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蔬菜朋友”的实践与反思
2022-02-18许连香
■文/许连香
回归幼儿生活本质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随着幼儿活动过程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也变得更加切合儿童的天性。但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对概念认识片面、教育理念滞后、教育资源未能充分整合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蔬菜朋友”的实践过程,以期更好地推进生活化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探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目的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际案例,进一步探索生活化课程的具体内容,从而促使教师在课程开展中更好地贯彻生活化的原则,促进幼儿在课程中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意义
本文通过描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化教师对课程生活化的认识和理解,转变教育观念,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及身心发展,整合教育内容,提高课程实施生活化的水平。在课程开发和实践中,教师应贯彻生活化原则,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关注幼儿的生活,提高课程生活化的实施质量,提高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贯彻生活化原则,能够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探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笔者利用在幼儿园一线工作的优势,亲身参与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通过和幼儿面对面的沟通,了解课程生活化的效果并进行反思,参与课程生活化设计,以期使科学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二)案例分析法
笔者通过分析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实施的一些典型案例,思考如何能让幼儿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只有落实到课程建设中,才能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三、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实践
(一)课程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一种依托,教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活。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笔者所在幼儿园中班年级组开展了“蔬菜水果大变身”的亲子活动,这次活动是由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的。幼儿早晨来到班级时,会拿着自己的作品积极地和教师分享。从家长反馈得知,大部分幼儿参与度非常高,能够主动收集、寻找材料,并参与制作。幼儿每天都会去欣赏这些作品,并展开激烈讨论。看到幼儿对这些作品如此感兴趣,教师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就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一次有关蔬菜的主题活动,希望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蔬菜,在探索中发现关于蔬菜的知识和它的用途。
(二)课程开展方式生活化
所谓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指的是在设计、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时,把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感性经验联系起来,把富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使幼儿园课程具有生活色彩和意义。
在“蔬菜朋友”主题活动开展的第一天,教师利用各种蔬菜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蔬菜的外形特征,并将蔬菜的图片投放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课程的开展发现,幼儿利用图片来感知蔬菜的方式不够理想。于是在第二天活动中,教师投放了一些蔬菜的实物让幼儿直接用手感知。在活动中,有些幼儿对蔬菜和水果分不清,对蔬菜的颜色、外形认识不足。于是笔者在益智区投放了“蔬菜、水果找家”的自制玩具,以丰富幼儿对蔬菜的认识。
在课程生活化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发现问题、寻找教育契机,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真正做到“课程源于生活,课程高于生活”。
通过此次“蔬菜朋友”的主题活动,幼儿积累了很多蔬菜方面的经验,也加深了对蔬菜营养价值的认知。
在这次主题活动中,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角色转换的必要性,要以“观察者、支持者、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幼儿的活动中,提升他们在活动中的各种经验。
(三)课程资源多元化
幼儿教育仅仅依靠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配合。在本次“蔬菜朋友”主题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班级资源库、家长资源、幼儿园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物质资源。前期的调查问卷为教师提供了幼儿已经认识的蔬菜和想研究的蔬菜的相关统计数据,教师能更好地抓住主题活动的重点,避免让幼儿因为重复性学习而丧失兴趣。另外,蔬菜绘本、蔬菜图片、蔬菜实物等,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资资源。
四、课程生活化主题活动的反思
幼儿园阶段是幼儿思考力爆发的阶段,该阶段的课程要真正融入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园的三年时间是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活的一段旅程,以培养一个与自然、社会、自我、文化紧密连接的“完整、幸福的人”为目的,因而,幼儿园课程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将来,也要珍视幼儿当下的生活感受与幸福体验。
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的发展而存在的,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主体,把课堂还给幼儿。在幼儿园,幼儿应做学习的主人,教师需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同时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为其提供物质探索条件,激励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让幼儿在亲身体验、动手尝试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并做好记录,使教学更加灵活化,提高幼儿的课堂参与度。
从晨检、计划、区域活动和小组活动,到上厕所、洗手、吃饭和小睡等,幼儿一日生活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师应该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参加更多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思考和想象的机会。
在这次主题活动中,教师充分认识到,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幼儿的意见,学会观察、捕捉幼儿共同的兴趣点,根据幼儿的需求及时提供支持与帮助。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幼儿的共同问题,使幼儿都有兴趣参与讨论活动。
3~6岁的幼儿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有着满满的求知欲,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教师也应该转变观念,和幼儿一起去探寻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更好地实现课程的生活化。教师应坚持以幼儿为本,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团体和个人活动等形式,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的日常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促进幼儿进行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幼儿,在幼儿与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幼儿在自我感知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与学模式,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体验的机会。
幼儿的学习活动不仅是教学活动,应该包括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园的“生活化课程”应从幼儿当前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强调幼儿与自然、社会,与家庭、自我之间的联系。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本质是回归幼儿、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幼儿特有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也决定了幼儿教育要回归生活,即以感性、主观思维为主的幼儿在学习时优先选择可直接感知的事物,而这些事物本身就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内容要与幼儿真实生活相联系,让生活成为教育内容,让生活恰如其分地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声音,做幼儿感知世界的陪同者、引导者,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做到教育以幼儿为本。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地区的差异性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影响,扎根地区文化,挖掘有用的生活内容,注意课程内容的设计不可千篇一律,要针对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