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双机制理论对英语语音教学的启示
2022-02-19刘晓琴高瑞翔
刘晓琴 高瑞翔
(1.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510631)
现代教育研究的发展已从传统的教师教学视域转变为学生学习视域,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当代教育的改革也大多建立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在我国,陶行知先生于1919年便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强调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即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求知欲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然而,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学习科学理论的发展一直为西方学者所主导,缺乏由国内学者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双机制理论”是为数不多的由我国学者本土构建得出的原创性学习理论,本文以该理论为框架视域,浅谈其对英语语音教学的启示。
一、学习双机制理论观点概述
学习双机制理论是我国著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华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莫雷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引下,以人的学习过程信息加工模式为基础,通过全面深入总结分析国内外关于学习心理的实验研究成果和各派学习理论的观点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它为知识的分类、学习的基本类型及机制等重大学习问题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对于理解教育现状、改革传统教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理论指导。这一理论基本观点有:一、人的学习是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理想的教学设计应当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其相应的能力;二、根据知识是只具有信息意义还是兼具信息意义和智能意义,可以将知识分为联结性知识和运算性知识两类,学生在学习联结性知识的过程中,主要发展联结性的学习能力,如进行观察、感知、记忆等较为初级、简单的认知活动的能力,在学习运算性知识的过程中,则会发展运算性的学习能力,如开展概括、分析、推理等更为高级、复杂的智力活动的能力;三、学习双机制理论关于知识的联结/运算的划分,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等提出陈述/程序性知识的划分相结合,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分成四类:联结—陈述性知识、联结—程序性知识、运算—陈述性知识以及运算—程序性知识。从学习双机制理论的视域,审视我国英语语音教学的基本现状,解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合理方式。
二、学习双机制理论对学前教育英语语音启蒙的启示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学习包括语音的习得、语义的习得和语法的习得三大模块,即首先形成语音辨别模式,然后将特定的语音模式与词义联系起来,再将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句子表达思想。这三大模块所适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差别,原因在于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形态迥异。由于语音的习得是三者中先行建立的,因而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根据学习双机制理论,语音知识属于联结性知识,并且是一种联结—程序性知识。联结性知识的学习机制主要在于有机体将同时出现在工作记忆中的若干客体或符号的激活点“联结”起来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与这种知识的学习相对应的联结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往往在幼儿时具有关键期,处于关键期内的个体在生物本能的驱动下采用自发、内隐、无意的学习方式,不需或者极少需要花费脑力资源就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而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大,联结性的学习能力则会趋于降低,从事联结性学习活动将越来越需要依赖主观刻意努力的投入。
这一观点其实已得到反复的印证。国际著名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在其《语言本能》中提到,6岁之前是学习语言最佳的年龄,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只要被置于一个有语言的声音环境中,不需要大人刻意教授,到了一定时间便能自己学会说话;6岁以后,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就开始逐渐衰退,这源自基因将维系语言学习所需的神经系统逐步从大脑中“卸载”,而为发展其他智能“腾挪”出“内存空间”,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青春期结束;而对于成年人而言,即便集所有优势条件于一身也无法完全掌握一门外语。在儿童习得一门语言的过程中首先习得的是这门语言的语音,个体通过感知其所听到的语句的语音,熟悉其中的节奏、韵律、声调等特性,形成对该语言特定的语音特点的敏感与辨别能力,并将不同语句的连续语流中的语音模式或要素(音位)区分开来。这种音位辨别能力是后续一切语言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联结性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激活点的把握,只有个体先能够将语音中的各个音位激活点给分辨出来,才能完成后续词汇学习中的音位与音位、语音与语义等联结的建立。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罗伊通过90000小时的家庭视频记录下他1岁的儿子经过半年时间的语音统计学习,从最开始的用“gaga”来指代“水”而逐渐学会了“water”一词的正确拼读,为我们展示了“water”一词在语音学习过程中/ɑː/、/w/、/ər/、/t/和重音等5个音素依次的习得顺序。而美国科学院院士库尔的研究则揭示出,音位辨别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1岁以内——刚出生的婴儿是“世界语公民”,对所有语言的所有音位具有普遍的辨别能力,这种辨别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在12个月左右开始陡降,到3岁时已与成人相差无几,成为“本族语公民”,只能区分其母语中包含的音位,不能分辨外语的音位;如果能够在1岁以前为婴儿提供真人互动条件下的外语语音环境,只需每周15分钟、为期3个月的训练,即能把对该外语的语音敏感性给保留下来,为后续的外语能力发展打下牢固的地基。这些研究其实都在提示我们,英语语音学习的启蒙应当越早越好。
三、学习双机制理论对基础教育英语语音教学的启示
然而,现实情况是,当前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无法很好地把握住关键期对婴儿进行英语启蒙,绝大多数城市的学校英语教育也从小学三年级才开始。那么,离开了关键期以后如何在中小学课堂中开展英语教学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完全地掌握英语、达到母语者的水平就成了基础教育界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从学习双机制理论视角看来,尽管离开了关键期,但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未发生本质的变化,语音学习仍是词汇学习、语法学习等模块的基础,而其也仍然需要遵循联结—程序性学习的内在要求。但由于离开了关键期,学生丧失了对语音的天然的敏感性,无法自发地通过听觉的统计学习掌握英语音位的模式辨别,因而需要刻意练习。长期以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问题是对语音教学的重视不够,忽略了英语知识的掌握要与英语能力的发展相统一的道理,因而产生出“哑巴英语”“高分低能”的现象。而在英语语音教学中,有关音位模式辨别的训练尤其存在不得法、不到位的问题。
对于音位学习,教育界曾有着“音标教学法”与“自然拼读法”的两大派别之争。音标教学法主张应系统地教授学生音标,但这种方法需要学生额外记忆一套音位标注规则,无疑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负担。基于这一弊病,有人提出应效仿西方国家所使用的自然拼读法,以隐性知识的方式教授学生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读法,而不额外引入一套音标系统。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由于英语的发展经历许多语言的融合,它在拼写和读音上的规则并不完全相同,许多同形异音、同音异形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不少困扰;二是西方国家的学生使用自然拼读法的情境是他们已经掌握了英语中所有音位的模式辨别,而在中国照搬自然拼读教学法则会导致学生在音位辨别能力上得不到充分的刻意训练。从学习双机制理论视域来看,更应主张使用音标教学法,只不过不能将教学的中心放在音标符号的识记上,而是应当通过音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应音位的发音特点和嘴形要求。
在这一方面,李阳疯狂英语提出的“口腔肌肉训练法”有着值得教师借鉴的重要价值:第一步,用读音最接近的汉字标注英语的音位,例如,用“衣”标注/iː/和/ɪ/,让学习者可以找到发音的基本锚点;第二步,细化该音位发音在嘴形等方面的要求,例如,/iː/要求“嘴角用力往两边咧以呈微笑嘴形,发音时拉长2~3秒”,而/ɪ/要求“嘴巴放松,发音时短促有力并收动小腹”,由此便与汉字“衣”的发音明显区分开;第三步,再通过“三最法”等要求进行疯狂夸张的反复模仿操练,形成固化的口腔肌肉记忆;最后,以说带听,用具身的方式逐渐恢复听觉上对英语音位的敏感性,实现“如果能够说出一口与外国人同样纯正、地道的英语,自然就能听懂他们说的英语”的目标。如此看来,李阳疯狂英语的训练方法除了在克服羞涩、紧张、缺乏兴趣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外,其实也在科学上符合了联结—程序性学习的客观要求,因此在训练学生的英语纯正发音方面着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其培训了大量的奥运志愿者等便可见一斑。但由于李阳未能正确认识语义学习、语法学习等模块与语音学习在知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片面地套用语音训练的方法去学习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因而也导致了最终的教学失败。
四、结语
学习双机制理论作为我国本土原创性的学习心理理论,对现代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就英语语音教学这一个细分领域讨论如何应用该理论去理解教育界有关英语学习的关键期、音标教学法、自然拼读法、口腔肌肉训练法等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了应立足联结—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客观规律把握英语语音教学的内在要求。由于英语学习不同模块的知识形态不同,如何根据学习双机制理论确立词汇学习、语法学习等的教学方法,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