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户外活动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以自主收纳体育器械为例
2022-02-18黄岑雨
■文/黄岑雨
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注重排查活动设施和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幼儿在活动中的安全。同时,受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的限制,幼儿缺乏对危险事物或行为的认识与判断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弱。因此,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应结合一日活动的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以帮助幼儿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组织户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班内大部分幼儿能够在笔者的指引下自主安排运动内容,有自己的想法并乐于尝试,喜欢玩搬运器具的游戏,也乐于帮助笔者整理和收纳体育器械。于是,笔者开始尝试让幼儿自主收纳一些大型材料,以满足他们搬运的欲望。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弱、户外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等。基于此,笔者思考了幼儿收纳器械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以幼儿自主收纳体育器械为例,探讨了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幼儿收纳器械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一)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自我保护意识弱
中班的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具有不怕困难和危险、勇于尝试的心理特点。但是,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差,自我保护意识弱,缺乏基本的自我行为控制能力,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无法快速反应和躲避,容易因此受到伤害。例如,笔者发现班上的幼儿在收纳材料时不会提前商量好,而是一股脑儿地跑过去抢着搬运器械,容易出现多人争抢同一器械的情况,偶尔也会因此发生碰撞或受伤,这使得笔者班上材料收纳的效率低下,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二)教师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教育不到位
安全事故的发生存在极大的偶然性,教师无法完全保证不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应定期检查活动场地和设施,利用各种机会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并时刻注意幼儿的活动状态,以保证幼儿在活动中的安全。但部分教师的安全意识淡薄,在幼儿收纳竹梯、竹竿、桌子等大型器械时没有做好安全防护和教育指导,导致幼儿容易在收纳器械时发生安全事故。此外,部分教师不够重视幼儿的安全教育,在幼儿搬运器械时没有指导幼儿掌握收纳各种器械的方法,没有让幼儿了解收纳不同器械需要的人数,也没有向幼儿讲解搬运大型器械时的注意事项,导致幼儿容易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发生碰撞甚至受伤。
二、在实践中增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
(一)集体讨论,制定班级收纳公约
针对“如何安全、快速收纳器械”的问题,笔者在晨间活动时与幼儿进行了讨论,以下是笔者与幼儿的对话内容。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收纳材料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依依:“老师,有的小朋友还抢凳子。”
轩轩:“器械都被别人收走了,我没收到。”
可可:“收轮胎的小朋友差点用轮胎撞到我。”
教师:“那要怎样做才能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参与材料的收纳呢?”
倩倩:“我觉得可以指定几个小朋友收这个材料,几个小朋友收那个材料。”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安全收纳呢?”
奇奇:“收凳子的时候不能举得很高,要轻轻放下。”
轩轩:“收纸筒的时候不能踢,要用手慢慢推。”
通过讨论,幼儿就班级中常见体育器械的收纳方式达成共识,他们拿出纸笔,将收纳每种器械所需的人数和收纳方式画了出来(见图1)。如:在收纳竹梯时应先将竹梯侧立起来,一前一后两名小朋友朝同一方向搬;在收纳塑料凳时应由一名小朋友先将小凳子摆成6个一摞,后与一名同伴合作将其置于储物架上;在收纳轮胎时应由一名小朋友将轮胎竖起并滚回轮胎架。于是,幼儿绘画的这些关于收纳的小图就成了幼儿制定的第一份收纳公约。
图1
公约是有必要的,它能保证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制定公约的过程也是幼儿逐渐建立内在秩序感的过程。所以,笔者鼓励幼儿根据实际收纳材料的情况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引导幼儿动手绘制了收纳公约,使班级公约不再形同虚设,变成了每名幼儿发自内心愿意去遵守的共同约定。
(二)深度体验,优化班级收纳公约
在体育活动结束后,幼儿依照自己制定的收纳公约,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收纳工作。但在收纳竹梯时,幼儿产生了分歧,于是笔者适时介入,引导幼儿优化班级公约,具体对话如下。
涵涵:“你那样拿是不对的,手臂要抬起来。”
小豪:“不是的,手臂是伸直的。”
教师:“公约上确实没有画手臂到底是伸直还是抬起来,你们觉得哪一种方式比较好呢?”
小豪:“我觉得手臂伸直比较好,因为手臂伸直的话,竹梯抬得就比较低,不会撞到别人,而且能看清前面的路。”
这次讨论让笔者了解到制定公约只是第一步,有许多问题只有在实践时才能发现。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笔者鼓励幼儿及时记录发现的问题或收纳公约中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幼儿在一次次尝试中发现了各种问题,如“收轮胎时,遇到台阶推不上去怎么办”“为什么把凳子叠在一起时会觉得凳子卡”“为什么推纸筒的时候纸筒不会直直向前而是会歪掉”等。在记录好幼儿提出的问题后,笔者利用晨间谈话与活动的过渡环节,与幼儿讨论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收纳公约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幼儿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如“轮胎推不上时可以请一位小朋友来帮帮忙,所以一个轮胎可以安排两个小朋友推”“凳子卡是因为凳子两侧弯曲的弧度不一样,要将相同弧度的一边对齐”“要在纸筒的中间推才不会歪”等。通过一次次尝试,幼儿优化了收纳公约,并按照优化后的公约收纳运动器械(见图2)。
图2 幼儿合作搬运梯子
一个细节、一个动作、一幅图画……每一条公约都包含了幼儿的实践小故事,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更加坚定了遵守收纳公约的信念。
(三)基于需求,调整班级收纳公约
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执行安全收纳公约,可班级中总有一些幼儿会在收纳时忘记公约内容。于是,笔者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讨论,具体对话内容如下。
教师:“我们班大部分小朋友都能遵守公约内容了,可是还有一部分小朋友记不住,这可怎么办呢?”
奇奇:“我们可以多跟他说几次。”
菲菲:“如果他忘记了,可以跑回教室里看看,看好了再去收材料。”
然然:“可以把公约放到操场上,这样就能直接看到。”
在讨论结束后,笔者尊重幼儿的想法,将收纳公约合在一起命名为“安全计划书”,并将其贴在可移动的小黑板上(见图3),放到了操场上,方便幼儿在收纳材料时随时查看。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这些公约虽然就放在操场上,但幼儿在收纳材料时很容易忽视它们的存在,很少有幼儿跑过去看。于是,笔者与幼儿进行了交流,希望了解幼儿的想法,以下是具体的对话内容。
图3
教师:“小黑板搬到了操场上,可是没有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原因呢?”
然然:“因为看了就会浪费时间,不能去收材料了。”
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依依:“可以把材料搬到小黑板旁边,这样就能一边看一边整理了。”
帆帆:“这样大家都到小黑板前面了,会很挤吧。”
可可:“可以把我们的那一份收纳公约拿到我们整理材料的地方看。”
幼儿纷纷赞同可可的想法,于是,笔者改变了安全计划书的呈现方式,把固定的公约变为可移动的,由当天的值日生担任“小小安全员”,对同伴的收纳方式作出安全判断(见图4),从而引导幼儿在收纳材料时下意识地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图4
幼儿在教师引导、自我约束、同伴提醒等方式下,共同遵守班级公约。笔者也欣喜地看到,幼儿收纳材料越来越有序、越来越安全,同伴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默契。
综上所述,动态调整的安全计划书促使幼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好地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从原来的“一成不变”到“动态调整”,从原来的“教师创设为主”到“幼儿自主设计”,幼儿在自主观察和反复实践中,安全意识逐渐增强。当然,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能一蹴而就,教师需要持之以恒,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适时引导和提醒,以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