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柱内固定术后矢状位平衡在预防ASD中的作用

2022-02-19周波韦利川

贵州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状面状位节段

周波 韦利川

(1.安康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陕西 安康 725000;2.陕西省中医医院骨伤一科,陕西 西安 710000)

脊柱内固定术用于腰椎管狭窄的治疗中,可有效维持患者脊柱的稳定性,同时还可达到有效减压的目的,进而促进病情快速康复,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随着脊柱内固定术的推广使用,实际工作中发现术后患者发生ASD(邻近节段退变)的几率较高,不利于病情的快速稳定[2-3]。相关数据中显示[4],ASD作为脊柱内固定术后较为多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占5%~18%。有研究[5]指出,矢状位平衡在脊柱术后ASD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相关报道较少。对此本文展开实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依据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20年5月纳入的84例脊柱内固定术患者,分别利用术后随访方式将其中31例发生ASD患者作为研究组,另53例未发生ASD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50.49±2.01)岁;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50.81±1.9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符合腰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1.2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脊柱内固定术,协助患者采取俯卧位,给予硬膜外麻醉,在腰椎后侧入路正中进行切口,使病变椎体以及关节突完全暴露,沿着病变节段的上下位椎体两侧锥弓根方向放入锥弓根螺钉,利用C臂机透视确定位置,选择咬骨钳清除狭窄椎管全锥板,同时清除变厚的黄韧带,通过锥板咬骨钳清除锥板内侧变厚的骨皮质,以此达到扩大椎管的效果。随后依次对神经根管、侧隐窝进行仔细检查,对神经根进行减压,切开纤维环,清除退变的椎间盘组织,并咬碎锥板与棘突骨质,部分植入椎间隙,放入椎间融合器,安装连接棒,探查脊柱中固定的程度。利用C臂机透视检查位置是否理想,若理想后即可缝合切口,放入引流管,结束手术。术后通过随访方式,观察患者是否发生ASD。X线检查:伸屈位邻近节段椎体前后移动超出3 mm或者椎体活动角度超出10°;终板硬化,邻近节段侧弯;产生新骨赘或者原有骨赘增多3 mm以上;椎间隙高度减低程度超出10%。MRI检查:椎间盘退变分级严重或者HIZ变化产生,椎间盘突出严重;邻近节段椎管形态分级加重。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PI(骨盆入射角)、TK(胸椎后凸角)、LL(后腰椎前凸角)、SLL(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SS(骶骨倾斜角)、PT(骨盆倾斜角)指标,同时观察RL(SLL/LL)<60%、SVA(矢状位躯干偏移)>50 mm、PI-LL≥10°的发生率,最后将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影响脊柱内固定术后发生ASD的因素。

2 结 果

2.1矢状位角度 两组的PI、TK相比无差异(P>0.05),但研究组LL、SLL、SS低于对照组,但PT高出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矢状位角度的比较

2.2矢状位角度异常的发生率 研究组在RL<60%、SVA>50 mm、PI-LL≥10°上的发生率为24例(77.42%)、20例(64.52%)、23例(74.19%),均高于对照组的21例(39.62%)、8例(15.09%)、13例(2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4、21.498、19.701,P均<0.05)。

2.3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LL、SLL、SS、PT、RL<60%、SVA>50 mm、PI-LL≥10°均是影响脊柱内固定术后发生ASD的因素。见表2。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目前临床多选择手术方式对腰椎管狭窄进行干预,其中以脊柱内固定术较为多见,不仅能够缓解相应症状,同时可稳定患者的脊柱,为预后提供保障。但实际工作中发现患者术后ASD的发生率较多,可能是因为融合节段的运动能力降低,使腰椎之中的应力传导产生异常,同时提升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关节突的承受压力,最终形成ASD[6]。一旦发生ASD后,可引发椎间盘退变、节段性不稳、小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或者韧带肥厚等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危害。有研究[7]指出脊柱的矢状位失衡与ASD的发生也存在一定相关性。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在LL、SLL、SS、PT以及RL<60%、SVA>50 mm、PI-LL≥10°的发生率上均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将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LL、SLL、SS、PT、RL<60%、SVA>50 mm、PI-LL≥10°均是影响脊柱内固定术后发生ASD的因素,提示脊柱内固定术后发生ASD的影响因素较多,尤其是矢状位失衡,应受到重点关注。其中矢状面力线在脊柱稳定性上至关重要,并随着年龄不断增加,机体力线会出现迁移现象,其与腰椎前凸角或者腰椎间盘前端高度的减低息息相关,且胸椎与其他邻近节段的前凸角度也明显降低[8-9]。而矢状轴是脊柱矢状面平衡的相关参数,若脊柱出现失衡后,其周边韧带以及肌群的牵张力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受到异常应力的刺激,可导致椎体与周边结构产生退行性变化,进而使患者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的临床表现[10]。本文选取的观察指标LL、SLL、SS、PT、RL<60%、SVA>50 mm、PI-LL≥10°等均是矢状面参数,其水平可反映出脊柱在矢状面上的平衡程度,结果发现术后发生ASD患者的上述指标与未发生ASD患者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说明矢状面失衡直接影响ASD的发生率,术后可通过观察矢状面相关参数,预测ASD的发生风险,为尽早制定相关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状面状位节段
高速铁路节段箱梁预制场规划设计研究
双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颈椎矢状位参数及其在疾病和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请您诊断
关于颅面部正中矢状面确定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