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如何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2022-02-21吴叶
吴叶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红色教育的核心课程,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载体。通过阅读资料,提升红色教育的纵深感;观看影视,提升红色教育的画面感;讲演故事,提升红色教育的亲近感;探讨问题,提升红色教育的认同感,在学生心里播下红色的种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红色教育;红色基因
红色教育,即以红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红色资源、了解红色历史、体验红色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红色传统,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红色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显性或隐性的资源,将红色教育融入教学之中,让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将红色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阅读资料,提升红色教育的纵深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用《阅读角》《活动园》《相关链接》等栏目展现红色历史,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等基本知识形成初步认识,进行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在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之余,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学会筛选、聚焦、整合等处理资料的方法。
“五四运动”是《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的一个部分,《阅读角》栏目呈现了五四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意义,旨在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影响和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布置学生开展搜集、阅读文献资料的活动。一是借助《阅读角》栏目,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过程;二是查一查,了解当时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到了哪些不平等待遇;三是搜集五四运动中提出的口号。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很多,仅巴黎和会上的不平等条约就有二十一条之多。面对密密麻麻的资料,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设计了一张表格,从“事件”“时间”“导火索”“经过”“结果”“提出的口号”“我的思考”等几个层面分类整理资料,并写出自己的思考。
事件时间导火索经过结果提出的口号我的
思考1.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到的不平等待遇有……
原因是……
2.五四运动带来的影响是……借助表格,学生化繁为简,思路清晰。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有重点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提取、整合信息,并对五四运动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在汇报交流时,学生由点及面,在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款中感受到当时中国饱受欺凌的情状,明白了“弱国无外交”。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义愤填膺,喊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誓死力争”等口号,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认识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此时,学生深深敬佩先烈们的爱国行为,更想要努力学习,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搜集、整理和阅读文献资料,扩充、丰富、具象化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激发了学生更深的理解和思考,提升了红色教育的纵深感,让学生成为红色教育的自主建构者。
二、观看影视,提升红色教育的画面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时常呈现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图片和文字。然而,仅凭静态的图片和文字,无法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还要灵活、恰当地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红色影视作品,将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立体、直观的画面,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在可知可感的情境中,跨越时空、走近历史,获得真实感受。
以《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中的“勿忘国耻”部分为例,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师先创设探访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情境,通过展示“百人斩”报道图片、广场上屠杀瞬间的定格雕塑等,唤起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直观感受。接着,播放纪录片中侵华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录像片段和幸存者的述说视频。看着数以万计的同胞遇难,听着幸存者讲述亲眼看到母亲、弟弟被敌人的刺刀杀害的经过——“妈妈不能讲话,眼泪直掉,头倒了下去……我喊她,她不应,摇她,她也不动……”,片中老人的眼泪止不住地流,这惨遭杀戮、充满血与泪的一幕令他永远无法忘怀。课堂上的学生也眼含热泪,纷纷交流着自己的感受,认为日本侵略者太残忍了,这段耻辱、苦难的岁月太惨痛了。此时,教师出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整体造型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以“和平之舟”为整体形象?怎样才能永葆和平?在讨论中,学生领悟到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但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要奋发图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珍惜和平。
红色图片和影视作品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了红色教育的画面感,顺利地把学生带入历史现场,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激起了情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助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当然,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特点出发,精选适宜的影视资源加以呈现。
三、讲演故事,提升红色教育的亲近感
故事,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红色革命故事将“人、事、物、魂”融为一体,生动呈现红色历史,深入诠释红色精神,积极鼓舞学生发愤图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红色故事的道德意义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的,而是学生经过自我内化、自我认同后体悟到的。
《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开天辟地的大事”这一部分,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情况和意义。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要时刻注意红色教育价值引领,将学生带入红色历史事件中,化“他”为“我”。教学时,教师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来到”上海望志路10号的一个旧式石库门建筑,共同思考:为什么会议地址选在这里?开會到一半,为什么又去了浙江嘉兴的南湖?最后怎么样了?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成为历史的主人公,借助资料,小组合作,用情景剧的方式,通过“秘密召开会议”“密探突然闯入”“党章遗落抽屉”“慎重转移南湖”“红船麻将掩护”五幕剧,将“中共一大”召开的过程生动地再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艰难、对理想的坚定,有了切身的体会。教师及时采访:“你们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共产党?”“为了救中国,为人民、为国家谋幸福!”从学生铿锵的话语中,教师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情感与共产党人的情感碰撞在一起,产生了共鸣。此时,教师出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使学生明白“红船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首创、奋斗、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从此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再联系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四、探讨问题,提升红色教育的认同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创设探讨、思辨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比较、反思。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观点,实现价值认同。
在学习《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时,学生了解了国庆节的含义和意义,知道了新中国来之不易,了解了国旗、国徽、国歌,学习了升国旗时的基本礼仪与要求。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正确对待国旗呢?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了问题情境,如在升国旗的过程中安排“意外”——一位学生由于在教室整理物品,升旗仪式迟到了,他还没走到班级队伍里,国歌就已经响起,升旗仪式正式开始了,此时,这位同学该怎么办呢?不少学生认为应该赶紧跑进队伍里,参加升旗仪式;也有学生认为这样对国旗不尊重,应该先向国旗敬礼。于是,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三条,学生明白了在国歌响起、国旗升起时,应该原地立正,向国旗行队礼,以示对国旗的尊重和崇敬。此外,学生分小组围绕“下大雨了,国旗怎么办?”“活动结束了,手中的小国旗怎么处理?”“朋友用人民币做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怎么办?”等问题进行讨论,他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国旗、国徽是国家的象征,代表国家的尊严,所以在生活中要爱护,不能破坏、践踏。
教学中,教师立足学生“周围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寻找合情、合理、合法的道德取向,提升红色教育的认同感。
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资料”“影视”“故事”“问题”等方式,还原红色历史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以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去阅读、探究、思辨,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真正在学生心里播下红色的种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