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创新

2017-04-01田晓明宋琴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文底蕴观察生活

田晓明 宋琴

摘 要 如何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想的影响,美术教育存在着过度套路化、模式化的现象,通过集训的学习方式貌似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升了绘画表现能力,实际上这只是表象,殊不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牢牢地束缚了,难以获得在绘画上的提升和发展。文章以绘画创作的角度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创造力和融入文化内涵三个方面阐述了在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 观察生活 发现规律 开发想象力 培养创造力 人文底蕴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在拉丁文中有“引出”或“导出”的意思,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由内而外的发掘出人潜在的素质。美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引导学生去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规律,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能力。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功利目的的影响,美术教育存在着过度套路化、模式化的现象,通过集训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绘画表现能力获得很大提升,这看似成功的实例实际上经不起细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急功近利的培训方式牢牢地束缚了,最终体现在了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画面上,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和语言、运动、视觉、听觉等能力一样,绘画能力其实是也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是随着人的成长,语言能力不断的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几乎都采用语言和文字的方式来实现。若不是职业美术工作者,多数人忽略甚至丢弃了本应具有的绘画能力,久而久之就会认为绘画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的,实际上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对绘画能力的培养不该只是套路化的教授如何画这样或那样的具体物象,而是应该培养起学生利用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进行视觉形象创作、表达、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由心而发,而不再只是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的机械的“为画而画”。如何培养学生视觉形象创作、表达、交流的能力;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规律,这是基础;其次美术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进而鼓励其进行创作;要想最终呈现出一份“有血有肉”的画作,画作中就应该承载有更深层次的内容,而这些就要求画者自己具备有深厚的文化涵养。

1要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规律

任何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建立在认知感受的过程后才得到的,这个过程是视觉听觉触觉或是多种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今生活在钢筋混净土丛林中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去了解到大自然的真实形态。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有一项问卷调查是針对各地区16岁以下人群的,询问“鸡有几只翅膀几条腿、鱼生长在哪里、蔬菜生长在那里?”等等这些基本常识问题,结果就有不少学生回答道鸡有六只翅膀,鱼生长在鱼缸里,蔬菜生长在超市等等类似这样的五花八门的答案,听到这样的答案大概所有人都会捧腹大笑,可是笑过之后呢?浓浓的悲哀席卷而来,之所以会有这样匪夷所思的答案,原因其实就是这些学生在快餐店发现一份鸡翅快餐里面有6只翅膀,在饭店吃饭时看到鱼就是在鱼缸里游来游去的,购买蔬菜时候发现蔬菜是摆放在超市货架上的,这个真实的事例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反思。

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首先它来源于生活[2]。学会观察生活,就要观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万物百态,而不是只看表象,坐井观天。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人为创造的美其实都来源于自然美,自然美是客观的美这种美不已人的存在而存在。

学会观察发现规律不单是初学者需要掌握的,对于专业人士也是同样重要,也难怪为什么说采风和写生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的环节。

2重视想象力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前进发展的源动力,在改革创新鼓励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点显得更为突出。美术中同样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是处于基础地位的绘画更是这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有风格万千的画面,有了可行的创造力才能拥有鼓舞人心的作品。

但是想象力的开发不同于技术训练,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就能获得,而是着重于思维模式的形成,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需要同时具备两个素质,一是勤快,二是好奇心。

勤快就是要多动脑勤动手,从意识到实物、从无形到有形、从“胸中之竹”到“画中之竹”,就是手脑并用相互作用的结果。勤快对于美术基础教育而言就是要多记录多创作,准备一个速写本,养成习惯眼前看到有不错的形象就把它记录描绘下来(即速写),脑海中有了新的创意也要把它描绘出来(也就是所谓的涂鸦)。一个是记录眼前的对象,一个是记录心中的想象,两者相辅相成循序渐进对绘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保持一颗好奇心非常重要,这将有助于你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新的视角,捕捉不易被人发现的美。比如从不同视角观察竹子会发现不一样的美,近看笔直通透,一枝独秀,远看郁郁葱葱,层林尽染。人总是会对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正是这种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引起人的好奇,于是才会促使人去探索、去研究,才会有创新,才会有科学和科学的进步。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是活力的保证,是一切创造的动力。居里夫人也曾说过“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哥伦布若是不好奇海的那边有什么,或许就没有“发现新大陆”一说了;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若是不好奇各种生物起源,估计也不会有震动学术界的《物种起源》的出现。

3以传承中华文明,解读中华文化、呈现中华之美为前提

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规律,加入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作品的呈现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也就是说只要能具备以上两点能力,也就具备了能独立创作真正意义上原创作品的能力。但是,想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仅凭这两点能力还显得过于单薄。美术创作的表象是具体的画、具体的线条、具体的色彩等等,画面只是载体,深层次的本质是文化的呈现,是创作者主观意识上对文化的解读。这就需要艺术创作者对人文、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任何地域的艺术风格都与他的根深蒂固的地域文明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华文明发源于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流域,长期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平和中庸的人生态度和循环辩证的思维方式,所以中国美源于装饰艺术,但更注重人文价值,善于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和内在精神之美,在形式上多工笔线描或水墨写意。而西方美源于古希腊艺术,注重科学精神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利用明暗、透视、空间、质感等表象因素再现对象,在形式上多立体在风格上多写实,如立体雕塑和古典油画。中国美和西方美只有形态差异之别,并没有优略之分。

自各个综合高等院校和专业美术学院纷纷开设艺术类专业大规模招生以来,考生的专业课考核都是西方化的素描色彩,长期以来套路化、模式化严重。再加上各类短期美术集训班的涌现,表象看似短时间内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获得很大提升,但学生思维已经固化,行为已经机械化[5],只会照搬复制,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更不要说文化含蕴方面了。

中华文明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美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将中华文明传承下去。学习素描色彩也罢,学习线描国画也罢,目的的是为了能走好自己未来的路;要看清“他人”也要学会认识“自我”。也就是说无论采用那种形式进行艺术创作,都不应离开传承中华文明,解读中华文化、呈现中华之美这个大的前提,融文化于画作中。

4结论

今天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人早已摆脱了落后、老土、挨打的面貌,用勤勞和智慧编织着伟大的中国梦;当今的文化、创意、包装、服装、电影、造型、建筑等各个方面也都需要大量美术工作者的参与和表现,所以这个梦同样离不开美术工作者的努力。

在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就是需要着重注意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1)在绘画创作前,要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规律;

(2)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应该着重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3)以传承中华文明,解读中华文化、呈现中华之美为前提,创作有层次、有深度的作品。

这三个方面的能力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传承中华文明、解读中华文化、呈现中华之美是前提;观察生活发现规律是方法;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是条件。美术的学习没有捷径,以上三个方面能力,都需大量的实践,反复性的揣摩,通过实践检测不足,通过揣摩取得进步。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高于之处就在于人在记录美的过程中加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使得艺术美不单单只是对自然美的再现,而因人的参与使自然美、客观美升华为了人为美和主观美的综合呈现。

(通讯作者:宋琴)

参考文献:

[1] 对教育与教学的内涵理解.河北德育网.

[2] 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 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郑亚菲.绘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探析--以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为例[J].大观,2015(2).

[5] 李建.美术基础教育模式化的危害[J].北方美术,2000年03期.

猜你喜欢

人文底蕴观察生活
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培养学生人文底蕴
语文,怎样才能吸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