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成瘾的现状、成因及干预对策
2022-02-18肖婷肖祝君
■文/肖婷 肖祝君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处于心理发展的初期阶段,他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感知能力有限,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同时与课余生活丰富的城市儿童相比,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且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因此,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更容易出现手机成瘾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以推进乡村振兴为出发点,利用各责任主体协助的方式思考了留守儿童手机成瘾对其心理和生活的危害,以期帮助其摆脱手机带来的“手机病”。
一、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成瘾现状
国家统计局2022年10月1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继续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陪伴,导致其心理情感贫穷程度比物质贫穷更为严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网购、电子阅读、网络电视、各种网络游戏时时刻刻都在诱惑着我们。而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督,自制力差,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事物的侵害,从而沉迷于手机。手机成瘾问题对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在手机娱乐上花费的时间过多,部分留守儿童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减少,同时逐渐反感与父母和其他长辈交往,这大大影响了留守儿童家庭的和谐。
手机成瘾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和学业情况。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在主要表现在心理情绪上,留守儿童易出现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情感冷漠、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等情况。外在行为多表现为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等。同时也引发了或加重了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导致社会功能受损。由此可见,手机依赖已成为青少年心理与社会适应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成瘾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成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生理因素
有些孩子因身体多巴胺分泌过多,导致大脑皮层过于兴奋,促使其寻求一种新奇刺激的游戏活动。
(二)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
第一,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存在误导。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少数在家的时间,除了陪伴家人,他们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玩手机。孩子会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手机产生依赖,农村地区的部分家长因为其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无法及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孩子,因而不能作为榜样给孩子做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相伴时,家长若使用手机的时间太长,容易被孩子模仿,从而使其逐渐沉迷其中。
第二,儿童希望用手机代替父母陪伴。手机取代父母,成了陪伴留守儿童的第一选择。农村生活娱乐设施不足,导致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单一。由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自制力差,追求新技术使用的愿望强烈,他们比成人更容易沉迷手机。有调查发现,有3.3%的农村留守儿童每天玩手机1~2小时,有43.3%的儿童每天玩手机2小时以上。由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同时,地域狭窄、经济落后,活动室等文化场所的配置不完善,无法与儿童身心发展同步、丰富其课余生活,导致手机成为他们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督力度较小
在农村农忙时,家长经常在外劳作,大多数孩子需要独自留在家里。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及时与孩子联系,部分父母经常默认孩子在家里玩手机。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住处离学校较远,多以寄宿制为主,只能由教师代为管教,但学生人数偏多,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及时关注每个孩子的动态。为了方便与孩子联系,有些家长会给孩子配置手机。而且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娱乐设施配置有限,学生无法自由选择健康的娱乐方式,玩手机就成为这些学生闲暇时间的第一选择。
三、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成瘾问题的干预对策
(一)团体心理辅导干预
团体辅导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通过营造接纳、信任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同辈团体成员围绕共同话题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充分交流互动中,小组成员可以获得内心的理解,从而厘清思路,提高认知,减少孤独感,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针对留守儿童在青春期手机成瘾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团体辅助游戏等心理科学手段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使其在学习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流,从而逐渐摆脱手机成瘾的困扰。
心理辅导的实验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量表测试和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评定实验对象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和手机成瘾的诱因。实验人员采用标准化、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问卷(《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收集整理并分析数据。该项工作遵循心理实验原则,通过心理专业量表进行测量并咨询专业人员进行实验设计,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实验步骤和操作容易复刻,操作简单且能与当前社会现实相符,适用性强。上述方式可以在交流探访过程中了解实验对象的同时,培养实验人员与实验对象的感情,一步步深入实验对象内心,培养实验对象对于实验人员的信任,为下一阶段实验的开展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实验人员将以团体辅导领导者和观察者的身份接触实验对象。实验人员将以第一阶段实验量表、交流探访所得出的结论和小组所设计的团辅方案为基准,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两周的短期的心理团辅。团辅方案将以量表结果和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设计,以确保方案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第三阶段将在团体辅导结束后三天内开始,届时,实验人员将再次以第一阶段使用过的量表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用SPSS20.0和Mplus8.3统计分析软件对留守儿童所有数据分别进行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偏差校正Bootstrap的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对留守儿童样本群组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前后两次测试结果对实验效果进行评定。同时,实验人员将继续对实验对象进行跟踪追测,观察实验效果。
上述实验旨在通过心理干预,鼓励和引导留守儿童通过其他方式与外界交流,降低留守儿童对手机的依赖,从而促使他们将生活重心放在学习与现实生活上,防止过度沉迷虚拟世界造成精力浪费。实验人员将心理团体辅助手段与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相结合,创造性地将留守儿童手机成瘾问题与心理的专业干预相结合,提高留守儿童对心理知识的兴趣,增加个人对心理实验的参与度,有利于心理干预手段的推广和干预效果的提高。
(二)教育引导和行为改变
第一是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的宣传与培养。村委会可以定期开展对留守儿童家长“儿童教育”的培训活动,以此使家长建立健康积极的家庭教育观念,从而做到言传身教。
学校可以开展关于智能手机危害的教育宣传,通过简短的手机成瘾教育视频,让农村家长对智能手机的危害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帮助学生远离手机成瘾带来的危害,确保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积极向上,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成员之间可以通过积极互动,有效地缓解留守儿童即时关注和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从而增进家庭凝聚力,改善亲子沟通和父母教养的方式,最终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第二是完善农村地区娱乐设施的建设工作。乡村阅览室、篮球场、足球场、儿童公园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可以让村民和留守儿童在休息时间选择更丰富的放松方式。对农村家长而言,选择健康的业余活动,可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户外活动场所可以吸引儿童离开房间,来到户外加强身体锻炼,逐渐缓解手机成瘾带来的身心伤害。
第三是家、校、社相结合,共同保护留守儿童成长。孩子在家中,家长应该起到监督、引导作用,严格把控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定期去室外开展亲子活动,在家中以身作则,当着孩子面减少手机使用次数,带领儿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娱乐方式。在校期间,学校可以统一收集和保管学生的手机,设立便捷公共电话亭,便于学生与家长保持及时的联系。学校也可以开设篮球、足球、绘画等兴趣班,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感兴趣的文体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智能手机危害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智能手机成瘾的危害。社会各主体应对留守儿童的假期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例如,各地高校在寒暑假设立的“第二课堂”和“三下乡”公益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进入贫困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育活动,给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带来更多欢歌笑语,降低留守儿童对手机的依赖性。
相关人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手机成瘾的预防体系和对策,并进行抑制控制训练,建立完善的青少年手机防沉迷系统,建议家长将其安装在留守儿童的手机上,有效地对手机沉迷进行预防、监控和提供综合的处理方式。该系统应定期将留守儿童的手机使用情况反馈给家长,当手机使用一定时间后,管理员可以强行停止。对于已经沉迷于手机的留守儿童,家长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使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缓解儿童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循序渐进达到解决手机成瘾问题的目的。
手机成瘾给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更加多元化的干预制度,可以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加强多方联系,包括构建家校社联动的多层次干预模式,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形成共同协调的沟通机制,同时将关注留守儿童生活、增强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行为干预等多种策略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保护体系,以更好地预防和降低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成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