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如何识别与应对学生欺凌

2022-02-21杨梨 王曦影

中国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识别应对教师

杨梨 王曦影

【摘 要】作为应对和处理学生欺凌的第一响应人,教师如何识别学生欺凌,如何预防与应对学生欺凌,并进一步促进建设和谐安全的校园,都是极其重要却又鲜被关注的命题。教师需要从把握学生欺凌的概念及核心要素、辨别玩笑打闹与学生欺凌以及认清学生欺凌的角色与类型三方面识别学生欺凌。教师可以从与学生一起应对欺凌、与家长合作应对欺凌、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三方面着手预防和应对欺凌。

【关键词】学生欺凌 教师 识别 应对

学生欺凌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PISA2015和PISA2018①的校园欺凌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四省(市)15岁学生的欺凌发生率为22.5%,2018年该数据降为17.7%[1]。欺凌发生率的下降说明我国防治校园欺凌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与我国政府对校园欺凌的重视与治理密不可分。

2016—2018年,一系列学生欺凌防治政策与法律的出台表明中国政府治理校园欺凌坚定不移的决心。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这是我国政府部门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明确使用“校园欺凌”这一词语。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3]。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又发布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4]。2018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再发布《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明确建立国家、省、市、县和学校五级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5]。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6]。

在校园实践中,教师常常作为应对和处理学生欺凌的第一响应人,他们应如何识别学生欺凌,如何预防与应对学生欺凌,如何与家长就欺凌问题展开沟通,并进一步促进和谐安全校园的建设,都是极其重要却又鲜被关注的命题。

一、学生欺凌的识别

学生之间难免会发生各种摩擦或者冲突。“老师,班上的大个子××老是欺负我”“老师,××踩了我一脚”“老师,我同桌老是叫我绰号”……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和处理类似这样的学生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如何从中识别出哪些属于学生欺凌,哪些又只是玩笑打闹或者人际交往冲突呢?教师懂得识别学生欺凌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1. 把握好学生欺凌的概念及核心要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6]。在识别学生欺凌时,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事件过程有了全面的信息掌握之后,再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第一,涉及的人员是否为在校学生,当然也包括其中一方为在校学生的情况。第二,看欺凌双方是否存在权力与力量的悬殊与不对等。简单易行的判断标准是,教师判断事件发生过程中,是否存在一方处于弱势、无法招架或无力有效保护自己的情况。比如,一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另一方被打得无力还手,受到网络谣言的诋毁而有口难辩,受人排斥、孤立无助等。这是区别欺凌与普通的打架斗殴、互怼互不理睬等人际关系问题和玩笑打闹之类的冲突的重要标准[7]。第三,看发起方是不是蓄意或恶意的。所谓蓄意,是指发起方事先就计划好要整蛊或教训他人,比如,专门在校门口等着某个同学,计划狠打他一顿。所谓恶意是指发起者的目的在于找对方麻烦,比如,故意踩某人一脚,故意把钢笔水洒在同学身上,目的在于给对方带来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第四,看事件的后果或影响,是否造成了一方受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在判断事件后果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受害者的主观感受。因为学生欺凌本质上是对学生的精神或心理伤害[8],欺凌往往使受害者感受到深刻的痛苦,甚至自我怀疑或自我否定。

2. 辨别玩笑打闹与学生欺凌

学生经受着各种各样的欺凌,当面对他人指责的时候,欺凌者常常辩解自己不过是“开个玩笑”。有时候教师也可能很难分辨某些行为到底是“玩笑打闹”还是“学生欺凌”。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区分玩笑和欺凌(见表1)。教师可以通过班会或辩论赛等方式,帮助學生们学习和了解玩笑打闹和学生欺凌之间的区别。要让学生们明白,玩笑打闹是平等身份的朋友之间彼此都接受的、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伤害的调侃。而欺凌通常是占据优势的一方以轻视、嘲笑等方式伤害弱势一方,欺凌者可能会大笑,旁观者也可能会和他们一起笑,而被嘲弄的一方则感到屈辱和羞耻。更为严重和残酷的是,即便当被欺凌者表达拒绝的时候,欺凌者和旁观者不但没有停止,而且越演越烈,玩笑升级为欺凌。教师要告诉学生们:“有时候我们可能不经意地开了玩笑,比如,给他人取了一个你认为好玩的绰号,但对方却不能接受,感到这个绰号太难听或带有侮辱性。”教师要鼓励感到难受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引导开玩笑的学生要具有同理心,理解同学的感受,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停止这样的行为。

3. 认清学生欺凌的角色与类型

(1)欺凌事件中的角色

学生欺凌包括几种不同的角色:欺凌者是发起欺凌行为的一方;被欺凌者则是遭受欺凌的一方;欺凌/受害者则是既遭遇欺凌,也发起欺凌的学生,因而他们也被称为挑衅性的被欺凌者[10]。以上角色是学生欺凌事件中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往往比较容易关注到他们。可是,对学生欺凌事件而言,看起来并未参与其中的众多旁观者其实也是不容忽视的角色。这些旁观者可以分为四类:协助者,指跟随欺凌者参与欺凌行为的人;强化者,指提供给欺凌者鼓励性的信息反馈的人,如围观并发出哄笑;保护者,指站在被欺凌者一边,安慰和支持被欺凌者,同时试图阻止欺凌行为的人;局外人,指漠视欺凌行为,不采取任何行动的人[11]。协助者和强化者的行为强化了欺凌行为,而保护者能缓解受欺凌者受到的伤害,局外人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局外人的围观往往助长了欺凌者的表现欲。欺凌者在局外人的注视下,往往有这样的想法:“让你们看看,我是老大,我很厉害。” 同时,局外人的冷漠旁观还增加了被欺凌者的无助感和羞耻感。因而,局外人的存在无形中助长了欺凌行为。在预防和处理欺凌事件时,教师要充分认识不同角色在欺凌事件中的作用,不仅要关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也要辨识欺凌的强化者和协助者,即时纠正他们的行为;同时还要与其他学生一起拒绝做欺凌事件的局外人,培养学生成为保护者,我们也将其称为积极的旁观者。

(2)欺凌的类型

从欺凌类型来分,学生欺凌包括以下五类[12]:言语欺凌,指欺凌者通过口头言语方式直接攻击被欺凌者,如反复嘲笑、取侮辱性外号及不必要的戏弄、辱骂、讥讽等;肢体欺凌,指欺凌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攻击他人,包括打、踢、推、撞、吐口水、抢夺或破坏他人财物等;关系欺凌,指欺凌者与其他人共同排挤、孤立被欺凌者以使别的学生不喜欢他/她,包括故意不理会、散布谣言、说坏话等;网络欺凌,指欺凌者运用网站、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聊天室、手机等各种网络手段开展的欺凌行为;性别欺凌,指欺凌者以性或性别为理由而发生的欺凌行为。

(3)年龄、性别与欺凌

从年龄来看,10~14岁是校园欺凌发生的高峰期,但网络欺凌的高峰期可能会更晚一点[13]。一项针对我国小学四年级到高二(包括职业中学的一、二年级)10万名学生的大样本调查表明,小学阶段被欺负的现象最为严重,而初中二年级(男生)、小学五年级(女生)是实施欺凌最多的阶段[14]。低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采取肢体、言语等直接欺凌,高年级学生则主要采取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15]。男生欺凌者更常使用肢体伤害,而女生欺凌者比较常用关系欺凌或言语欺凌[16]。全球40国青少年欺凌状况调查发现,2/3的国家欺凌的发生率随着青少年年龄增长而下降[17]。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可以重点关注不同年级和性别的不同欺凌类型。

二、教师应对学生欺凌的策略

教师应对学生欺凌的策略,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与学生一起应对欺凌,与家长合作应对欺凌,并致力于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1. 与学生一起应对欺凌

当教师面对已经发生的疑似学生欺凌事件,可以采用以下五个步骤[18]209 [19]。

第一步,立即制止。如果教师听到或者看到欺凌事件,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立即采取行动,具体的行动包括:①尽快把双方的身体和视线隔开,如果他们彼此看不到,情绪就会稍微平和,这是很关键的一点。②如果教师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要尽快疏散围观者,以打破“旁观者效应”。

第二步,拼图,还原事件经过。教师一定不要着急下定论、批评学生,而应先尽可能了解事情全貌。教师要分别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谈话。如果存在多个欺凌者,教师要先与带头欺凌的学生谈话,然后再与其他欺凌者谈话。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欺凌者之间没有交流串通、否认欺凌的机会。在分别约谈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倾听双方对事情经过的描述,了解事情的原委。同时,教师还可请目睹欺凌的旁观者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相关信息。教师要根据所有的信息判断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20]。

第三步,同理心,让双方把心里的感受说出来。确定属于欺凌事件后,教师千万不要立即给欺凌者贴标签,批评他们品质太坏,而应就事论事地與欺凌者探讨欺凌行为的性质、影响和后果,既要明确告诉欺凌者其行为不对,又要让欺凌者知道,老师相信他能够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对于被欺凌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安抚,让其明白教师和学校不接受任何欺凌行为,并且告诉被欺凌者“这不是你的错”,只有教师不断强调这一点,孩子才会信任教师,才会感受到教师的支持。

第四步,反思,到底哪里做的不对。等双方情绪都稳定下来,能够理性对待自己的行为的时候,教师再把双方请到一起,邀请被欺凌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让欺凌者听完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引导欺凌者思考欺凌对自己和对别人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第五步,行动,如何才能不做类似的事。为了处理事件和伤害,教师要与当事人一起讨论,欺凌者要怎样做以承担自己的责任,如道歉、接受社会情感训练以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情等。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听到彼此的感受,有反思才能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未来成长得更加健康。

2. 与家长合作应对欺凌

学生欺凌事件发生后,教师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判断是否有必要请家长。如果是不太严重的欺凌,教师可以通过前述步骤,与学生一起处理好欺凌,不用惊动家长。如果教师认为需要与家长沟通,则最好通过当面沟通的方式分别会见双方家长。

教师可以先与受欺凌者的家长进行沟通。教师一定要对他们的焦虑、愤怒和担心表示理解,表达自己的共情。教师可以先告诉他们孩子有没有受伤,学校是如何帮助孩子的,这样家长才能心安,才有心思继续交谈;然后教师需要告诉家长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向他们解释学校的政策和班级的规则,告诉他们对这种行为的处罚措施。

欺凌者的家长也很关心自己的孩子会被学校如何处罚,其他孩子以后会不会孤立他。对于这样的担心,教师要表示理解,并告诉家长,孩子的欺凌行为是不对的,但学校不会因此给学生贴标签,老师相信学生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需要父母全力配合,一起努力找到原因,尽力帮助孩子改变行为。另外,教师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欺凌者的家长不肯承认错误。教师要告知他们这样的态度会纵容学生的欺凌行为,也不利于学生的行为改变。

3. 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为了更加有效地防治学生欺凌,教师还需要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要想预防并干预学生欺凌,所有人都要参与进来,群策群力,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要一起努力创设安全和关怀的学校环境,让学生学会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彼此。教师要像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一样,重视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目前,学校教育主要聚焦于教授学科知识,容易忽略最重要的一点—学生们需要发展与同学良好互动、和平相处的能力。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爱学生,让学生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和所遭遇的困境告知教师。

教师要重视旁观者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成长为积极的旁观者。为了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给所有学生进行培训。对低年级学生可以采取绘本阅读的方式让其了解欺凌的基本概念;对高年级学生则可采取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或团体活动等方式让其充分讨论怎样做积极的旁观者。教师可以总结出做积极旁观者的小技巧[18] 234-235。

(1)拒绝加入欺凌者队伍。如果有同学邀请你加入欺凌,你要拒绝:“对不起,我不去。”

(2)拒绝做消极旁观者,发现身边有欺凌事件发生的时候,绝不协助欺凌者,不起哄,也不要冷漠旁观。

(3)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做积极旁观者。可以大声制止欺凌者,或者通过一些方式分散欺凌者的注意力,目的就是让欺凌者停手。

(4)及时把自己所了解或看到的欺凌行为报告给老师或其他同学,越早越好。如果可以集结更多的旁观者,与被欺凌者站在一起,共同面对欺凌者,这样的举动就足以给欺凌者震慑,也能给被欺凌者极大的精神支持和鼓励。

参考文献

[1] 张倩.我国校园欺凌防治的绩效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PISA2015和PISA2018的数据[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2):49-58.

[2]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EB/OL]. (2016-05-09)[2020-06-22]. http://www.gov.cn/xinwen/2016-05/09/content_5081203.htm.

[3]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EB/OL]. (2016-11-02)[2020-06-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1/t20161111_288490.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EB/OL]. (2017-11-23)[2020-06-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moe_1789/201712/t20171226_322701.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EB/OL].(2018-04-20)[2020-06-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moe_1789/201804/t20180428_334588.html.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EB/OL].(2020-10-18)[2021-10-22]. 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8/content_5552113.htm.

[7] 黄向阳.学生中的欺凌与疑似欺凌—校园欺凌的判断标准[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9):13-24.

[8] 耿申.欺凌隐藏于玩闹与暴力之间[J].教育科学研究,2017(2):1.

[9] 芭芭拉·科卢梭.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从学龄前到高中以后如何打破暴力循环[M].肖飒,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8-59.

[10] CARRERA M V,DEPALMA R,LAMEIRAS M. 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Bullying in School Settings[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11,23(4):479-499.

[11] SALMIVALLI C,LAGERSPETZ K,BJÖRKQVIST K,et al. Bullying as a group process: participant rol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social status within the group[J]. Aggressive Behavior,1996,22(1):1-15.

[12] 李俊杰.校園欺凌基本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7(4):5-9+15.

[13] SMITH P K. Bullying: Definition,Types,Causes,Consequences and Intervention[J].Social &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016,10(9):519-532.

[14] 滕洪昌,姚建龙.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全国10万余名中小学生的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18(3):5-11+23.

[15] TROOP-GORDON W. Peer victimization in adolescence: The nature,progression,and consequences of being bullied within a developmental context[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7,55(C):116-128.

[16] 王祈然,王帅,王一杰.我国校园欺凌事件性别参与差异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47-53+69.

[17] HAREL-FISCH Y,WALSH S D,FOGEL-GRINVALD H,et al. Negative school perceptions and involvement in school bullying: a universal relationship across 40 countrie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10,34(4):639-652.

[18] 宗春山.少年江湖: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应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9] 沈旭,黄烜. 关系让校园更美好:减低校园欺凌一线实践者分享报告[R/OL].(2018-07-20)[2021-10-22]. https://share.weiyun.com/5W0sv4v.

[20] 杨梨,师会敏. 修复方法防治校园欺凌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0(6):63-66.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惠妍国际学院国际联合研究项目(项目编号:ICER202005),弈阳教育研究院青年学者研究项目“困境家庭儿童早期教育支持的干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EI-QXZ-2021-32),重庆市第二批社会工作服务创新创业基地(重庆科技学院)项目和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21年度创新创业专题项目“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风险感知与行为决策研究”(项目编号:CXCY-2021-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1. 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讲师,博士;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识别应对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美育教师
青岛市中山公园园林树木易混淆品种识别
论犯罪危险人格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