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古诗文培养初中生人文底蕴

2022-02-20杨丽娟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文底蕴文化传承古诗文

杨丽娟

[摘    要]运用古诗文培养初中生人文底蕴的教学有效策略主要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重视吟诵,吟诵出古诗文独特的韵律美;品词析句,让学生品味语言魅力;利用课本剧,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文所蕴含的情感;利用舞台演出整合古诗词,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的美;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初中生人文底蕴。

[关键词]古诗文;有效性;文化传承;人文底蕴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多采用口授的方式,学生很容易分心,也难让学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现代多媒体手段的出现,情况就不同了,可以说是为教师增添了翅膀,老师运用多媒体,能更好地传授古诗文的文化精义。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画、影像于一体,有效地利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把文本音画同源、文情并茂地展现,还可以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使文章更有情趣,更吸引学生。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景诗,对于没有去过西湖的学生,只能去想象联想,但有了多媒体,课堂教学就可以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视频展示,早春时节的钱塘湖美不胜收,远近的树木嫩黄嫩黄的,水面初涨,云雾低垂,几只黄莺和燕子已经忙碌起来了,飞向向阳的樹枝,或者衔泥做窝呢。路边的各色野花在微风中摇动,明亮的颜色在明媚的春光中使人眼花缭乱,浅草才刚好没过马蹄,在清晨的雨露中生机勃勃,刚发芽的柳枝条在微风中飘动,再配上舒缓悦耳的音乐,学生自然就陶醉其中,懂得了作者写了哪些早春景物。本诗中动词运用得很生动,学生自然能找到“争”“啄”等词。早莺为什么要“争”?就是因为天气尚冷,春寒料峭,自然要争温暖的阳光。“啄”字突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细致才能察觉到燕子衔泥做窝,同时衔泥做窝的行为说明燕子刚刚飞回来,自然体现春之“早”。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认识到不同季节的特征、景物特点。

多媒体课件的正确使用,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学生,从而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在古诗文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让古诗文的美更能熏陶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从而让精邃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二、重视吟诵,吟诵出古诗文独特的韵律美

在教学中,古诗文的吟诵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在课堂上重视朗读,教师先自己范读,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用自己的声音把诗词的神情理趣传达出来。例如,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要读得委婉、缠绵,再现诗人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然难“消残酒”的慵懒惺忪,读出诗人此时此刻的怅然心境;读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要读出旷达豪迈的气势,那是被贬后依然乐观的处世哲学,融入了对秋天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要节奏舒缓,沉郁哀婉,带着无可解脱的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去体会诗人内心的痛苦。诵读的过程,是学生感悟文本的过程,是学生情感丰富的过程。

三、品词析句,让学生品味语言魅力

选入中学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很多的美点,值得学生反复诵读,反复思考,有的可以直接指导实际生活。因此,作品中某些集中表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或者从修辞方面分析,或者从写作手法方面分析,或者从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语句,利于学生记忆,也更利于帮助学生揭示蕴蓄于作品深层的丰富内涵。

古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例子很多,如韩愈的《早春》是公认的佳作,妙在诗人用拟人手法,不着痕迹地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晚春图。“草树”自然之物,本属无情物,在作者笔下竟然能“知”能“斗”,甚至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在明媚春光里争着百花吐艳争芳,姹紫嫣红;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毫不起眼的树木,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细细品味,学生会发现本诗描写了春天的热闹,生机勃勃。诗句韵律和谐,对仗整齐,使人产生无限想象,学生自然而然爱上这样的古诗文。

有些古诗文中虽没有精彩的修辞,但是有着极其生动传神的字词,这些生动传神的字词描写准确精当,恰当地表情达意,更是值得体会品味。如王维《使之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的妙句,其中“直”“圆”最为传神。一个“直”字,写出没有风的情景,也突出狼烟浓重;这里用 “圆”字,看似平常,细细品味,这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直”“圆”对仗工整,恰当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诗人还把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无奈的情绪,巧妙地溶化在这塞外的自然景象中,不着痕迹。这样的佳句是极其经典的,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琢磨。又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足以让学生一生品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给学生讲解补充,让学生明白诗句的含义,让学生讨论在当前的生活学习中,这种人生态度的意义所在。通过这样的品味,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先辈们语言运用的功夫,前人深刻精敏的感悟,产生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四、利用课本剧,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文所蕴含的情感

课本剧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这样的代入经历,能让学生得到更多深刻的体验。初中古诗文中有些记事写人的篇目,通过刻画人物来反映主题,让学生改成课本剧分组进行表演。这类文章,情境创设的空间不大,只靠朗读也比较难记住。在课本剧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排练、表演,在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思想中感悟文本,用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对故事内容、人物、时代的理解,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孙权劝学》一文共叙述了3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但人物的形象极其鲜明,具有很强的表演性。教师可提前布置6个小组各自去准备。小组5个人中,3个角色扮演,1个旁白,1个制作道具,每个小组都要上台表演,选出最优秀的3个小组进行奖励。孩子们利用课间时间排练,遇到不懂的问题还来和老师探讨。一个小组借了老师的电脑查阅鲁肃和吕蒙有哪些成就。一个小组提出疑问:老师,鲁肃为什么要拜别蒙母,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学生通过思考、表演,促使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用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古诗文,学生即使在毕业之后,都难以忘记,可见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五、利用舞台演出整合古诗词,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学校有两大传统节日——读书节(古诗词吟诵晚会)、艺术节,这两大节日是学生才华展示的舞台。在读书节的吟诵晚会上,孩子们展现的是吟诵的才华。学生把《诗经》中与课文有关的篇章吟诵出来,结合传统乐器的演奏、舞蹈、吟唱,配合舞台的灯光,展现出另一个艺术的境界,孩子们在唯美的艺术氛围中心生向往之情,对《诗经》的理解也更近了一步,在艺术的氛围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铿锵激昂的豪放词,学生很喜欢吟唱,对于词中的人物爱不释手。教师在征求了学生的意愿后,和班上懂得舞蹈的科代表把词改成集合朗诵、吟唱、舞蹈的节目,呈现出美的画面、独特的艺术形象。初中学习的古诗词有八十多篇,文言文有三十多篇,到了八年级、九年级,正是整合融汇的时机。在学校提供的这两个舞台上,还把融汇后的思考搬上舞台,对《密州出猎》《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进行过整合,确定了“潇洒东坡”的主题。配上背景音乐、舞台造型、肢体语言,“潇洒东坡”的主题朗诵在校庆晚会上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古诗文也很有创作的空间。《岳阳楼记》是初中文言文的名篇,文章比较长,学生背诵有难度,如何把这样的经典搬上舞台呢?编成节目唱出来是一种方法。由四位学生领唱,在唱之前加入讲述,讲述文章的美。一个学生讲述《岳阳楼记》作者的历史的功绩、一个学生讲述《岳阳楼记》的结构之美、音韵之美,一个学生讲述《岳阳楼记》中作者与滕子京友情之美,一个学生讲述《岳阳楼记》政治抱负的赤诚。借用《经典传唱》中的曲调,把《岳阳楼记》这样的经典唱出来,给了在场的观众强烈的震撼。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如何提高经典古诗文的学习趣味,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何把文化精髓传承给学生,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文化自信,是教师一直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并且没有止境。

参考文献:

[1]李静.初中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意义[J].教育研究学刊,2017.

[2]王春霞.初中古诗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2018(6).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人文底蕴文化传承古诗文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创新
浅谈新课程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