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校视角探析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的方法和策略

2022-02-19侯小妮

教育观察 2022年8期
关键词:国学传统学校

侯小妮

(黄河交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4950)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分类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关于精神文明及物质成果等与本民族相关的文化。[1]传统文化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真实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综合风貌,如名人思想、民俗民风、古迹、民间艺术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积极历史作用和现代价值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创新起到积极作用。[3]

(二)传统文化资源的分类

传统文化资源的分类主要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外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物质风貌,本文将传统文化资源分为价值观念和物质风貌两类。

1.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分类

从价值观念看,传统文化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舍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仁、义、礼、智、信、孝的处世精神;三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开放精神。[4]

2.传统文化物质风貌上的分类

从传统文化的物质风貌来看,传统文化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胡同文化、园林文化;二是绘画文化、书法文化、诗词文化;三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四是茶文化、饮食文化。[5]

胡同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是城市市井文化的一面镜子。园林是在某一区域运用一些工程技术或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营造建筑、修筑山水、种植花草树木等途径造就的优美景观,能够充实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国绘画文化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大胆突破时空限制,具有独特理论、技术和风格。书法文化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能反映主体精神风貌。诗词文化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词艺术,是诗词人通过运用成熟的技艺,按照严格韵律,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实的情感及丰富的想象表现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语言文化,是阐释心灵的艺术文化。民俗文化是指由民众创造、共享、传承的生活文化,不仅包括民众的日常生活等非物质文化,而且包括民众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物质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肇始于生产实践、根植于民间,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并以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国是“茶之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中国文学结缘的。唐宋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以优美的诗篇描绘和吟咏了与茶有关的名器、名物。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研制、食品调理、食品业的经营和饮食保健等方面创造的文化。

二、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的原则

(一)乡土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其乡土性。乡土性是不同地区传统文化的根基,传统文化的传承要遵循乡土性原则。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也应遵循多样性原则。学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时,要遵循乡土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学校需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从语文教学、教学规划、课堂运用、校本课程、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在课堂教学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探索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和实践模式。

(二)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文化的感召力在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要激发其活力、稳定其根基,首先是继承,然后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具体来说,一是要传承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内容。在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课程时,学校要选择与时代主题相吻合的传统文化内容,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不断融入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文化内容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文化要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二是在传承方式上,改变教师以往单一的讲授形式。学校要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获得更真实的感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总而言之,只有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才能在新时代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具有系统性、规范性的特点。课堂教学是学生系统性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各种课外活动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实践中感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因此,遵循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能够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

三、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的方法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首先要确保师资到位,然后保证教师有充裕的教学时间,能利用课堂主阵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扎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例如,语文教师可以负责国学课的指导和讲解,在课前5分钟和学生一起诵读国学经典;美术教师可以开展国画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欣赏民乐名曲;综合实践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陶艺、汴绣、宋瓷的制作;书法教师可以通过书法教学,让学生明白“写字如做事,起笔是开端,行笔是过程,收笔是结尾;写字如做人,点要圆润,撇捺要潇洒,横要平,竖要直”,使学生在书写中感悟人生哲理。[7]

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在开展《黄河,母亲河》这一课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可以以“探寻黄河文明”为活动核心,将活动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搜集有关黄河的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和成语等,使学生了解黄河对中华文明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二部分侧重搜集诗词歌谣,召开主题班会,唤醒学生对黄河的感情。第三部分侧重收集资料和运用材料,让学生关注母亲河,为母亲河的改造出点子。第四部分让学生以日记形式进行反思和作自我评价。以上活动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让学生了解了黄河文化,提升了语文素养。总之,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二)以校园文化为主线,在校园环境创设中凸显传统文化

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以校园文化为主线,扎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一是创设国学文化墙,如《弟子规》墙、《三字经》墙、《千字文》墙、唐诗墙、宋词墙、书法墙等,展示国学智慧,使学生时刻置身国学经典的环境中。二是创办以国学为主题的黑板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和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制作以国学为主题的黑板报。三是利用广播站,播报经典古诗词的诵读。四是把上课、下课的铃声设计成《弟子规》音乐,使国学教育深入学生的心灵。五是以“文化熏陶、环境育人”为宗旨,在整体环境布局设计方面营造国学教育氛围,突出国学教育特色。总之,以校园文化环境创建为主线,能够大大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建设。

(三)在校本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重视本地的社会、经济等发展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等,开发或选用适合的校本课程。”[8]根据地域发展特点,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学校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开发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验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编写,可以以本校语文组教师为主力,借助校外专家的指导,挑选经典篇目,融入地方特色,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9]此外,学校可以以传统文化试点学校为实验点,与实验学校联合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国学读本。

(四)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探访名胜古迹,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家乡历史,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第一,学校可以组织名胜古迹实地参观、走访等社会实践活动。例如,X中学组织学生以实地走访、名人访谈等形式零距离接触家乡文化,或实地探访影视城、神农山等景点,观看民俗表演,了解某地的起源,了解当地文化。第二,学校可以充分寻求有关部门与团体的协助。例如,X中学邀请市豫剧团到学校开展以“豫剧中的祥符调”为主题的戏曲艺术教育,借助当地的“三味书屋”等书店扩充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带领同学们参观博物馆,感受历史文物的魅力。第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例如,Z中学建立以“当地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家长微信群,邀请家长向学校提供有关当地的文化材料,或是组织家长参与校园活动,给学生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第四,教育部门积极联系文化名人,联合相关部门协助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例如,B市县教育局积极联系一批当地文化名人组建讲师团,采用巡讲和定点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W校联系相关部门,打造集贤书院、仕美茶馆、文化客厅、翰园碑林、历史博物馆、文化城墙、饮食文化博物馆、龙泉湖银滩等基地,使之成为全市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培养文化意识和自豪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新生机和新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孕育了众多物质成果,学校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时要遵循乡土性和多样性、继承性与发展性、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课堂教学、文化环境创建、实践活动开展等方式,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提升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国学传统学校
“垂”改成“掉”,好不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学校推介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