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庆帝所题圆明园淳化轩诗考析

2022-02-19

关键词:王公嘉庆

尤 李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 圆明园研究院, 北京 100084)

淳化轩位于长春园(圆明三园之一)含经堂后,轩前的东西两廊镶嵌清高宗钦定的《重刻淳化阁帖》刻石。此处因藏有《淳化阁帖》的北宋初拓本而得名[1]304。据考,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在含经堂后西北部增建、移建淳化轩、蕴真斋、三友轩、静莲斋、待月楼和理心楼等,含经堂始达全盛规模[1]301。嘉庆十九年(1814年),在淳化轩东侧又添盖戏台、扮戏房、穿堂房,改建看戏殿,并在东侧长街之外建成多处库房[1]301。

宋太宗赵光义喜好书法,命大臣王著将内府所藏历代名家墨迹,以及从民间搜集来的古代帝王名臣手迹加以整理编纂,摹勒于枣木板上,用当时最好的纸墨拓下来,制成《淳化阁帖》,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大臣皆赐予一本。这套《淳化阁帖》共十卷,前五卷为历代帝王名臣的书法名迹,后五卷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墨迹。这大大扩展了历代书法的流传范围,从此刻帖成为书法艺术流传的一种重要手段[2]405。

《圆明大观话盛衰》介绍圆明园淳化轩与清高宗摹刻《淳化阁帖》之情况[3]146-150。《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遗址发掘报告》描述了淳化轩遗迹的信息[4]22-23。《圆明园百景图志》概述了淳化轩的陈设、布局及装饰[1]304-306。朱杰先生比较长春园淳化轩与故宫乐寿堂的建筑形制、内部陈设和装修,指出二者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同出于一个设计方案的孪生建筑,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淳化轩的体量超过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进深深于圆明园的祖庙安佑宫,正是“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的最好诠注。其刻意经营的震慑人心的外部空间效果与内檐形制相映发,无疑是太上皇凌驾于天子之上的重要标志[5]26-38。郝成文和张义先生提及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淳化轩戏台[6]53-56。

关于清帝与书法艺术的关系,学界有不少研究。可是几乎无人专门探讨清仁宗与书法的关系。清仁宗十分喜爱淳化轩,留下数十首诗。但是,迄今无人深入系统解读这些御制诗。本文将尝试考察这些诗歌,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一、皇子时代的临摹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九月初九,清高宗驻跸避暑山庄,时有扈从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台吉等,“上诣皇太后行宫问安”[7]乾隆三十七年九月辛丑,20486。这天是重九节,时为皇十五子的永琰12岁,作《恩赐淳化轩重镌〈淳化阁帖〉恭和御制元韵》:

澄心堂纸廷珪墨,几阅淳熙元祐年。

三古法书精鉴朗,百朋秘宝艺林全。

兰亭岂得夸唐室,枣板空教订昔贤。

却愧明窗摹写拙,凡将才究学童篇[8]114-115。

“百朋秘宝艺林全”之后小注曰:“恩赐自王公大臣以下并内廷翰林及翰林院、庶常馆、国子监均予颁赉。”[8]114-115

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九节,清高宗赐予王公大臣以下并内廷翰林及翰林院、庶常馆、国子监淳化轩重刻的《淳化阁帖》。皇子永琰在此诗开篇即亮出最好的纸“澄心堂纸”和最好的墨“廷珪墨”,然后回忆起宋代淳熙、元祐时代的文化。永琰表达自己明于鉴别三种书体:古文、大篆和小篆,指出父亲恩赐诸多大臣《重刻淳化阁帖》,是将不常见的珍异宝物赐给他们。接着,永琰反问怎么能因为《兰亭集序》而夸奖唐朝皇室?人们采用枣木板雕刻佛教经典来效法昔日的贤人。自己却对着窗户临摹《淳化阁帖》,觉得写得笨拙,感到惭愧,仅仅处于学童阶段。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孟秋,已经28岁的皇子永琰《奉题六兄临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全部》:

澄心堂纸廷珪墨,几阅淳熙元祐时。

精鉴双函颁禁苑,临摹全部耀书帷。

笔挥篆隶追三古,心养虚明蕴九思。

珍重艺林藏什袭,兰亭真足匹义之[9]101。

“九思”之后小注称:“兄府中堂名”[9]101。

永琰开篇即赞扬澄心堂纸和廷珪墨,宋代淳熙、元祐时代的文化。然后,他具体指出其父颁布《重刻淳化阁帖》于圆明园中,自己全部临摹,让自己的书斋增辉。自己临摹其中的篆书和隶书,追求古代书法的意境,内心清虚纯洁,蕴含孔子所谓君子之“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和见得思义)。在末尾,他指出自己要珍重收藏汇集典籍图书的地方,书法圣地兰亭足以匹配。

皇十五子永琰主要以“贤”而为其父所属意。永琰在品行、学业方面有良好表现,朝臣认为永琰聪明力学,颇有人望,度量豁达,虑事刚明。清高宗经过长期慎重考虑,按照择贤而立标准在诸子中反复挑选,密立永琰为皇嗣[10]365-369。永琰认真学习书法,也是他在学业方面的良好表现。

二、仰慕父亲

嘉庆三年(1798年)正月十九日,清仁宗“侍太上皇帝御山高水长(在圆明园)观火戏,并赐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及各外藩使臣等食。是晚,上侍太上皇帝御同乐园(笔者注:在圆明园),召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及各外藩陪臣等观灯”[11]9-10。燕九节观火戏、观灯之后,清仁宗作《淳化轩》曰:

贮帖名轩宋代传,义推淳化万方宣。

九旬箓启欣无量,五福寿先庆得全。

俗美弦歌循圣教,民安耕凿乐丰年。

长春园辟长春境,序应三阳淑景妍[12]311-312。

“义推淳化万方宣”之后小注云:

淳化轩在长春园内,因东西庑嵌《御定淳化阁帖》石刻而名。淳化为宋太宗纪年,太宗内多惭德,其致治亦未能跻于大当,克副斯号。皇父订正其帖,而特存其号名,藏帖之轩,尽六十余年。厚泽深仁,旁皇周浃。下际上蟠,淳化之实如此,非有慕于太宗之为君也[12]311。

清仁宗在诗的头两句及小注中申明“淳化轩”因父亲重刻《淳化阁帖》而得名,并非仰慕宋太宗之为君。在此时,清仁宗正准备庆祝父亲的九十大寿,称父亲享有寿、富、康宁、攸好德和考终命五福。接着,清仁宗赞扬儒家的教化、礼乐,百姓安宁、农业丰收及长春园的春光美景。

嘉庆七年(1802年)季夏六月,清仁宗再撰《淳化轩有会》:

文轩额淳化,圣意仰高深。

化洽事方理,风淳民可谌。

鉴昭念前典,宥密正予心。

自省恒愆过,无时敢忘钦[13]131。

清仁宗表达自己在淳化轩仰慕父亲,希望淳朴之风能化及民众,能使民众忠诚。接着,清仁宗谓自己借鉴前人的典故,存心仁厚宁静以正自己的内心。自己自省常常有过错,没有任何时候敢忘记父亲的钦命。

嘉庆七年(1802年)七月初二日,清仁宗“诣太庙,行孟秋时享礼。礼成,驾幸圆明园”[14]305。立秋后,清仁宗书《新秋淳化轩》道:

灏气初敷宇,时晴已浃辰。

立秋律始肃,勤政化难淳。

亟欲纾民困,先期净战尘。

捷音仍断续,信至辄经旬。

我考筹军务,钦承又数年。

未能安赤子,何以对皇天?

三省虽无几,七秋难再延。

仰瞻祈默佑,宵旰寸忱虔[13]134。

清仁宗认为:正大刚直之气遍及天下,已经12日天晴。然后,他强调勤政,但是维系淳化之风艰难。自己亟待解除民众的困苦,首先期待洗去战争的尘土。而“捷音仍断续”云云,则指平定白莲教起事。“三省虽无几,七秋难再延”意为遍及川、楚、陕三省的白莲教势力虽然范围不大,但是已经延续7年,难以再持续。“我考筹军务,钦承又数年”之辞,实指清高宗退位之后几年仍然掌握实权,指挥军事。清仁宗感叹自己不能安定善良的百姓,何以面对上天?自己在淳化轩仰望瞻仰父亲,祈祷父亲默默保佑,自己做到勤奋、虔诚。

嘉庆八年(1803年)季秋,清仁宗又撰《淳化轩》言:

三省顽民难敛戢,寰区风俗未还淳。

孳蕃溥博群谋利,衣食艰难多患贫。

示俭以身崇教养,黜华从欲勖臣邻。

文轩朴素钦先德,四海观瞻系紫宸[15]261。

首句“三省顽民难敛戢”指川、楚、陕三省的白莲教起事难以收敛。因此,天下的风俗未返回淳朴。接着,清仁宗指出:白莲教势力滋生繁衍,这是一群谋利之徒,百姓因此吃穿艰难,很多陷入贫困。自己以身作则,勤俭朴素,崇尚教养,革除浮华,并以此勉励臣下和邻邦。末句描写淳化轩的陈设布置朴素,自己钦慕父亲的德行,天下人都观看、瞻仰父亲。

嘉庆二十年(1815年)春,清仁宗作《淳化轩》谓:

福地卷阿胜,斯干昔建轩。

两廊镌阁帖,二字仰先言。

化被黔黎洽,风淳政治敦。

以身教天下,遗泽永昭存[16]86。

这首诗将淳化轩视为幸福安乐的“福地”,并借用《诗经》中一首祝贺周朝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词《小雅·斯干》来赞美淳化轩,预示子孙繁盛、时代兴旺和事业辉煌。清仁宗不仅提及镌刻于两廊的《重刻淳化阁帖》,还仰慕“淳化”二字,认为这是先父的箴言。他盼望“淳化”之风浸润平民百姓,能使风气朴素诚实,政治上诚心诚意、厚道,并赞扬父亲“以身教天下”,留下的德泽永远存在。

综上所述,清仁宗多次在吟咏淳化轩的诗中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与仰慕之情,认定自己在道德与为政方面皆当以父亲为榜样。

三、追求淳朴之风与努力治理国家

嘉庆六年(1801年)七月初一日,清仁宗“诣太庙,行孟秋时享礼。礼成,回宫”[17]351,357。初三日,“驾幸圆明园”。清仁宗《敬题淳化轩》:

石刻盈廊壁,沿楣仰御诗。

化期返淳朴,治欲法轩羲。

庶政时勤勉,慈恩永慕思。

渺躬惭德薄,陕蜀尚劳师[18]82。

清仁宗在淳化轩观看镶嵌在廊壁的《重刻淳化阁帖》,仰望父亲所题的诗,期望社会风气返回淳朴,治理国家欲效法古代圣王轩辕黄帝和伏羲。自己时时勤奋、努力处理各种政务,永远敬仰、思念父亲之恩。然而自己德薄,感到惭愧,陕西和四川的白莲教起事还未平定,还需要劳烦国家的军队。

嘉庆七年(1802年)正月十九日,清仁宗“御山高水长观火戏,并赐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等”茶果,“复御同乐园,召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等”观灯[14]16。燕九节观火戏、观灯之后,清仁宗作《淳化轩有感》:

莅政深惭化未淳,用人每愧不知人。

朝端岂可容贪墨,国法奚能任屈伸?

邪正从来难改辙,盈虚有兆总相因。

原无成见由自取,直道而行天鉴真[19]102。

清仁宗认为自己掌管政事,社会风气未返回淳朴,深深感到惭愧,惭愧自己用人却不了解人。他反问朝廷怎么能容纳贪官污吏?国法怎么能被任意屈伸?邪与正从来难以改变,事物发展变化、盛衰成败总有原因。最后,清仁宗指出:对事物不要抱着固定不变的看法,办事要公正,天作为镜子能够观察到。

嘉庆七年(1802年)仲夏,清仁宗又作《淳化轩》云:

瞻楹怆念慈恩厚,自愧临轩化不淳。

甘泽尚希沃多稼,老林犹未靖顽民。

兵兴七载诚难缓,农阅三时恐复屯。

日凛惕乾虑辜德,寸衷致敬仰高旻[20]122。

“寸衷致敬仰高旻”之下小注称:“三省余氛未净,亟望蒇事安民。近畿雨膏未渥,待泽又殷。皆不能刻释于衷。所祈日监在兹者也。”[20]122

清仁宗在此诗中首先悲伤地念及父亲的恩典,在淳化轩自愧天下风气不淳朴。滋润庄稼的甘雨少,白莲教起事已经7年,仍然未能平定,这些顽固之民在春、夏、秋三个务农时节恐怕又要聚集。自己天天严正警惕,怕辜负道德,内心敬仰父亲。

嘉庆七年(1802年)六月初,清仁宗书《淳化轩》曰:

额颜淳化愿深长,继序殷心刻不遑。

军务未除仍窜伏,田功难卜必丰穰。

轩庭宏敞全消暑,堂构钦承勉迪光。

夺攘殃民自作孽,正邪曲直鉴穹苍[13]127。

清仁宗谓“淳化”之匾额代表意味深长的愿望,自己继承父亲的基业,内心深深感到时间不够用。平定白莲教势力的军事事务仍然未消除,农事难以占卜,但是必定会丰收。淳化轩宽敞,能够完全消除暑热。自己继承父亲的事业,做到勤勉。清仁宗在最后两句责骂白莲教势力的抢夺行为,让民众遭殃,是自身作孽,相信苍天能够审察正邪曲直。

嘉庆七年(1802年)深秋十月,清仁宗作《淳化轩志愧敬叠皇考元韵》:

庭训铭五内,永念为君难。

一人抚寰宇,万几来纷然。

勤敬曷敢忽,昕夕怀先言。

黾勉勅庶政,自省多阙焉。

世俗甚浇薄,干禁挠经权。

生聚尽游手,谋食鲜旷田。

邪说遂纷起,礼义遏述传。

守令不知教,禄位惟保全。

总缘予失德,官玩民罹艰。

淳化惭继述,沾洒瞻文轩[21]157-158。

清仁宗在此表达自己内心铭记父亲的教诲,永远念着“为君难”。作为人君要处理众多事务,不敢疏忽,要做到勤与敬,终日想着先父之言。自己努力处理各种政务,自我反省多有缺失。接着,他感叹社会风气甚为浮薄,扰乱世道。百姓中出现闲荡不务正业之人,田地荒芜,于是导致各种邪说传播,遏制正统礼义的传布。地方官不知教化民众,只求保全自己的官位和俸禄。清仁宗认为:从总体上讲,这些源于自己的“失德”,以致官员玩忽职守、民众遭遇不幸。自己惭愧未能继承和遵循“淳化”之道,只能,在此瞻仰父亲的遗容。其实嘉庆朝的社会,游民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而当时的官场,政务废弛,尸位素餐者众多。这些棘手的问题绝非皇帝道德高尚、社会风气返回淳朴便能解决。

嘉庆八年(1803年)春,清仁宗书《淳化轩敬题》:

我考额淳化,所期民业安。

生齿日繁众,奚能免饥寒?

奸诡作不靖,七载心力殚。

昕夕望宁静,几至忘寝餐。

感荷上天眷,尽扫群孽残。

图治益黾勉,福锡寰宇宽[22]212。

此诗首先叙说父亲命名此地为“淳化轩”,是期望民众生计无忧、安居乐业。可是人口增长迅速,哪里能够免于饥寒?其中“奸诡作不靖,七载心力殚”云云,指自己做皇帝7年,遭遇白莲教和苗民起事,用尽了自己的心力。自己终日盼着国家能够安定,差不多达到忘记睡觉、忘记吃饭的地步。感谢上天的眷顾,扫除了白莲教势力的残余。在末尾,清仁宗提出要更加尽力地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使福气遍及整个天下。

嘉庆八年(1803年)深秋,清仁宗作《淳化轩》曰:

民俗渐就浇,难期化淳朴。

一人治寰区,寸心怀远服。

敬承大业艰,堂构凜厦屋。

考训衷探寻,义正而仁育[15]259。

清仁宗认为民俗渐渐浮薄,难以按照所期望的那样变为淳朴。自己一人治理天下,内心欲让远人归附。自己敬畏地继承大业,感到艰难,如同将房舍严正地建成大屋。自己在淳化轩探寻父亲的训诫,追求正义和仁义。

嘉庆九年(1804年)正月十三日至十九日,清廷按照惯例款待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宗亲和外藩等,包括在圆明园山高水长观火戏、正大光明殿赐朝正外藩筵宴[23]11-19。正月十六日小宴廷臣之后,清仁宗又撰《新春淳化轩》云:

初韶气和訚,问景乘几暇。

玉镜波已开,清晖敞虚榭。

旭暖映亭台,高轩启淳化。

考额意良深,民风恐趋下。

世途少坦平,人心多伪诈。

习俗力挽回,仔肩勉夙夜[24]383。

“仔肩勉夙夜”之后小注称:

九寓至广,风会不齐。欲其化浇漓为淳朴,当不外正其俗而厚其生。予之夙夜敬勤,不敢懈逸者,亦兢兢焉,以是为亟。几暇偶莅兹轩,瞻绎当年颜楣精意,与素所自勉于宥密者,翕然相合,不啻敬承提命[24]383。

这首诗的前6句选取典型景物描写淳化轩的春光美景。其中“考额意良深,民风恐趋下”,乃清仁宗感叹父亲所题“淳化轩”匾额意义深刻,而淳朴的民风却日益衰落。该诗的最后四句指明:虽然世界上的道路少有平坦的,人心多有伪诈,但是自己敬承父亲的教诲,力图挽回这种情况,欲使社会返回淳朴之风。这是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努力日夜从事的事情。

嘉庆九年(1804年)秋,清仁宗作《淳化轩》言:

两廊石刻宋时帖,轩额昔年仰圣心。

俗化和平事斯简,风崇素约理应寻。

去奢从俭意高远,返朴还淳效广深。

肯构衷诚为法则,瞻楣敬识旰宵钦[25]25-26。

“瞻楣敬识旰宵钦”之后小注曰:

兹轩周廊,嵌重摹《淳化阁帖》石本,因以名轩。原非取宋纪年号也,皇考作《记》详之。谓为人君者,即不能以唐尧虞舜为师,亦当以夏甲周成为轨。敬绎至训,识于衷,而殷肯构云。[25]26

清仁宗观看淳化轩匾额,仰慕昔日父亲之心,提出应该崇尚和平、简约的风格,做到“去奢从俭”,意义高远,做到“返朴还淳”,效果又广又深。自己衷心以此为法则,瞻仰门楣,敬识“淳化”二字,恭敬地分析父亲的训诫,鞭策自己勤于政事。

嘉庆十年(1805年)仲春,清仁宗书《淳化轩》谓:

六合至广大,图治予一人。

情伪纷万变,匡弼赖众臣。

矫饰趋华靡,难期返朴淳。

遇事止于义,中心惟安仁。

寸田无嗜好,心镜除垢尘。

庶几渐改革,小康世道臻[26]98。

该诗开篇即称自己一人治理广大的天下,事情有虚伪、多变,需要依赖众多大臣匡正辅佐、纠正补救。现在盛行故意造作进行掩饰之风,盛行豪华奢侈之风,已经难以返回质朴淳厚之风。自己处理事务遵循道义原则,以安仁为中心。自己心中没有其他嗜好,只求心如明镜,除去尘埃。末句指出,自己希望渐渐进行改革,达到小康世界。清仁宗确实欲励精图治、进行改革,但是清朝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清仁宗所做的努力和采取的措施收效甚微。

嘉庆十一年(1806年)正月十五日辰刻,清仁宗“御正大光明殿,赐朝正外藩筵宴”。“申刻,(清仁宗)御山高水长观火戏,赐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及各外藩陪臣等茶果。”[27]19-21正月十六日未刻,“上御正大光明殿,赐廷臣、大学士等宴。申刻,御山高水长观火戏,赐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及各外藩陪臣等茶果”[27]22。正月十九日申刻,“上御山高水长观火戏,赐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及各外藩陪臣等茶果”。“酉刻,御同乐园,召王公大臣、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及各外藩陪臣等观灯。”[27]27元宵节和燕九节后,清仁宗撰《淳化轩》曰:

圣化覃寰宇,民风未尽淳。

虚浮多近伪,暴弃漫知新。

浇薄皆图利,嚣腾渐失真。

仔肩勤继志,郅治望归仁[28]197。

“郅治望归仁”之后小注云:

是轩,廊嵌石墨,乃乾隆年间得毕士安原本《淳化阁帖》。因摹以寿世,并以名轩。非取有宋纪年,则我皇考尝详议之矣。予仔肩大业,有化民正俗之责。是以夙夜不敢康,亦惟期天下成郅治之盛。仰瞻题额,有感世风,不禁怃然而作是诗[28]197-198。

清仁宗指出:王朝的教化遍及世界,民风依然不完全淳朴,有虚浮、伪诈、浇薄、图利、喧嚷。自己担负的任务是勤政、继承父亲的志向,希望以“仁”为本,达到天下大治。

在小注中,清仁宗再次提及淳化轩放置的毕士安本《淳化阁帖》之摹写本,认为自己担负大业,有“化民正俗”的责任,但是夙夜不敢安宁,唯独期望天下大治。自己仰头瞻仰“淳化轩”匾额,禁不住对世俗风气失望而写下这首诗。

嘉庆十一年(1806年)季春三月,清仁宗又书《淳化轩》道:

民生日繁庶,教养难遍施。

守令最切近,习俗未易移。

举措鲜得当,苟安多玩疲。

只图身家计,遑论名行亏。

淳化实不逮,怀惭衷自知。

仰瞻御题额,肯构勉继思。

尺宅照九有,奚能免漏遗?

惟尽予心力,正己待昊慈[29]211-212。

“正己待昊慈”之后小注称:

守令为亲民之官,国家教化之道寄焉,所系诚为至要。乃人性刚柔不齐,诚伪不一。民隐既难周知,措施岂能尽当?予一人,惟以止仁自勉,与天下相见以诚,为之表率。期尔诸臣,咸体予心,去其私图,进于公是,以佐予保乂万方。俾民风日趋于正,庶冀上天感应,锡以休和。此实予之虔矢于衷,忱者也[29]212。

此诗开篇提出人口增长迅速,教养难以普遍施行。接着,清仁宗指出:地方官与民众最为切近,要对当地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移风易俗,也不容易。他们的措施少有恰当的,只顾眼前,很多人懈怠玩忽。这些地方官只图自己的身家,谈不上自己的名声和品行是否有亏欠。“淳化”的境界实在达不到,自知心怀惭愧。自己凝视父亲所题“淳化轩”匾额,勤勉地继承父亲的基业、经营江山。自己的颜面要照耀整个天下,怎么能免于遗漏?自己只能尽心尽力,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来面对天上的父亲。

在小注中,清仁宗又提出自己做个表率,期望官员们能够体会自己的苦心,去私为公,民风能够正直。

嘉庆十二年(1807年)夏,清仁宗作《淳化轩》曰:

宇宙万几寸心理,愧难图治化顽浇。

民稠未尽淳良浃,俗薄奚能德礼调?

立法惩贪咸正直,止仁厚本庶丰饶。

敬承考训亹勤政,去伪求诚勉旰宵。[30]339

“去伪求诚勉旰宵”之后小注云:

天下之理至赜,天下之事至纷。一二日万几,而不遑暇逸者,欲以致斯民于治安,化行臻于淳茂也。临民者,将何所操以致是耶?惟恃己之一诚,以危微精一之道,为修齐治平之基。御群伦而端政本,庶几俗化敦厚,渐臻大同耳。此轩廊嵌石刻,为《淳化阁帖》。当年虽寓名于古墨,而意之所讬,固在彼而不在此。是予之憬乎,顾名惟励此一诚,以冀上继圣心之所在。或于斯轩之称,不致大相迳庭乎![30]339

清仁宗认为自己日不暇给,却难把国家治理好,感到惭愧。众多民众不能完全达到淳良,浮薄的风俗怎能用道德和礼仪来调和?自己采取措施、制定法律惩治贪官,重视农业,希冀丰收。清仁宗最后声明要敬承父亲的训导,孜孜不倦地工作、勤政、诚心。

在小注中,清仁宗陈述天下之理至为深奥,天下的事至为纷扰,自己日理万机,没有空闲时间,而想求得民众治安,接近敦厚、大同的境界。对待民众,自己唯独应该凭借的是真诚,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自己驾驭众人,为政的根本要端正,这样或许可以形成敦厚的风俗,渐渐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淳化轩虽然由《淳化阁帖》而得名,但是寄托的意义在于“淳化”。

嘉庆十二年(1807年)秋,清仁宗再撰《淳化轩》谓:

轩额藏石刻,予别有会心。

凛承皇考命,御极矢敬忱。

海寓亿兆众,一人咸照临。

民碞大可畏,天眷诚难谌。

世态多变幻,习俗渐染深。

还淳非易事,化雨待沃斟[31]377-378。

清仁宗指出“淳化轩”之匾额是因为此处藏有重刻之《淳化阁帖》,自己能够领会父亲的教诲。自己敬畏地继承父皇的命令,即位后矢志不渝地敬业、诚恳地工作。自己一人管理海内亿万民众,民心不齐,民情险恶,让人非常畏惧,上天的眷顾诚然难以确定。在最后两句,清仁宗感叹世态变化多端,浮薄之风渐渐深入,返回淳朴之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如同雨水浇灌一般,进行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

嘉庆十四年(1809年)正月十三日至十九日,清廷按照惯例款待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宗亲和外藩等,包括在山高水长观火戏、正大光明殿赐朝正外藩筵宴和御同乐园观灯[32]23-30。正月十六日小宴廷臣后,清仁宗作《淳化轩》称:

轩额缘藏帖,法书廊壁阴。

双文瞻御笔,一贯儆予心。

淳化惭难布,浇风染益深。

勉端官吏习,克己先惟钦[33]113。

此诗开篇即说“淳化轩”之匾额缘于此地所藏《重刻淳化阁帖》。自己在此瞻仰父亲的御笔,心中一直感到警醒。淳化之风难以传布,自己感到惭愧,而浮薄的社会风气影响越来越深。清仁宗提出尽力让官吏习得淳朴之风,让他们先做到恭敬,对自己要求严格。

嘉庆十五年(1810年)秋,清仁宗又书《淳化轩》曰:

宋帖泐廊轩额因,心殷肯构义重申。

官多玩愒难敷化,民半漓浇未返淳。

主敬酬恩思不匮,克勤为政日常新。

以诚御下儆荒怠,稍报深慈垂训频[34]265。

“民半漓浇未返淳”之后小注言:

《淳化阁帖》者,宋太宗令王著所摹,遂以其时纪年为标名也。至此轩之成,则以我皇考命以内府旧藏宋拓墨本重摹,入石嵌周廊壁。而仍其名,以存其真,并取以颜是轩之意也。至予之一再吟咏,则以淳化之难觏,有不能已于言者。盖民俗之淳漓,实视吏事之治忽。予一人不敢康宁,孜孜训诫,克承意旨。而黾勉从事者,固不乏人,其中之玩日愒月、因循姑息,恐亦不免。以是期民之向化从风,可得乎?然予不以下之或有未效,而稍弛敬勤。自励之志,则庶几于皇考昔年训垂之殷,无歉焉尔[34]265。

这首诗开篇指出淳化轩因周廊放置重刻之《淳化阁帖》而得名,并重申“淳化”的意义。接着,清仁宗忧虑地指出:官吏多玩忽职守、荒废政事,一半的民众浮薄,未返回淳化之风。然后,他提出自己要坚持勤政,以诚心对待下属,不能荒怠,这样才稍微能够报答父母的疼爱和训诫。

小注解释淳化难见、民俗浮薄,是因为吏治的疏忽。有些官吏事务荒废、姑息,期望民众淳化,当然不可能。在末尾,清仁宗提出不因下面有人不行淳化之风,自己就放松敬勤。自己要自励,遵循父亲当年的谆谆训诫。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七月初一,清仁宗“诣太庙,行孟秋时享礼。礼成,驾幸圆明园”[35]246。立秋之后,清仁宗再撰《淳化轩》谓:

淳化治庶民,苍生沐教养。

升平日久长,风俗渐浮荡。

官吏多怠疲,听讼半曲枉。

以致下刁顽,犯上肆扰攘。

实由予不明,举措失刑赏。

正己勉日新,毋庸咎既往[36]71。

清仁宗首先指出要用淳化之风治理百姓,让百姓沐浴儒家的教化。可是太平的日子长了,社会风气便渐渐轻浮放荡。“官吏多怠疲,听讼半曲枉”云云,点出政务废弛、司法判决不公的问题。“以致下刁顽,犯上肆扰攘”之辞,乃将各地出现的反清斗争归结为官吏不作为、司法判决不公。然后,清仁宗又说这些问题其实在于自己不明察,施行的措施、刑赏不允当。自己要端正思想、言行,日日更新,无须责备以往的事情。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清仁宗作《淳化轩》云:

藏帖名轩泐两廊,顾名思义惕无遑。

俗乖言伪趋邪僻,经正民兴顺典常。

治政得人化淳朴,绥猷及众道光昌。

风移务本知廉耻,庶格浇漓守纪纲[37]163。

清仁宗感叹当时的社会风气背离淳朴,人们说假话,趋于乖谬不正。奉行正统的经典,民众才能兴旺,顺应常道。他希冀治理国家、处理政事能使风气淳朴,安抚众人,高尚的道德、正确的主张得到发扬和传颂。在最后一句,清仁宗强调,尽管社会风气变了,但是根本不能改变,要让大家知道廉耻,革除社会上人情淡薄、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感情的现象,并守住儒家的纪纲。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孟夏,清仁宗再书《淳化轩》曰:

君民分位殊,似远而实近。

明目兼达聪,最忌下情隐。

置腹推心诚,治理倚卿尹。

执中不偏攲,政事皆平允。

宣化植善良,邪伪自消泯。

风俗臻朴淳,在上为标准[38]171。

清仁宗认为君与民之间身份不同,似乎离得远,而实际关系近,强调下情上达,无所隐瞒。自己对臣僚推心置腹,治理国家需要倚靠官吏。处理政事要公平适中,不偏不倚,这样就能公平允当。末句提出如此宣扬、种下善良,自然能消除邪恶、伪装,风俗达到淳朴。

总之,清仁宗屡次在书写淳化轩的诗中表达自己对淳朴风气的向往,欲勤政为民,展现出“守成之君”的形象。他甚至欲使官场甚至民间社会也返归淳朴之风。清仁宗自身遵循父亲的教诲,努力做到淳化、勤政,官吏因循疲玩、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等问题却无法解决。

结语

从清仁宗所作淳化轩的诗歌,可知清仁宗对其情有独钟。早在皇子时代就曾临摹《淳化阁帖》,登基之后多次吟诵淳化轩诗,表达自己仰慕父亲、渴望淳朴之风,并治理好国家的愿望。

嘉庆时期,最高统治者依然推崇道德万能的治国主张,实际上这不合时宜,在实践中基本失效[39]125-134。由清仁宗吟咏淳化轩的诗歌也可看出:清仁宗认为只要自己以身作则,成为道德的模范,便能起到表率作用。这样,广大官吏和民众便能遵循道德,社会风气自然返归淳朴,所有的问题似乎都能迎刃而解。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清仁宗本人崇俭黜奢、勤政戒惰[40]86-114,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吏治,但是政务废弛、官吏因循疲玩一直存在,没有丝毫改观,甚至愈演愈烈。官场贪污腐败成风,清仁宗整理钱粮亏空也遭到失败[41]164-167。清朝的监察制度是监督权隶属于行政权,即官僚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这种自我监督只能是表面文章。皇帝再好的言传身教,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也是苍白无力。而且,在嘉庆朝,流民群、秘密结社、农民暴动,以及其他族群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不是社会风气返归淳化就能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

总而言之,清仁宗所作淳化轩诗多次感叹社会风气浮薄,希望返回“淳化”之风,甚至认为只要回到淳化之风,就能解决问题,治理好国家。其实,清仁宗的认识仅仅流于表层。当时,清朝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危机非常复杂。嘉庆初期,清朝已经由盛转衰,国内各种危机浮出。面对的国际环境是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迅速崛起,清朝统治者却无视全球大势剧变,依然沿着传统轨道缓慢行进。只是纠正社会风气,根本无法化解严重的危机,返回淳朴之风也改变不了清帝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的事实。

猜你喜欢

王公嘉庆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柯立夫藏书室蒙古文文献《哲里木盟长报王公等履历》的内容与价值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嘉庆时期继德堂「小迷宫」陈设小考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再也不怕了
千古名臣王十朋
埋蚕遭天谴?
A Contrastive Study of Liberty in Transcendentalism and Taoism from Berlin’s Concept of Liberty Perspective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中心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