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臣王十朋
2019-03-10林新华
林新华
王公故里在当地政府和王公后裔王新祺等努力下,历二十八年,集资近三千万元,陆陆续续建成了“王十朋纪念馆”、“梅溪草堂”,修葺了“王十朋墓”等历史文化设施。慕名前来参观的海外华侨逐年增多,国外来考证的史学家也不在少数。乐清市有关部门和民间文化组织常年在“梅溪草堂”举办各种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讲座。“王十朋纪念馆”还被列为温州市、乐清市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前来观瞻的游客络绎不绝,乐清市四都王公故里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
王十朋和他的第二十六代裔孙王新祺都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人物故事。
“王十朋纪念馆”是一座古式建筑,占地二十五亩,巍然矗立在四都梅溪村。进入馆门前,由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书写的“王十朋纪念馆”赫然入目。进入馆门,偌大的馆院前首,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镌刻皇帝敕封嘉勉王十朋的一道圣旨。再往前走就是纪念馆的正大殿,两边是长长的廊屋。殿北首,隔着梅溪,架着两座石拱桥,是育人的文化主题公园和书法碑林。置身其中,思绪翩翩,仿佛又回到那个叱咤风云、多难多桀的南宋王朝。
北宋政和二年(即1112年),乐清四都左原梅溪村,一户王氏人家的一位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名震华夏,被后人尊称为“一代名臣”、“南宋大贤”的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十朋。王公生于北宋末年,殁于南宋乱世。十七岁就“感时伤怀,悲嗟于徽、钦二帝被掳,北宋被迫南迁临安”。曾写下:“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其胸中的斗志可见一斑。王公幼年博闻强识,七岁入塾,先后转学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学贯经史,满腹经纶。怀济世之才,常发忧世拯民之慨。
王公十岁那年,闲散时见一孩童不慎落入水池,王公见状,奋不顾身纵身下池,抢救起溺童。至今当地还留有一口“童浴池”。想想王十朋小小年纪浑身充满正气和勇气,舍生忘死的精神恐让很多的现代人都望尘莫及呀!后来成为南宋的栋梁之才也就顺理成章了。在王公成长过程中,有一事对他的影响不小,不可不提。在王公三十一岁时,方腊农民起义军流窜左原,王十朋家二十二间房屋被游兵散勇烧掠殆尽,王父没多久被活活气死,王家也从原来富甲一方的家境一落千丈,一贫如洗。这次劫难对王公的打击可想而知,生活的困顿和父亲的含愤离世,再加微钦二帝被金所掳,可谓集家仇国恨于一身,更坚定了王十朋矢志救国的决心。
王公乃一介羸弱书生,实现政治抱负,唯一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才能报效国家。为了接济家庭日常花销,培养乡贤人才,也使自己埋头于学问,备考于科场;王公三十三岁时在闾里创办“梅溪书院”,坐院收徒授业。之后不久,第一次赴京与陆游同朝殿试。王十朋落榜,陆游殿试第一名,但被秦桧孙秦埙的第九名倒换了名次,当时科场一片哗然,王公愤懑不已,表示不再考取功名了。回乡后仍一面教学,一面耕作,一面攻读经史和治国方略。四十一岁时其母去世,守孝三年。在王公四十六岁时,秦桧已死,舅父万东平,业师潘翼等诸亲友皆慰勉王公赴京赶考。王公不负众望,殿试以“揽权”中兴为对策,果然深受帝悦,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中进士第一名,擢为状元。
过去人寿命短,四十六岁中状元,也算大器晚成了。少小立志的王公深感责任重大,只争朝夕,夜以继日地操劳着。在承侍郎任上,积极为岳飞冤案申辩平反,力主抗金,在荐用抗金名将张浚、刘锜时,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被再次启用,先后任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龙图阁学士等京官。仍力主抗金,收复河山。并联合陆游等爱国名臣,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先后弹劾十次,方将以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及其党羽林安定、施正志等弹劾罢免,震惊朝野。
王公从京官到地方官,仅十三年多,但职务和任职地方频繁调动,平均一年多就变换一个地方。过去是坐着马或轿,行走在崎岖的山路或泥泞的小路,舟车劳顿可想而知。王公有时候临危受命,这说明王公作为一代名臣,其享有的威望和能力是皇帝和有识之士所不能忽视的。另一方面,王公的耿直、主战和弹劾佞臣所引起的政治漩涡是非常强烈的。他虽说有强烈的政治抱负,有精忠报国之志,有恤民疾苦之心,有济世治国之才;但在一个小人得志,奸佞当道,皇帝昏庸的封建王朝,他无法以己之力定乾坤,有时候连自己的卿卿小命都难以呵护。个人的抱负和才能,在诡谲多变的政治天平上总是倾向无奈和徒劳。他犹如颠簸在政治风暴中的一叶扁舟,身不由己,痛不欲生,这就是政治人物的悲剧人生。但无论王公在哪个官位上,皆能克己奉公,勤政亲民,两袖清风,尽职尽责。在列班朝堂时,王公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身为京官,拨乱反正,为岳飞平反;力压群臣,主战抗金;斗智斗勇,弹劾佞臣。为毫无斗志、丧失信心、人心惶惶、腐化堕落、乌烟瘴气的朝廷注入一丝希望,一缕阳光,一阵风清气正,为病入膏肓的南宋延迟了死亡之期。在地方上王公大兴农田水利,整殇吏治,减轻赋税徭役,对民众实行休养生息,为一方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伫立在王十朋纪念馆正大殿巨大的王公座像前,梁椽上鑲嵌着一块“一代名臣”遒劲、苍雄的烫金大字,两边排列着介绍王公平生事迹的立式排版。崇敬地凝视着王公,脑海里掠过王公在朝堂上一身凛然正气、怒目圆睁、慷慨陈词,弹劾奸相的一幕。中国历史上发生属臣参劾当朝权臣而遭到报复,丢了性命,甚至满门抄斩屡见不鲜,王公岂能不知?那需要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定力?我想起王公在宰相洪适的饶州老家当官时,洪适向王公提出以放学宫地扩建其私宅后花园时,遭王公断然拒绝,这刚直不阿的坚毅性格犹如馆外高耸入云的青松翠柏,目空权贵,挺而不屈,令人肃然起敬。我想起王公身为朝廷重臣和地方要员,却一贫如洗,在泉州任所无钱将亡妻返乡“入土为安”,令人扼腕泪下。我又想起王公不畏淫威,依法惩处皇帝老丈人的亲信仗势欺人的断讼案。在王公短暂的宦海仕途中,这一桩桩一件件是如此之多,又是如此之凶险,铮铮铁骨,岂是等闲之辈所能倚。后人对王公的评价很多很高,清朝重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中赞道:“立朝刚直、一代伟人。”
王公从泉州任所回乡半年后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一代名臣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三多年的官场仕途,弹指一挥间,王公当过的官衔太多,走过的路太多,为国操劳太多,为民操心太多;王公在政治舞台上被震荡的太厉害;在不断转辗的任所途中颠簸得太厉害;与民同劳吃的苦太多。爱妻亡故,或许给王公又是一次沉重打击,王公毕竟是一个区区肉身,累了,病了,终于倒下了。眼不见不烦,死,对王公来说,或许是最好的解脱,最好的慰藉。王公虽去了,但精神留存在人间,气势磅礴、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治国宏著留存在人间。他的精神影响了当代,影响了九百年后的现代人,可能还将世世代代影响着活着的中国人。王公,是历史的一座丰碑,发出辉煌的光芒,穿越时空,彪炳千古。王公一生为之奋斗而未竟的事业,救亡图存的宏大夙愿,都将激励后人奋发图强,勇往直前,都将在这一代中国人手里实现。中华民族势不可挡的隆隆崛起,就是对王公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我深深地向王公鞠了三个躬。
千古名臣,与天地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