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群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
2022-02-21孙静
孙静
摘要:虚拟社群环境下教师专业共同体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产物,是适合当下的一种教师发展新渠道。它具有资源共享多样化、学习途径丰富化、协同研讨高效化、成果转变迅速化等特征。其运行模式包括自主模式、协作模式、咨询模式、反思模式等。建设策略主要是确立共同目标并提供海量资源,在虚拟社群中建立共同体内部小组,选择适宜虚拟社群的共同体学习内容,设计立足群体成员发展的活动,建立丰富多元的激励体系,以期解决城乡地域差异、资源差异,做到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均衡发展。
关键词:虚拟社群;教师发展;专业共同体
虚拟社群(Virtual community),又称虚拟社区、网络社群或电子社群等,是互联网使用者互动后产生的一种社会群体。社群中的个体之间有某种程度的相同认识,彼此分享知识和信息,如同朋友般彼此关怀,同时互相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意识等。虚拟社群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主要指拥有共同愿景的教师个体(包括领域专家、优秀教师、朋辈教师等),不论地域、不论年龄,借助互联网工具,组成一个专业发展团体,彼此尊重多元化的观点,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积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开发教师个体的发展潜能。它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产物,是适合当下的一种教师发展新渠道。
一、虚拟社群环境下教师专业共同体发展的特征
(一)资源共享多样化
虚拟社群为教师专业共同体发展提供了海量的资源,这些资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多样化的。其中,内容可以涵盖国内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形式可以是常规的文档、图像、音频、视频,还可以是诸如网盘的虚拟空间、即时通信存储等。这样的资源共享能满足各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
(二)学习途径丰富化
虚拟社群中,工具的强大功能及迅速更新,为教师专业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学习途径。比如慕课,比如人机互动,比如各种学习小软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途径,学习并交流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促进知识结构的建模与转型等。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这些途径,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知识模块,提高认知水平。
(三)协同研讨高效化
协作学习、协同研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现实场域中,专家、教师、同伴三方往往很难聚在一起就某一节课或某一个专题开展面对面研讨。而在虚拟社群环境下,不同区域的教师都有机会聚在一起,通过网络,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协同研讨;也可以向专家进行咨询,获得及时的指导和有益的帮助。
(四)成果转变迅速化
以往,研讨的成果如果要“变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虚拟社群环境下,成果转化可以变得更加迅捷。共同体成员即时获取新的成果,将其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可以迅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和推广,大大缩短了成果的转化周期。
二、虚拟社群环境下教师专业共同体运行的模式
(一)自主模式
教师具备良好的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的学习和教学的经验,因此,自主模式为首选。在虚拟社群环境下,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学习场地,避免影响日常工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促进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
(二)协作模式
专业共同体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协同作战”。大家聚在虚拟社群内,一起分享观点、知识和技能。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融合,还能够促进每个人多角度、多层级地审视和理解,完成全面、系统的建构。教师可以借助QQ、微信、在线课堂、腾讯会议系统等网络工具,开展对话和沟通;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甚至多对多地进行群体交互,促使个体的理论得到提升。
(三)咨询模式
在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首先,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其次,可以向经验丰富的同行请教;如果还解决不了,就得咨詢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请求指点了。因此,咨询模式搭建了教师与专家对话的有效平台,也是通过疑难问题“链接”一线教师和领域专家之间的桥梁。对疑难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探索,来自不同区域的专家在虚拟社群环境下的同频共振,能帮助教师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反思模式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促使教师重新对已知进行认识和建构,提高教育生活的质量。在虚拟社群环境下,教师共同体内部可以开展自我反思和同伴反思。自我反思包括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个人微博、教学论坛等平台进行叙事研究,比如课堂观察描述等,解析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总结教学实践和探索中的得与失。在网络环境中发布,与他人分享,也是为其他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同伴反思则是在虚拟社群中,主动地了解他人的教学过程、心得体会,同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帮助同伴从多视角重新认识自身、积极改进。
三、虚拟社群环境下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的策略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以及教师教育的实践认知基础选择合适的策略,是虚拟社群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原则。分享几点策略:
(一)确立共同的目标并提供海量资源
教师发展共同体必须明确目标,而且要达成一致,确立基于个人愿景之上的团体愿景及共同目标。之后的活动也必须围绕相关目标开展,实现专业化的发展。
在虚拟社群环境下,要展现专业共同体的主旨与特点,必须选择相关活动平台,提供高效而充足的学习工具与资源。要创造虚拟环境下“人—机”“你—我—他”关系友好的界面,给予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提供社群中常用的沟通工具,包括编辑器、反馈表、互动链接等。必要的话,大家一起完善工具,以便开展实践管理,如期完成目标。
比如,我的市级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中,有的来自市直学校,有的来自县城,有的来自乡村,涉及7个县区。大家在虚拟社群中结成了团体,拥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社群中有大量的网络资源,从课堂数据分析系统到重建辅助AI系统,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进阶提供了有效助力。
(二)在虚拟社群中建立共同体内部小组
要鼓励、引导教师在共同体内部建立小组,根据专题、年龄、地域等,建立不同的群组,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比如,大专题研讨过程中,可以让不同小组独立设置小专题,以便满足不同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鼓励不同群组发出不同的声音,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其间,可以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不同群组开展研究汇报、进行成果交流展示等,促进大家共生共长。
仍以我的工作室为例。来自北部县城的成员是一个小组,南部县城的是一个小组,中间市区的是另一个小组。三个小组时常在线下进行听课研讨互动,因为地理条件便利。虚拟社群则打破了这种“聚集”,依托感兴趣的专题组建小组,比如“古诗词教学研究小组”“写景文模式研究小组”“写人记事类文研究小组”“学习策略单元类研究小组”……小组有固定性,也有流动性,当研究到一定程度,人员可以流动到其他感兴趣的专题小组,进行二度甚至三度学习。
(三)选择适宜虚拟社群的共同体学习内容
共同体活动必须以问题(或主题)作为中心,在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该问题。问题得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并且有一定的复杂性或难度。教师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情况、产生不同想法,进而展开探讨、交流心得、实现改进。同时,要保证共同体在虚拟社群中能够实现持续不间断的交流互动,对于个体在共同体中的疑问或请求,要第一时间给予反馈,让教师时刻感受到群体的存在价值。在这样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教师往往可以比对自己与他人,进而查漏补缺、优化改进。这样,不仅仅可以帮助教师个体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还有助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我的工作室,在寒暑假会发起基于问题的阅读活动。从解答教师种种困惑的《给教师的建议》,到研究“童年”这一概念的前世今生的《童年的消逝》,再到聚焦课堂建构的《阅读教学设计要诀》……共同体的教师在固定时间,通过腾讯会议App,声形再现,头脑风暴,受益良多。每天共读后,虚拟社群内还会开展阅读打卡、心得体会上传,让阅读活动进一步深化。
(四)设计立足群体成员发展的活动
可以从教育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不同的共同体活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让共同体成员获得相关的经验与方法。一般可以问题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项目化研究活动。在活动中,为教师创造合作、共享的机会,让有经验的教师以及新加入的教师可以一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虚拟社群环境下,教师在互动中交流得失,交换想法,分享观念。
比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领衔主持的江苏省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活动,就是基于此理念设计运行的。大家在线同看一节课,选择不同的观察点,而后交流。通过网络投票,确立共同关注点,然后同听一场讲座,获得理论滋养。
(五)建立丰富多元的激励体系
在教师共同体的建设中,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須要建立丰富多元的激励体系。比如,教师在虚拟社群中将学习过程与成果以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或是解说语文知识的小视频,或是解决重难点的微课,或是补充课本资源的图文,或是自己研究专题的研究报告……这些都可以储存在共同体内部的虚拟空间,以供其他教师与学习者参考,引发新一轮的总结、交流、吸收。诸如此类的展示、解说、分享,都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莫大激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知识观”“学习观”的凸显,新型的、教师自主参与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基于虚拟社群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正在不断形成、建设中。解决城乡地域差异、资源差异,做到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均衡发展,虚拟社群是一个新契机。我们要从融合的角度出发,思考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关注新技术、新思想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相信,虚拟社群环境下的教师共同体凭借其资源共享、愿景相同、社会交互等特点,会更好地为培养教师、发展教师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杜志强,李蒙.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共同体建设的痼疾与应对之策[J].中国教育学刊,2021(9).
[2] 张妮,杨琳,刘清堂.支持“三个课堂”应用的城乡教师共同体模型及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9).
[3] 牟毅.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市小学为例[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1.
[4] 陶兰月.“互联网+教育”助力教师学习共同体[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