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22-02-18陆瑶
■文/陆瑶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特殊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对于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早原则”最大程度上为特殊儿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教育保障,促进了未来特殊教育向更加人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早期干预的前提是尽可能早发现干预的对象,即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缺陷的儿童。大部分家长对特殊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再加上特殊儿童的身心缺陷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呈现出来的,因此,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治疗。本文深入研究实施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模式的必要性,以期为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早期干预模式的探究意义
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集中在3~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极容易受到生活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干扰,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和人格塑造上的偏差。此外,由于教育方式、家庭结构以及生活节奏发生的较大变化,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因此,对儿童的早期干预教育势在必行。
特殊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为这些儿童提供优质、科学的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通过蒙台梭利操作法、感觉统合训练、美术治疗、沙盘游戏疗法等对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解决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幼儿园教育中特殊教育的实施策略,逐步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建立健全特殊儿童健康教育体系。对于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幼儿园教师要增强敏感度,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关注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重现心理辅导,做好转化工作。
二、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特点
(一)在普通教育中进行评估筛查
对在普通教育情境中的儿童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评估筛查,能够为早期干预三步法中的“早发现”提供支持,同时为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之间的过渡做好前期准备。
(二)持续监控干预反应
在早期干预的过程中,对干预后儿童的反应进行持续性监控,是教师及时调整干预措施、对儿童进行阶段性定期评估的重要手段。监控表明,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迟缓的儿童,相较于能够及时做出反应的儿童,其存在障碍的可能性更大。
(三)建立健全数据库
以数据为支撑的干预体系,能够确保干预行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早期干预的教育行为不能建立在一次行为数据上,每一次行动都要以前期积累的数据分析结果作为指导,在此基础上判断干预的强度、频率,再决定是否增加干预的人数。
三、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模式特色内容
(一)开展前期评估,明确儿童实情
对所有参与普通教育的儿童进行评估筛查,可以判断出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是否符合预期,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通过评估,教育者还能够对儿童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利用多元化评估方式判定儿童的优势和劣势,了解并掌握儿童接受干预教育后的反应,进一步确定儿童接受正确干预教育所需的条件支持。
(二)通过多方合作,解决教育问题
特殊儿童的问题解决通常包括名字信息的书写困难(定义问题)、识别并理解的文字不多(分析表象、寻找原因)等。教育者要为特殊儿童设计学习练习的机会(指定干预计划方案),对他们实施干预行为并且监控实施过程,通过调整过程计划获取反馈信息。教师和家长在此过程中需要有一致的认知和教育理念,通力合作为特殊儿童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三)尽早接纳现实,共同提供服务
家长在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中起着重要作用。家长是儿童接触最多的人,家长越早地接受儿童的特殊情况并让其参与干预治疗,治疗效果就越好。以家庭为重心的干预方案是幼儿园干预教育的延伸,能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四种干预方法与特殊表现的梳理分析
四种干预方法主要是指感觉统合、蒙氏操作、美术治疗和沙盘游戏。在这四种干预方式中,感觉统合的干预效果最为明显,干预效果指数可以达到68.2%;蒙氏操作干预效果最弱,干预效果指数为59.3%。但数据表明,这四种干预效果指数都超过了50%。
(一)感觉统合训练
这种干预方式主要针对行为异常和肢体异常的儿童,这一类特殊儿童的形成原因可以追溯到幼儿时期。幼儿时期是感觉、知觉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儿童未来的性格、行为、肢体动作等影响颇深。例如,有一些儿童多动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这与儿童的前庭觉发育不良密切相关。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针对儿童的不良行为和不良感觉进行训练,利用游戏刺激儿童的肌肉关节、前庭系统以及皮肤的感觉神经等,以增强儿童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提高儿童对感官刺激的适应能力,同时利用环境的创设与儿童进行情感互动,促使儿童身体的各项机能协调发展。
(二)蒙氏操作
蒙氏操作训练主要对肢体障碍儿童进行干预。幼儿园特殊儿童的肢体行为障碍主要表现在大小肌肉的协调上,通过对肢体动作的反复训练加以固化,对于行为异常的儿童干预也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儿童在经过蒙氏操作训练后,其秩序性、纪律性、抗挫能力都明显增强,这有助于特殊儿童在异常环境中稳定情绪、协调行为、确立自信,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三)美术治疗
美术治疗对于性格异常和肢体障碍的儿童来说较为有效,这是由于干预的过程充满艺术性和趣味性,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作用。例如,涂鸦、绘画、临摹等都是儿童情感和思维的一种表达,儿童在体验的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创作行为,使自己的个人情感与艺术行为产生联系,释放个人情绪和压力,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四)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具有明显的自然疗法特色,这种非语言的表达形式可以增强性格异常儿童手脚触感的发育。儿童触摸来自大自然的细沙以及使用相应的沙具,可以在意识中构建相对自由的环境,在细沙和沙具中实现自我调整,从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
五、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干预体系
我国特殊教育缺乏对儿童早期发现的相关内容,对尽早地发现特殊儿童缺乏相应的干预机制。在实际的生活中,特殊儿童的发现通常在儿童出现相应的异常状况后,经过医院或者机构确诊为特殊儿童后才开始采取相应的早期干预措施,这必然导致很多隐形问题儿童和表象出现的时间较晚的特殊儿童被忽视,使他们无法接受及时的早期干预。要想尽早发现特殊儿童的异常情况,需要幼儿园建立健全早期发现的干预体系。对正在接受普通教育的儿童定期进行普遍的筛查和评估,能够有效发现儿童的异常情况和潜在问题。对于智力低下儿童的干预方式,通常采取多交流、频繁重复简单用语的方式,鼓励儿童表达感受和意见。此外,教育者要在平时与儿童的交流中多做语言示范等。
(二)动态评估以满足需求
在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中,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动态评估十分重要。儿童的成长是动态的,在干预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发生着改变,动态评估能够较好地反映儿童对干预措施的反应。幼儿园在设定动态评估的过程中,要重视儿童不断发展的需要,在初次评定之后,还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二次评定。动态评估能够及时反映儿童的行为和心理,是教师和家长准确掌握儿童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和进步,共同确定干预方向和干预方式,用发展的眼光积极地为儿童能够接受更加合理的特殊教育提供支持。
(三)增强教师队伍素质
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效果与教师的能力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在早期干预方面存在着教育从业者数量较少、培训平台少、成长空间不足的问题。目前,参与早期干预教育的通常是家长、教师和机构人员,这些人员中很多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不具备科学、系统的特殊儿童教学技能和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因此,要想高质量发展幼儿园早期干预教育,就要通过培训、资格认证等尽快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技能素养。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发展,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学习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教育,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提升。此外,幼儿园应建立健全人才培育计划,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参加研讨会、培训班、交流会等,通过理论学习提升自我。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够有效更新和改变传统的特殊问题干预理念,完成特殊儿童的入学前期矫正教育,为特殊儿童的入学做好准备。
(四)推动家园联合教育
家长在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日常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家人,并在家庭环境中成长,因此,家庭教育必须与特殊教育中早期干预理念相一致才能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教师要积极争取家长的教育认同,与家长站在同一战线为特殊儿童提供全面的干预措施。例如,行为障碍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暴力行为,在幼儿园期间得到了教师的约束和规范,但是回到家后,出于对儿童的溺爱,家庭成员会包容儿童的行为,导致儿童行为障碍难以矫正,这不利于儿童的干预治疗。因此,教师要时刻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信息互通,在干预教育行为上保持一致,为特殊儿童创造统一、全面的干预环境。
综上所述,我国的特殊儿童干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全面落实教育公平,我们在特殊儿童的干预探究中仍然要不断探索。幼儿园是特殊儿童接受系统、科学教育的主要平台,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职业素养,用耐心、爱心和丰富的经验引导特殊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