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如何“洗心”与“革面”
2022-02-21陈大伟
【编者按】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观课议课(课堂观察)的价值,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观课议课中去。观课议课到底对于教师的教育认知和教学行为有怎样的“洗心革面”作用?致力于观课议课研究与实践多年的陈大伟教授,尝试给出自己的回答,以期帮助一线教师拨开迷雾。
摘要: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可以算作“洗心”,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看成“革面”。既“洗心”又 “革面”是关注教师全人发展的一种表达。议课时要多说“假如我来教”这样的话语。“假如我来教”体现了优先于自我发展的自觉,蕴含了创造,强调了参与者的实践立场;表达了对参与教师的尊重,也表现为一种贡献。执教者要多用“假如你来教”的话语,引出“假如我来教”的应答。观课议课一定不能就事论事,要学会追问原因、找出问题、提出“革面”意见、讨论“革面”的依据和价值。
关键词:观课议课;教育认知;教学方法
【问】 陈教授好,您提到观课议课对教师的“洗心革面”作用,那么,“洗心革面”具体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洗心革面”?
【答】 这是我在表达“观课议课关注教师全人发展”这一观点时提到的。通过观察和研究,我发现教师发展有这样的实践链条(如图1):教师的教学热情、对学生的爱是动因;有了积极性以后,教师的教育观念会影响其教育认知;教师的教育认知影响其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带来即时的教学效果和长久的教育影响。
图1
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可以算作“洗心”,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看成“革面”。既“洗心”又 “革面”是关注教师全人发展的一种表达。也可以说,只有真正“洗心”了,“革面”才能真正彻底和落到实处。我们平常说“相由心生”,“心”的取向和活动决定了“相”的表达和面貌。
如果把观课后的议课看成一种反馈,仅仅关注行为改善“你应该这样教”的“革面”,是行为主义的取向;关注认知改变的“我们应该怎么思考”的“洗心”,则是认知主义的取向。我以为,现在大多的课堂教学观察与研究还是行为主义导向的反馈模式,而观课议课主要是基于认知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理念。行为主义取向关注的是教师教学技能的改进;认知主义强调关注教师的认知和思维,关注“教学技能应该如何选择和运用”,这是在关注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建构主义则关注在彼此平等、愿意合作基础上的对话和建构,形成对教学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关注教学的创新。如果说行为主义的反馈只是提供“鱼”的话,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念下的观课议课期望带给教师生活与教学变革的“渔”。
促進教师“洗心”,意味着议课讨论的对象要从“面”走向“心”。也就是不只就行为讨论“你这个地方教得很好”或者“你这个地方教得不好”;而是要有“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你觉得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的教学认知针对,要有“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我们应该怎么想”的教学思维指向,要有“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么想”的教学价值、教学伦理以及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等方面的提问和讨论。把审视和改善的目光转向内在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在审视中“洗心”,通过“洗心”达成外在的“革面”。
【问】 一直以来,您都主张在观课后要多说“假如我来教”,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答】 话语方式具有规训的力量。观课议课的背后是文化。如果说在议课时使用“假如我来教”的话语是一种“革面”的话,对其背后文化观念的理解、认同和践履则表现为“洗心”。“假如我来教”(“假如你来教”)背后的道理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观课者在观课时的要求。
第一,“假如我来教”体现了优先于自我发展的自觉。一线教师观课的第一要务是自我发展,从课堂观察中学会教学。“假如我来教”提倡把观课变成自己设计、自我准备,要力争在观察一节课后能马上接手教学同样内容的、平行班的并且有一些进步的课——这是观课认真和有质量的理想标准。
第二,“假如我来教”意味着“我”有新的设想,有新的选择和变革。就某一教学材料或教学情境而言,执教者采用了“煮鸡蛋”的加工方式,而“我”要发挥教育想象力,想一想能不能采用“煎”“蒸”等其他加工方式,拓展教学实践的可能性——这蕴含了创造,为创造提供了基础。
第三,“假如我来教”后面紧跟着实践的具体方案与措施,这就强调了参与者的实践立场。参与是站在“准备教”的立场思考实践的条件和基础,如果实践条件不允许,就要根据实践的可能性作出调整。“假如我来教”不是否定理论引导的价值,在“面”的背后,也有“为什么我想这样教”“我是怎样思考与选择”的“心”。但在这里,理论本身应该是面向实践的理论,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不能用云里雾里的理论来“空对空”。
其次,是对观课者在议课时的要求。
议课时使用“假如我来教”,一是表达了对参与教师的尊重,这里不仅有对人的尊重,而且有对于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的专业权利的尊重。在观课议课中,我们主张不要去对别人的课指手画脚,你可能不了解别人的情况、不懂别人的选择,也可能比他还“外行”。
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讲过这样的故事:
佐藤学教授认为课例研究是改造学校文化的一种方式,是建立学校学习共同体的一个媒介,强调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和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我在日本做访问学者的时候,跟着他和他的助手秋田美代子一起去学校听课。有一次,课堂设在进学校的大厅里,周围全站满了人,我问旁边观课的教师:“这是英文课,你听得懂吗?”他说:“听不懂。”我说:“听不懂来干吗呢?”他说:“观察学生啊,我不一定要听懂。”听完课汇报的时候,佐藤学教授说:“大家不准评价上课的教师,也不准提建议,你看到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明天你回去后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后来我们访谈上课的教师,他说:“很好啊!以前我们被评完课后总是哭着走出教室,几百人盯着我们、批评我们,现在我们是笑着走出课堂的,因为有几百双眼睛帮我们观察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
二是“假如我来教”表现为一种贡献。别人辛辛苦苦上一节课,你去观察、去学习,观察结束一句话都不说,看而不说,道义何在?说什么呢?既可以说观察到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通过学习所发生的改变,给执教者充当发现学习、研究学习的眼睛,也可以在执教者询问“假如你来教”时分享“假如我来教”。这是一种回馈、回报,体现了“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观课议课的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理念。
三是用“假如我来教”来发展自己,提供方案不要显示自己方案的高明(高明不高明,别人自然能判断,要由别人选择是否借鉴和运用),而是要表达一种虚心,要学会引导大家讨论自己的方案、发展自己的方案、完善自己的方案,为今后实践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保证,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发展。
最后,是执教者要多用“假如你来教”的话语,引出“假如我来教”的应答。想一想,如果观课者都用佐藤学教授的方法(“不准提建议,你看到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明天你回去后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执教者是不是太吃亏了?所以执教者在议课中,一定要用“假如你来教”来对话。这样的对话还有以下意义:
其一,用“假如你来教”为“假如我来教”出场搭建台阶。有了这样的呼唤,观课者的意见和方法就可以出场了,这是一种对观课者的成全和成就。
其二,“假如你来教”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摩执教者的思想和方法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回报。
其三,“假如你来教”规定了观课议课参与者“共在同行”的参与方式: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执教者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其四,“假如你来教”同时赋予了所有参与者一项平等的质询权利,在这样的话语结构中,没有谁的意见有免于被质询和被讨论的特权。而“假如我来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我观察了你的课堂教学,有思考有收获,我拿什么回报你呢——“假如我来教”。这样,每一位授课者对其他参与者的“假如我来教”就不会心怀抵触——“你教得就一定比我好吗”,而是应该心怀感激——“这是参与者在真诚地分享他的方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我”。
【问】 陈教授,您说“观课议课简便易行”,可是我们在实践中总是做得不理想,感觉还是“萝卜炖萝卜”,怎么办呢?
【答】 简便易行其实是观课议课的一种追求,即观课议课要站在教师的立场,让教师易上手、好操作。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太难上手的工具和方法,一线教师会敬而远之;而对太费时间的操作又只会成为应付差事和一时的表演,难以持之以恒。观课议课应以不需要太多的训练、不过多耗费时间为标准,提供以课堂观察为主要平台的、帮助教师专業发展的文化工具,力求培养一种有价值、有成效的教师生活方式。这是就“简便”而言的。
但入门容易,做好就不简单了。举个例子,过去的教师发展和教学改进如同用铅笔画画和书写,观课议课的出现有如我们找到了毛笔。有了毛笔是不是就一定能画出好画、写出好字呢?未必。学会使用毛笔可能是简单的,但用毛笔画出美丽的图画、写出出彩的书法是不容易的,这需要过程和积淀。回到教学上,要更好地理解教学、更有效地实施教学,就需要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实践经验的累积;要深刻地理解和认识课堂教学,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积淀。我想,大家需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
说到“萝卜炖萝卜”,我常用“坐井观天”的寓言来说明。要让“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不一样的“天空”,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提醒“天比井大”的“小鸟”;二是对于“天比井大”的“小鸟”意见,不要用“我天天坐在井里,我是不会错的”来封闭和固执,从而不愿意跳出自己原来的“井”,这就需要我们像之前所说的——“洗心”。“跳出井”提升质量,需要从“小鸟”的角度,观课议课一定不能就事论事,不要始终在说着课堂上似是而非、大而化之的现象,要学会追问原因、找出问题、提出“革面”意见、讨论“革面”的依据和价值,这就可能变成深入的研究。同时,又不要只是闭门造车。教师专业发展有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方式。专业引领不一定是专家到场,读专家的书也是一种专业引领的方式。议课时,可以用“在过去的教学经历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处理的”来唤醒过去的经验;用“×××,你是我们团队最爱读书的,请您回忆一下,您有没有在书中读到过与此相关的意见和处理方法”引入专家的视角与意见;用“×××,你和很多名师有过接触,参加了很多观摩活动,你看到他们都有哪些办法”借鉴和参考名师的做法。当我们都想“跳出自己的井”(“洗心”)时,再进行开放的、探究的对话(“革面”),我们就有可能找到通往迷人的、理想的教学王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