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德育渗透
——以小学语文为例
2022-02-19戴新艳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361000
戴新艳(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 361000)
目前,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在教学中不能只教授学生课本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学习德育知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将核心素养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全面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即指学生应具备的,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进步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良好品格。同时,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有所区别,按照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能更好地实现各学科教书育人的真正价值。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综合性较强的一种素养,是技能、价值观、知识、态度、情感等各个方面的融合和统整。
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诸多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陈先云教授指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理解语言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这些方面”。杨道宇、张亚等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归纳,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力和习惯”。胡晓容指出,“小学语文素养主要是指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读说听写的能力,和文学审美、学识修养等能力”。这些学者在理解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方面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归结起来均一致认为,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为了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是教师缺少德育教育意识。受传统教学思维、教学任务重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将课本知识教学作为授课核心,一节课的时间即使全用来讲课本知识也稍显不足,开展德育教育的时间就所剩无几。另外,因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比较看重笔试成绩,较少关注学生的平时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教育,久而久之,德育教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二是小学语文教师太过孤立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通常都单独开辟课程和时间进行,没有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相关联。事实上,教师应将德育教育和语文教育有机结合,融入开展,同时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以学生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授课方式开展德育教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而不应将德育教育孤立开展。
三是学生不重视德育教育。首先,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德育教育。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判断力较差,教师和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若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小学生也就很少关注。其次,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学生重视学习成绩是否及格和优秀,关注如何提高学习成绩,较少反思自身行为和思想道德水准,这会对教师全面开展德育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三、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德育渗透策略
1.做好“语言积累和运用”,以生活为切入点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表示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素材,并把教育的成果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与其他学段相比,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掌握汉字义、音、形的关联,增进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并准确利用语言对人、事、物进行流畅描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还应强调价值引领,让学生在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找准生活与学习的结合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开展德育教育离不开日常生活和经验,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环境开展灵动且适合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体验中学会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教师还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实际生活素材,紧抓德育教育契机,通过学生亲身生活经历开展教育引导。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课外体验活动,像“我当一天老师”“我当一天家”“我当一次交警”“我当一天残疾人”“我当一天班长”等,借助“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学生搭台学生唱戏”等方式,适当适时开展德育渗透,从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简单劳动,调动学生身体感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角度品味人生百态,多体验生活、观察生活,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做生活的主人,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掌握和整合思维”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有多种体裁,内容丰富,教师可以把多样化言语训练与课堂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说明文幽默风趣的解说、对散文声情并茂的阅读、对记叙文深入浅出的诠释,让学生增强形象思维、创造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等,也可以借助现代教学设备VR等给学生创设浓厚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文字美、情感美,潜移默化地把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整合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例如,在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有离开过家?是否有过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将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学生在讲述自己思乡、思念家人的过程中,不但能充分理解诗词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还能深化对家乡、对亲人的真挚感情,感受家人和家乡的温暖。
又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生写字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如“相”字的写法,如果“木”和“目”谁都不让谁,就会影响字的结构美,而将捺改成点,那么“相”字会变得美观大方,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应相互礼让,互留空间。如此教学不但能启发学生思维,还可防止教学枯燥无味,将德育渗透于无形之间。
3.以美学观念引导“审美感知与体验”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做教学工作者,还应做教育工作者,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尽显良好师德师风,同时还要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德育教育元素,采取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室,参与各级培训、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自身德育教育意识和德育教育能力,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熏陶和感化,完善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实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小英雄雨来》《黄继光》《我们家的男子汉》等赞美先进人物的文章,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内容对学生开展榜样教育,不但要引导学生歌颂和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还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发生在身边的文明人和文明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教师在树立典型时,应立足现实,彰显真善美,通过多元化标准,多方面、广角度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大力表扬,使学生努力学习身边的榜样,成为身边的榜样。
再如,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借助PPT课件给学生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大家看,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有小鸟、蝴蝶、鲜花和小草等植物,这是我们能看到的。另外,大家听完之后是不是感觉大自然的声音非常好听呀?要想听到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我们就要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好习惯。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保护小动物,让天更蓝、水更清,大自然更美丽!”
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可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大自然的声音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4.发掘“文化认同与归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语言文字承载了很多文化信息,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把德育教育植入育人全过程,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社会态度在德育教育中占据较大比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例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小兴安岭的整体特点,体现了小兴安岭的富饶;第二部分主要写小兴安岭春景生机勃勃;第三部分主要写小兴安岭夏景葱葱茏茏;第四部分主要写小兴安岭秋景硕果累累,有人参、木耳和蘑菇等;第五部分主要写小兴安岭冬景白雪皑皑,有黑熊和紫貂;第六部分主要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迷人,是一座聚宝盆。文章对小兴安岭的描述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富饶和优美景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小兴安岭是祖国河山的组成部分,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热爱生活是一种能力,也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例如,在讲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真切感受文章中兄弟俩在草地上尽情玩耍、无拘无束的情景,体会大自然给他们的无穷快乐。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从喜爱大自然升华到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渗透热爱生活的德育教育因素。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元素,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