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化教学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作用及实施路径

2022-02-19李越强福建省惠安县第三实验小学3621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规则道德法治

李越强(福建省惠安县第三实验小学 362100)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具有浓厚德育色彩的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此,如何实现课程价值,提高课程实践性,引领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建有代入感的教学氛围和立体感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多维度的观察空间,将学生引入课堂探索中。学生依靠对情境的观察和探索,便能更仔细透彻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的深层内涵,促进自己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尽快成形。

一、法治素养的培育意义

法治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并建立属于自己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在生活中做到遵守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法治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它不仅会影响和完善学生对是非对错的认知体系建设,还会决定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学生能否适应社会规则,成功融入社会,取决于其是否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所以,让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法治素养脱胎于法律,应用于生活,所以理想的教学方式也是以生活为载体。让学生回味自己的生活、观察他人生活、参与群体生活,从影像资料、现实事件中发现、挖掘、积累实践智慧,加深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和掌握,借助对情境化课堂的参与认识规则,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在教师的帮助下唤起自己内在的秩序意识以及对规则权威的尊重和理解,为自己将来出入社会、适应社会、建设社会打牢基础。

二、情境化教学的作用

1.锻造学生的实践品格

通过情境化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法律认知协调发展。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三课中的话题“该请谁来帮帮我”中,通过情境化教学,将课本中的求助场景真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从法治角度引导学生意识到在学校生活应该怎样运用合理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保障自己人身安全,并意识到作为未成年的学生享有受保护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的接纳度和敬畏度。同时,情境的创设还能帮助教师从人文情怀的角度,给予学生足够的情感关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人情世故中的温暖和良善,促进学生内心正能量的激发。

2.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在情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学校教育特色以及优势,开发一些特色情境化教学课程,从而推动情境化教学发展。学生在掌握法律技能与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动大脑进行思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脑部发育,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遵规守纪精神。同时,学生的法治素养会慢慢培养起来,使其善于思考如何能够做到高质量、高效率遵规守纪。

3.拓展学生的生命宽度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遵规守纪成果进行表扬以及激励,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在遵规守纪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比较繁杂的规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和思辨:这些规定制定的意义是什么?以此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守则观念,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纪律感,而且能够使其慢慢拥有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这些均对学生有着全方位的影响,使其生命更宽、更具有质量。

三、情境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策略

1.创设情境,调动参与积极性

对学生而言,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感受与体验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意义更加重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活动内容、方式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是否满足学生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知识竞赛、情景剧表演等契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促进情感体验提升。

例如,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第六课《大家一起来约定 这种情况怎么办》一课教学为例,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校园生活中的一般规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规则意识,理解规则的公平意义与要求。为避免概念化的学习知识,基于学生认知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创设“假设你碰到同学的不规范行为该怎么办”和“有人在午休期间大声吵闹,你会选择怎么做”两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初步感受规则的重要性以及维护规则的必要性,体会群体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为什么需要遵守规则,又为什么要维护规则。教师在让学生参与情境,体验了现实中的问题抉择后,可以顺势提问:“你在生活中遭遇了哪些违规现象?你是如何应对的?”刺激学生的深度思考,为学生搭建分享活动的平台,在加深对规则认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到违规所产生的危害,引导学生在遭遇违规现象时学会勇敢指出,为维护班级风气做贡献。通过这样的活动,避免了刻意说教,学生参与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活跃,教学效果达到预期。

2.丰富形式,保证教育有效性

小学生天性活泼,不接受过于拘谨的学习状态,也不喜欢过于沉闷的学习氛围。所以情境化教学不只要在氛围上做到有足够的感染性,在教学方式上也要积极突破,赋予课堂教学足够的生气。

例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第三课《新中国的生日》中,该课的主要法治教育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国旗、国徽和国歌等国家象征符号的展现形式和其背后蕴含的精神思想。教师可在教学中加入多媒体等播放设备,以此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施成效,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课堂变枯燥为有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红歌、放映红色题材的电影、制作相关的幻灯片等。红色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这些电影里面的人物形象生动、其革命事迹让人热血沸腾。观看完毕后,可要求学生互相交流观点、分享观后感、教师进行点评等。教师还可以创建阅读小组,引导学生阅读革命故事,如《红岩》《铁道游击队》《长征》等,了解革命先烈事迹,激发爱国热情,学习革命精神。学生在完成红色故事的阅读和观看后,可以在教师的指示下撰写读后感,交流心得,深化红色知识,巩固学习效果,以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国家象征和标志的认知深度。

3.引入案例,确保教育真实性

法律不仅拥有至高的权威性,还和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教师留意,不难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法律案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案件中的思政元素,践行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六课《花儿草儿真美丽》时,该课程的重点是教育学生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实际案例:2012年,湖南的一名大学生猎捕了16只燕隼被判处了十年有期徒刑。该新闻一经报道,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很大程度上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没有意识到猎捕野生动物触犯了刑法,而该名大学生正是因为无知触犯了刑法并最终得到相应的处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引入该案例,帮助学生意识到伤害动植物不仅会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更严重的是触犯了法律。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同时树立珍惜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教师通过引入学生现实生活的违法案例,站在法律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关注民生,自觉树立起法律精神和守法意识,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

4.开展实践,增加学生守法经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所以,在教学中教导学生怎么做、如何做,是提高教育成效的关键。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对法治素养提升有很大帮助,所以对实践活动要精心设计、巧妙构建。

例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第十二课《大家排好队》中,在正文从道德和法治双重视角下倡导“排队好”的同时,副本插入一则以“守规则懂礼让”的绘本故事,呈现了规则之外的几种情境:“妈妈让老大爷先上车”“叔叔让小朋友先接水”“要不要让迟到的叔叔先上车”和“要不要让尿急的小朋友先上厕所”。教师可以将这些素材作为活动的开展依据,在讲台上播放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首先观看事情经过,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关闭多媒体,在学生互相讨论,并回答“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便可以从学生中挑选出表演者,让学生将自己刚刚的回答用表演的形式演绎出来。在学生根据自己思路演示自己做法时,教师也要给出即时的反馈,如在“妈妈让老大爷先上车”这一情境中,扮演“妈妈”的学生并不想让扮演“爷爷”的教师先上车,教师就要即时给予指正,向学生告知“老人”在候车途中的不便,以及让老人先上的必要性,让学生理解“因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因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做”,进而体悟,“我这样做,我幸福,而且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我要坚持这样做”。对于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颁发小奖品等,以此激励学生,把遵规守则演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并依靠现实事件的展现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则意识的必要性,提升教育实效。

四、结语

道德与法治教材只能呈现单一的活动场景,教师要深入理解图文背后所承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理念,将这些场景创造性地活化为学生的体验活动,通过合理的实践活动陶冶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和对法律的敬畏情感,孕育法治素养,实现智慧成长。

猜你喜欢

规则道德法治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规则不规则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