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对肺癌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2022-02-19孔瑱郑卉史晓琼
孔瑱,郑卉,史晓琼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上海 200433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由于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肿瘤细胞已发生远处转移和局部侵袭,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化疗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1-3]。因此,为降低晚期肺癌患者的耐药性和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常采用化疗联合微创技术、放疗等辅助治疗[4-5]。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技术,可在肿瘤组织中积聚热量,使肿瘤区域温度升高进而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6-7]。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局部非手术治疗手段,对难以耐受手术或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的应用效果较好,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已获得肯定[8-9]。但目前关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对肺癌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对肺癌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经CT和病理活检确诊为肺癌;②临床分期为Ⅲ~Ⅳ期;③单侧病灶数不超过3个,病灶最大直径不超过8 cm。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②合并肺结核、肺炎等可能影响肺灌注检查水平的疾病;③既往接受过放化疗;④合并精神疾病。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化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化疗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5~72岁,平均(67.84±1.53)岁;TNM分期:Ⅲ期33例,Ⅳ期27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5~73岁,平均(68.01±1.66)岁;TNM分期:Ⅲ期30例,Ⅳ期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化疗,治疗前1周适当补充叶酸和维生素,化疗前1天口服地塞米松,化疗方案:培美曲塞二钠500 mg/m2静脉注射,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给予化疗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化疗前及化疗方案均与对照组相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前4 h禁食、禁水,根据患者病变位置选择俯卧位或仰卧位,局部麻醉后应用CT扫描显示病变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根据肿瘤直径选择射频消融方法,若肿瘤直径≤3 cm则进行单针射频消融,若肿瘤直径>3 cm则进行多靶点消融。先进行小范围CT扫描,确定穿刺点、针尖位置、角度和深度,再应用CT扫描对穿刺部位进针情况进行观察和调整,确保针尖到达靶区后,调至阻抗模式,将电压设置为45 V,探针温度90℃,治疗12 min,若肿瘤直径≤4 cm则每次治疗半径2 cm左右的半球瘤体,治疗2次;若肿瘤直径>4 cm则根据肿瘤结构进行多位点多次消融,使整个病灶完全消融。治疗结束后拔出穿刺针,并进行常规包扎,CT检查无异常后静卧休息2 h。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治疗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完全缓解,肿瘤病灶完全消融,瘤内无血供,增强CT值<5 HU;部分缓解,肿瘤体积变小,瘤内有少量血供,增强CT值为5~15 HU;疾病稳定,肿瘤体积无变化,瘤内血供较多,增强CT值>15 HU且≤30 HU;疾病进展,肿瘤体积变大,瘤内血供丰富,增强CT值>30 HU。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例数/总例数×100%。②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CT灌注成像参数,包括血容量、血流量、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③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包括CD3+、CD4+、CD8+,计算CD4+/CD8+。④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肝肾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气胸、恶心呕吐、发热。⑤采用电话或门诊等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时间截至患者出院后1年,所有患者均未失访,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预后,包括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1年总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71.67%(43/6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3.33%(3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2,P=0.038)。(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n(%)]*
2.2 CT灌注成像参数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容量、血流量、PS和M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容量、血流量、PS均低于本组治疗前,MTT均长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血容量、血流量、PS均低于对照组,MTT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T灌注成像参数的比较
2.3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 CD3+、CD4+、CD8+水平和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8+水平和CD4+/CD8+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但观察组患者CD3+、CD4+、CD8+水平和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比较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5.00%(21/60),与对照组患者的28.33%(17/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6,P=0.432)。(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n(%)]
2.5 远期预后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OS为(129.84±19.26)天,长于对照组患者的(104.63±20.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FS为(103.57±16.73)天,长于对照组患者的(87.45±16.2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总生存率为68.33%(41/6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0.00%(3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肺癌患者数量巨大,不仅威胁患者的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还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10-11]。因此,针对肺癌的治疗研究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手术是治疗肺癌的最常用手段,但晚期肺癌患者多已发生远处转移,手术治疗难以完全清除病灶,临床治疗效果较差[12-13]。多数晚期肺癌患者已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如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成为肺癌治疗的重点[14-15]。放化疗是晚期肺癌的常用治疗方式,但部分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不高,局部肿瘤细胞不能经放化疗杀灭,对疾病的控制效果不理想[16-17]。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能够通过高频电流产生高温使肿瘤细胞灭活并凝固肿瘤周围血管,阻断肿瘤组织的血供和营养供给,降低肿瘤转移风险[18]。目前,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已广泛应用于转移性肝癌中,效果显著[19]。
本研究对晚期肺癌患者应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容量、血流量、PS均低于本组治疗前,MTT均长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血容量、血流量、PS均低于对照组,MTT均长于对照组。表明晚期肺癌患者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能够有效降低肺癌组织血供,缩小病灶,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0]。这可能是因为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是基于生物物理学的微创治疗技术,通过发射射频交变电流使组织中离子共振产生90~100℃高温,使肿瘤细胞固化并灭活。此外,高频振荡能使肿瘤周围血管组织凝固,切断肿瘤供血,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
免疫功能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 CD3+、CD4+、CD8+水平和 CD4+/CD8+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但观察组患者 CD3+、CD4+、CD8+水平和CD4+/CD8+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应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对晚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损伤较少。这可能是因为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局部微创的非手术治疗方式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且射频消融产生的热效应可以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71.6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较好,这可能是因为射频消融产生的热效应能在较短时间能使病灶消融,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在远期疗效方面,观察组OS、PFS均长于对照组,1年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表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晚期肺癌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预后。这可能是因为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通过局部治疗能够使多处病灶消融,抑制肿瘤发生发展,降低了远处转移和复发风险,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5.00%,与对照组患者的28.33%无明显差异,表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晚期肺癌的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晚期肺癌能够有效降低肺癌组织血供,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和远期预后,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