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判断 情感共鸣
——谈谈“熊孩子”的转化策略

2022-02-19广州市花都区风神实验小学

师道(教研) 2022年1期
关键词:熊孩子笔者家长

文/广州市花都区风神实验小学 邓 琳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熊孩子”冠以“坏学生”“问题学生”的标签,这样的学生的确让班主任头痛,让任课教师无能为力,也让家长担心。如果学校教师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这些学生往往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熊孩子”毕竟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学校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帮助这些孩子,促其尽快转化,成长为正常的孩子。

一、“熊孩子”的表现

熊孩子,是近几年的网络词,常形容岁数小不懂事,无法无天,并且暂时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导致行为不当的孩子。尼尔森《正面管教》的理论认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他们丧失信心时,会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熊孩子”在校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具体表现:第一,上课散漫,随意走动;第二,品行不端,小偷小摸;第三,尖酸刻薄,出口成“脏”;第四,冲动易怒,好斗伤人;第五,逆反偏执,自残自伤;第六,推卸狡辩。介入的方式方法不当时,这一系列的行为会长时间持续,让老师们尝到“爱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滋味。

二、“熊孩子”出没的主要原因

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着深刻具体的原因,都是一道教育难题。这样的孩子,仅仅靠好言相劝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需要深度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问题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解开心结。

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笔者总结“熊孩子”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家庭原因——家长的错爱,包括溺爱、瞎爱、不爱;个人原因——孩子自身的身心障碍;社会原因——身边成长的大环境,包括学校教育。而家长的错爱是主要原因。针对以上诱因,笔者在帮助“熊孩子”的路上,围绕“走近,落实科学判断”“走进,实现真情交流”做了些许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

三、转化策略及成效

第一,走近——了解原因,实现科学判断。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作为校长,笔者努力走近每一位问题孩子,每一个问题家庭,每一位遇到困惑的教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表明,“熊孩子”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错爱。何为错爱?简单理解就是错误的爱,包括溺爱、瞎爱、不爱。

溺爱就是过分袒护孩子,凡事顺着孩子,替孩子做任何事。这类孩子一般在校表现为随心所欲,霸道,稍有不顺心就放肆哭闹等。有的家长平时也很爱自己孩子,可是当孩子考试不好的时候,就冷若冰霜,而不是耐心地帮孩子找原因,只是一味地责备,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这就是瞎爱。还有的家长,夫妻不和,互相踢皮球,或者工作太忙,没时间管教,父母缺位,孩子性格敏感,与人不亲近,像个小刺猬,没有安全感,或者沉迷网络等。这就是典型的不爱。

第二,走进——真情交流,实现情感共鸣。

首先,走进教师的内心。以王同学为例,他的爸爸妈妈正在闹离婚,妈妈已经离家两年了,对孩子不闻不问,爸爸会满足孩子一切物质需求,包括电子产品,但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孩子。孩子在学校犯错,家长首先质疑老师,怪罪其他孩子或质疑老师的管理。这个家庭集溺爱、瞎爱、不爱于一体。

在和老师们的交谈时,我发现,老师们对于王同学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和不会变通的短板,一句话,缺乏耐心和包容心。于是,笔者在肯定老师们辛勤付出的同时,指出王同学需要的关注、关爱,并鼓励她们:因为家庭特殊,王同学存在行为失当,且屡教不改是一种正常现象,而老师只要做到真诚关爱,静待花开,孩子一定会有所改变,家长也一定会有所改变。当然学校也会全力跟踪,全力协助,做她们坚强的后盾。

其次,走进孩子的内心。笔者主动约谈王同学,夸奖他当天衣着整洁,肯定他平时主动向笔者问好。等孩子紧张、抵触的情绪没了,我再请他谈谈他的委屈,谈谈为什么老是和老师作对。孩子说,他之所以欠作业是因为不会做,没人教,而且爸爸上晚班,他一个在家害怕,甚至不敢冲凉,只能早早睡觉;上课作怪样子,发出怪声是因为他想让同学们都看他;和X老师对着干则是因为老师动不动就拍照或发视频给爸爸。

这番交谈让我肯定这是一个内心孤独、严重缺爱,尤其渴望母爱的孩子。他希望通过自己另类的做法吸引大家的注意,把大家的注意当作寄托,以让自己获得不一样的满足。于是,笔者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并承诺一定帮他找到妈妈。那一瞬间,王同学歪着小脑袋,露出了笑脸。

第三,走进家长的内心。笔者首先约谈了王同学的爸爸,肯定家长无私的关爱,同时指出他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问题,并征求爸爸意见,笔者将会出面寻找王同学的妈妈,要求她履行监护人职责。多次努力后,笔者与孩子妈妈取得了联系,汇报了孩子的基本情况,指出她的做法的自私和极其不负责任,并要求她到校看望孩子。

笔者只要在学校,每天都会巡堂,用眼神鼓励他、肯定他。课间遇到他,总会停下来和他聊聊天,并专程去班级鼓励其他孩子和他交朋友。王同学和笔者越来越亲近,“熊”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家长从孩子的言语中,从笔者的电话和信息中也感受到了真诚与关爱,爸爸妈妈多次留言表示感激,并积极改变自身教育方式,如严格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主动与老师沟通等。妈妈多次来学校探望孩子,并坚持每天与孩子通一次电话。

孩子的错,不一定是他们自身的错,他们也是第一次经历“成长”;家长也是一样,第一次为人父母,没有经历培训就上岗,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作为教育人,我们理应践行“爱是教育的基础”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爱”走近孩子与家庭,仔细观察,科学判断;用“爱”走进孩子与家长的内心,理解包容,真情交流。

猜你喜欢

熊孩子笔者家长
老师,别走……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