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2-02-19孔晔山东省济南泉城中学250011
孔晔(山东省济南泉城中学 250011)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依据多年教学实践所总结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仍然备受推崇。初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且能够改善教学效益。然而,就当前初中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教师对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流于形式,或是缺乏实践经验,或是存在认知偏差,抑制了课程育人价值的发挥。故在本文中,笔者依据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规律以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就如何有效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展开化学教学进行探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的著名理论,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起到决定作用,“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这一点从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也可以看出来,比如,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学校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可见社会发展决定了教育,而教育又能推动人类生活的发展。第二,“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都是生活场所,所以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陶行知先生认为,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场地局限于狭窄的教室里,要拓展延伸到社会中,以此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第三,“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含义是: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如何学就如何教,即手脑并用地学习。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增强对学生的亲切感,唤醒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很多初中生看来,化学知识抽象而且逻辑性强,学习难度大,因此而产生各种负面心理,如抵触、畏惧等。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进行教育,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进实际生活中的素材或者创设生活场景,这样就实现了由陌生向熟悉的转化,相较于抽象、生硬的化学知识,这样的化学知识能够给予学生亲切感,也让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学习化学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有效突破化学教学难点。单纯的化学知识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大,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抽象的符号和公式等,初中生不容易理解。在传统化学教学中,学生通常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记得快,忘得也快。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师基于生活教育原则对化学知识进行处理,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知识,这样就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有效突破化学课堂教学重难点。
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意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初中生受应试影响,为了考试、做题而去学习化学知识,教师也为了应试而教,导致很多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时不知道如何运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处理。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在传授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需要聚焦化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而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教育取之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既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场景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又能引导他们灵活、巧妙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听课动机
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节课的开端。在传统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或是直接跳过这一环节,或是象征性地提出问题进行启发,或是直接开门见山地引进主题,诸如此类的课堂导入很难吸引学生,导致整体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了让课堂有一个好的开端,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现象导入新课,它的优势在于:第一,利用生活现象的熟悉度或趣味性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并且消除他们的畏惧、抵触等心理。第二,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课知识的实用性,感受其魅力,从而唤醒其探索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利用一个与本节课教学主题有关的生活现象作为载体导入新课,以此激发他们的听课动机。
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这个化学物质之前,若是直接引出化学式或是概念,很难吸引学生,甚至让他们对这个陌生知识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在意大利有一个山洞,人们给它命名为‘屠狗洞’,因为人进入这个山洞毫无异常,但只要狗进去了,不出多久就会一命呜呼。这件事让人们很好奇。后来经过科学研究才知道,原来这个山洞里有二氧化碳,所以人进去了没有事而狗进去就一命呜呼,你们好奇不好奇二氧化碳是什么东西?”利用生活现象设计这样一个趣味性的课堂导入,瞬间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激发他们对“二氧化碳”这个新物质的探究兴趣,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筑牢基础。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设计教学方案以及整理教学素材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生活化教育原则,即根据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背景去挖掘与教学主题有关的生活化教学素材,立足实际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实现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高度契合,给学生创造生活化学习空间,在降低其学习难度的基础上促使其思维由知识思维向应用思维转化。实践证明,创设化学情境,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降低其学习难度且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营造气氛活跃且高效的化学课堂。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个知识点时,若是直接去讲解酸碱反应知识,很难吸引学生,他们配合度、参与度低,学习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基于此,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生活小妙招》,视频中的主人公运用盐酸清洗热水瓶中的水垢,原本顽固的水垢在遇到盐酸后完全溶解,热水瓶又焕然一新。结合这个视频,教师对学生说道:“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难题其实都可以用化学知识解决,就比如,这个视频中人们用盐酸清除热水瓶中的水垢,它的原理就是酸碱中和反应。”在这个基础上,提示学生热水瓶中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Mg(OH)2,再指导他们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将盐酸与水垢反应的过程用方程式表示出来,即2HCl+CaCO3===CaCl2+H2O+CO2↑,2HCl+Mg(OH)2===2H2O+MgCl2。结合这样的生活现象去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知识,既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又能降低其理解难度。
3.遵循生活化原则展开实验,增强教学趣味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抽象的化学规律、概念等都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展示。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价值,也为了降低教学成本,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展开实验,让化学知识回归生活,也保证学生能够将所理解和掌握的化学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感。尤其在教育部门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对化学实验进行生活化处理是改革创新的方向之一,这对实现教学目标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例如,对实验材料进行生活化处理,即用常见的生活物品代替化学实验中的试剂和材料等,实现实验教学生活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又能极大地降低教学成本,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如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小苏打代替碳酸氢钠;用面碱代替碳酸钠;用食盐代替氯化钠;用铅笔芯代替石墨;用火柴盒代替红磷;用易拉罐代替铝等。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的熟石灰、生石灰、建筑用的碎石、农用硫酸铜、白酒、白醋、木炭、铜丝、铁钉以及从废干电池上拆下的碳棒、锌片以及铜帽都可以作为化学实验中的材料。例如,指导学生开展关于测定溶液pH值的化学实验时,可以用食醋、厕所清洁剂、食盐水、肥皂水等代替盐、酸、碱等溶液进行实验。这更容易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有效掌握测定pH值的方式方法。
4.联系实际生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是开阔学生视野,检测他们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是为了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在传统初中化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问题通常比较僵硬、死板,为了应试而设置问题,旨在让学生掌握应试技巧。高效教学视域下,教师应联系实际生活设计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学习质量,还能增强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意识,切实提升其学习效果和能力。
例如,在讲解《燃烧与灭火》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围绕灭火原理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这种原理去灭火的例子有哪些?(吹灭蜡烛);利用“隔绝空气或氧气”这种原理去灭火的例子有哪些?(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油锅着火后盖上锅盖灭火);利用“清除可燃物或者使可燃物与其他物质隔离”这一原理灭火的例子有哪些?(釜底抽薪;森林里面设置隔离带)。在课堂提问中,围绕问题中的灭火原理列举生活实例,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学以致用能力和意识也在分析和处理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增强,从而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使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也能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处理生活问题。基于此,教师应将生活教育思想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使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融为一体,推动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