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江苏卷)”专题

2022-02-22张婷婷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梆子建国初期剧种

张婷婷

主持人语:

自2018年以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戏曲史”为选题,分别立项北京卷、上海卷、山东卷、安徽卷、湖北卷、福建卷、黑龙江卷、内蒙古卷、江苏卷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由各省专家共同书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艺术的变革与发展,总结戏曲领域的新成就,探索戏曲发展的中国式理论经验,阐释戏曲艺术的民族特点,从而呼应时代之所需,与时俱进地为当前戏曲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为打造优秀戏曲作品提供理论思考与智慧支持。本期戏曲专栏推出的3篇论文《建国初期(1949—1956)的江苏昆剧为什么会衰而未亡》《江苏梆子剧目的情节设计与叙事布局》《脱胎与再造:通剧形成的几个阶段》,均为苏州大学王宁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主持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江苏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正可以集中展现该课题团队“重点研究苏北、苏中、苏南各地區的戏曲曲种和昆剧,力求建构一部符合当代要求,客观、厚重的‘新中国成立70年江苏戏曲史’”的治学理念。

江苏是戏曲大省,不仅孕育出对中国戏曲产生深远影响的昆曲,而且锡剧、扬剧、淮剧等声腔叠奏,通剧、丹剧、童子戏等小剧种百里异习,一大批活跃于舞台的艺术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戏曲作品,萃成灿烂的戏曲文化景观。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传统戏曲进入新时代,在“改人、改戏、改制”的时代大背景下,无论大剧种或小剧种,都在旧与新、守与变、传承与新编,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碰撞中积极地做出自我革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每一位艺术工作者,都深处新时代的潮流,探索戏曲发展的可能性途径以寻求民族艺术更广阔的生存空间。3篇论文着眼于建国初期,分别以苏南“最传统”的大剧种昆曲、苏中小剧种通剧、苏北地方剧种梆子戏为研究对象,考察建国初期各剧种的地域个性与命运共性:王宁教授寻绎维系昆曲艰难生存的四条命脉:戏脉、文脉、曲脉、官脉,正是在戏曲演员、曲家、学者、文化官员的合力保护之下,昆曲才得以传承 ;赵兴勤教授的论文通过分析江苏梆子剧目的情节设计与叙事布局,提出继承明清戏曲尚奇求新的审美传统、对情节发展节奏作合理把握、贴近底层小人物的生活世界进而寓教于乐,是梆子戏赢得观众并拓展发展空间的艺术法宝;周飞副研究员分析在新中国戏改背景下童子戏淡化仪式性、凸显演艺性, 逐步被艺术工作者改良为通剧,在剧目的创新、新老唱腔的融合等艺术的创新性实验下,通剧的艺术体制和剧种特色得到逐步确立。3篇理论研究成果“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展现出戏曲生动的时代气韵,总结了不同剧种在新时期形成的艺术经验,其形成的理论总结或可以呼应当前的戏曲创作实践。

猜你喜欢

梆子建国初期剧种
建国初期上海药商王康年诈骗案之谜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独具的梆子戏
梆子《捉放曹》的表演艺术特色
“好干部”与“坏干部”:建国初期我国干部的培养与惩戒(1949—1956年)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浅析建国初期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
深山再次唱响300年山梆子老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