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回应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提升对策

2022-02-21王兴洲 王枬

中国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课后服务

王兴洲 王枬

【摘 要】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当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后服务内容的贫乏、课后服务指导的薄弱、课后服务力量的分散三个方面。为提高乡村教师课后服务的质量,本研究从文化回应的视角提出挖掘乡土文化的课后服务资源、提升乡村教师文化回应的素养、构建家校社协同课后服务体系三个方面的对策,切实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文化回应 乡村学校 课后服务

2017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第一次以国家政策性文件的形式确立了课后服务的目的、地位和意义等,明确规定“课后服务要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亟需服务群体”[1]。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2]。这些政策文件都强调了课后服务作为一项教育民生工程的重要价值。

一、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内涵特征

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是指在学生及家长自愿的原则下,在乡村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结束后,由学校及社会机构人员等针对无人看管的学龄儿童提供的课业辅导、自主阅读、艺体活动、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服务[3]。

由于乡村教育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乡村学校正是处在各自村落、乡土和民族等特有的文化要素之中,那么乡村学校的课后服务也因此具有其独特性。正如国外提到的文化回应型教学是在课堂的教与学中将学生自己的文化经验和学校文化进行连接,那么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环境中,对于学生的课后服务也正适切以文化回应的角度来进行诠释。文化回应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是指作为课后服务承担主体的乡村教师在了解学生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学习习惯、沟通方式等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以课后服务对应学生成长所经历的“乡土文化”,適度回应学生的“乡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对乡村社会的了解、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对乡村资源的善用。

对乡村学校的课后服务从文化回应的角度来分析,就使得其与城市学校的课后服务存在一些差异,主要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后服务的主要承担者是乡村教师,要求乡村教师对当地的乡土文化有充分了解,对学生的文化差异有充分把握;二是课后服务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对乡村社会的了解、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对乡村资源的善用;三是课后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搭建多样性帮扶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凸显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乡土性、独特性和地方性等特点。

二、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问题审视

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课后服务在具体实施上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后服务内容的贫乏、课后服务指导的薄弱和课后服务力量的分散这三个方面。

1. 课后服务内容的贫乏

课后服务内容是课后服务有效开展的前提。课后服务内容的质量关系到乡村学生身心健康、主动而全面的发展,关系到培养人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然而,在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内容贫乏的问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趋同城市,缺乏乡村生活关照。新近提出的课后服务要求对于乡村学校来说既陌生也困惑。由于教育资源不足、硬件设施有限,课后服务的内容往往比较单一、单调,大多是简单照搬城市学校的做法。但乡村学校既没有城市学校那么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没有城市学校那么发达的信息技术,于是,乡村学校自觉不自觉地以模仿或套用的方式努力保持与城市学校尽可能一致的模式,缺少与乡村生活的贴近,缺乏对乡村生活的关照,城市学校课后服务所描绘的城市生活毕竟不是乡村学校学生熟悉的存在,这就使得乡村学生对课后服务的内容产生了陌生感和距离感,因而导致课后服务无法满足乡村学校学生的需要。二是延续教材,缺乏乡村本土文化。对于乡村学校来说,课后服务意味着在制度化教学之外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的提供,因而,“课程化”是学校作为教育专业机构提供课后服务的应有之义[4]。但现实中,许多乡村学校既无顾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意识,也无提供多元化课后服务课程的能力,大多以课后继续复习教材、深化教材为主。这就使得课后服务成了课堂教学的延伸,势必浪费了乡村的各种在地资源,没有真正提供符合乡村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多元化课程内容。

2. 课后服务指导的薄弱

课后服务指导是课后服务高效实施的保障,课后服务的指导主体是乡村教师。然而,在师资力量不足的乡村学校,教师课后服务指导薄弱的问题也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缺乏个性化指导的能力。课后服务所提供的指导应该建立在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有对学生成长状况的了解和发展需求的把握,这正是“文化回应”的意识和能力。但现实中,班级授课制的惯习、效率优先的观念、关注整体的意识,使得乡村教师缺少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关照,缺乏文化回应的意识,导致指导能力薄弱。二是教师缺乏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目前,城市学校的课后服务凸显了科技探究、体育艺术类活动能力的培养,但乡村学校非常缺乏这类教师,长期以来“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又根深蒂固,缺乏以活动育人、在活动中育人的探索,导致许多乡村学校在课后服务指导上知识化、课堂化,缺乏丰富性和适用性。

3. 课后服务力量的分散

课后服务力量是课后服务稳步推进的动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生受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力量的分散问题受多个方面的共同影响。一是家庭教育的缺位。乡村地区的家长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知识储备和教育沟通能力欠缺,许多家庭父母外出务工,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由长辈隔代抚养,这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当地学校和政府虽然给予了一定的协调,但家长寄希望于学校教师和政府的帮扶,更加剧了家庭教育的缺位。二是学校教育的有限。乡村学校所处的“乡村”区域,在财政投入和硬件设施上与城市学校的现实差距,以及乡村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都是制约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三是社会教育的不足。乡村学校所处的小环境是由村委会或者乡镇政府组成的,乡村学校的社会资源投入相对城市来说很少,也缺乏学校和地方政府联动整合资源的有效措施。一些乡村学校由于较为偏远,政府和社会组织不能高效地汇集资源和分配资源,从而造成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中资源匮乏、力量分散、合力不足的现象。

三、文化回应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对策

文化回应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目的是真正服务每一个学生,树立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让乡村学生从了解乡土、热爱乡土和文化包容三个层级中寻求自我价值[5]。

1. 挖掘乡土文化的课后服务资源

充分发挥乡土特色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发乡土化的课后服务项目,让学生从课后服务丰富多彩的兴趣选修项目中感悟哲学、体会人与自然的共生,进而发展学生的特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以组织学生挖掘、编写、阅读乡土教材作为课后服务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情感和认同;成立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带领学生去田间观察水稻的种植生长过程,体悟粮食的来之不易;与村委会合作,组织学生考察安全范围之内的周边山地,掌握家乡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将本地独特的歌舞等编排为课后服务的锻炼项目;邀请乡村艺人协助,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戏剧作为课后服务的艺术课程……这些乡土气息浓厚的课后服务项目,不仅对于乡土文化是一种保护和传承,更是对在地文化的回应。这就要求乡村学校加强乡土文化课后服务资源的研究,组织研究者走进乡村、深入乡村,对乡土的文化资源进行再加工,创新多样的传播方式。比如,依托现有的村级文化、信息服务场所,与乡村学校教师开展线上对接,用课后“云服务”的形式交流特色文化资源。这样,既可以拓宽本校乡土资源开发的视野,又能向外界展示学校独特的乡土文化魅力。

2. 提升乡村教师文化回应的素养

首先,教师要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将学生的乡土文化背景融入课后服务中去,在具体教学策略中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并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教师的基本使命。其次,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后服务中的角色。教师应是课后服务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协调者,掌握协调城区共享的网络课程资源,协调当地村干部和家长配合课后服务相关活动,特别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乡土文化的育人价值,将其转化为课后服务的独特资源。此外,教师要具备文化回应型关怀和共情的品性。文化回应型关怀要求教师将学习者与他们所在的社会、社区连接起来,教师帮助他们将学习视为自己的责任;而共情是指教师更好地去理解学生以及学生的家庭和所生活的社区,它是连接师生互动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乡村教师关怀学生的原生环境,共情学生所处的乡土文化环境。最后,开发适合乡村教师的文化回应型培训课程。通过健全培训和评价机制的方式,激励乡村教师重视自身文化回应的素养。规范对乡村教师文化回应型课后服务素养的评价细则,由学校和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家长进行监督,在课后服务的设计和完成等不同阶段都对教师的文化回应素养有相关建议和反馈。

3. 构建家校社协同的课后服务体系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目标就是育人,通过合作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才能保障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断优化各自的功能,确保各自教育优势的发挥,真正落实好家校社协同的课后服务体系。

由于课后服务工作本身比较复杂,组织开展的难度较大,若单靠乡村学校自身的资源和组织管理力量显然不够,因此,在人员协调方面,可以村为单位成立“家委会”,由学校教师、村干部和家长共同选派人员管理,从家委会中挖掘家长和社区(村委会)居民中的民间艺术,协助学校开展如种植、戏曲、木工等丰富的本土化课程。这不但节约成本,还能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力量,更有利于促进家校社关系的融合。还可以邀请乡镇和村委会(居委会)干部、学校教师、退休职工、学生家长等担任兼职教师。在场地资源协调方面,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村组利用村委会办公室,或在学生相对集中的区域利用安全适用的公共场地,开办公益性社区课后服务机构。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也应纳入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中,这类儿童所面临的父母缺位问题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由学校、村委会相关人员动员留守儿童家庭通过视频方式进行沟通,让父母在线为孩子解答各种学习、生活问题,从而加强亲子关系,缓解孩子因离开父母而导致的心理压力,慰藉留守儿童的心灵。

四、结语

文化和教育向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存在于乡土文化的环境中,因此需要牢牢把握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独特价值。

文化回应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对促进乡村地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首先,课后服务所提供的各种个性化的辅导以及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其次,乡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占比较大,隔代教养是当前乡村教育的普遍现象。隔代教养下的留守儿童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隔代教养人的长辈很难在心理和价值观等方面给儿童提供正确的引导。文化回应型课后服务主张提高学生对母文化认同的意识,继而开展基于教师自身文化意识、学生群体文化意识和社会文化意识的多元文化课后服务项目,让学生体验到关怀,从而健全价值观,形成多元视角,正确感知自己所处的乡村社会,了解并认同乡村文化。最后,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一环是乡村教育振兴,而乡村教育振兴离不开乡村学校的发展。文化回应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立足于教师层面的成长,发挥于课堂层面的创新,作用于学生层面的发展,可以形成较为完备而独特的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因此,探索文化回应型乡村学校的课后服务对提高乡村学校发展质量,弥补乡村学校发展短板有积极作用。

学校作为开展课后服务的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发挥乡村资源在教育中的作用,培养乡村教师文化回应的意识,认同和发展多元的课后服务。当然,乡村学校的课后服务也要争取家庭和社会给予长效的支持和帮助,方能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真正实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7-03-04)[2021-12-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703/t20170304_298204.html.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2021-07-24)[2021-12-2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3] 韩登亮,郭翠萍.我国课后服务政策实施的理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9(33):25-27.

[4] 张文超.学校课后服务实施的理念倾向与改进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1(20):7-10.

[5] 王乐.乡村少年“离土”教育的回归——基于“文化回應教育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3):98-102.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多重熏陶理论下家庭学校社区关怀型教育共同体的创建”(项目号:17YJA880066)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课后服务
如何加强中学课后体育服务的探究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关于校外课后服务机构入驻小学校园问题的探究
乡土文化退隐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美术教师做好下乡支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