受到重用;或者他能顺应当时的潮流,也能过着很好的生活。但是,屈原绝不会这样,“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明质其犹未亏”“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从这我们就可以读出他的执着,他的高洁。他的结局只能“从彭咸之所居”,无路可走,这位智者只能走向死亡。屈原的自沉汨罗并不是一时之念,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的死亡是一种解脱,一种仪式,带着一种超脱的美,是一种精神和灵魂的升华。屈原所代表的旧地主的势力注定是要走向灭亡的,他的不合时宜只能选择殉道的道路,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我们在《离骚》中看到的屈原是真性情的,为了理想,为了自己的家国,他无怨无悔,从不放弃,这种精神不断地被人们阐释、演绎,他也成为历代文人的楷模。屈原把他的生命融入了诗中,在诗歌中毫不掩饰地表现着他的为人和气质。在所有的诗歌中,《离骚》是这些诗中最华美的篇章。读《离骚》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一个与我们同呼吸、共爱憎的真实的人,具有独立、伟大、高贵的人格。在强大的恶势力的压制下,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他依然坚持着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精神和博大的情怀。《离骚》是屈原生命的赞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形成了一股力量,延续千年,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参考文献:

[1]王泗原.离骚校释[M].中华书局,2014年.

[2]陆杨.死亡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宋小克:神境、道境与仙境——中国早期神话中生命空间的开拓及时间内涵的嬗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4]霍雅娟.司马迁的悲剧心理与《史记》的悲剧美[J].赤峰學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5期.

[5]刘庆松.死亡、美与反意识形态——坡与波德莱尔诗歌的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5月第3期.

猜你喜欢

屈原
屈原之死
区别
颂屈原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之死
屈原送米
屈原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