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人脸构图在人际交流中的认知模型探究

2022-02-18

传媒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人际面子

徐 巍

在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网络平台社交逐渐成为国民的主要社交方式。而在各类社交平台中,拥有庞大用户和多元化沟通载体的微信成为人们网络社交的首选平台。在微信社交中,除了纯文本的语言沟通之外,系统自带的微信人脸表情因其新颖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微信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据腾讯科技于2015年发布的《中国网民表情报告》显示,2014年QQ全年表情发送量超过5338亿次,8亿QQ网民中, 超过90%在聊天时使用过表情。而此次报告显示,在微信人脸表情中,“呲牙”以超过十亿次的发送频率拔得头筹,“亲亲”排名第三,“抠鼻”位列第七。[3]可见微信人脸表情拥有极其庞大的用户量,每一次的微信系统表情的更新都会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随着微信在国民日常生活中的热度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研究微信表情符号,但大多研究主要停留在分析的主观层面上,以例证分析为主。而本文将通过相关理论对微信人脸表情进行构图剖析,并运用皮尔斯(C.S.Peirce, 1931-1958)论符号著作中对符号的定义及三分法理论,以及布朗和莱文森(P.Brown & S.Levison)的面子理论对微信人脸表情进行构成分析,结合已有小型数据和语料分类,以及部分对话结构,试图对国内微信人脸表情的分类认知和不同文化主导下人脸图腾所传达的意图、信息和语用传递功能进行分析,通过认知模型的构建,努力洞察人们在大数据、多模态下,信息的最佳传递模式及最佳意义。

一、微信人脸构图的脸型解读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脸”的文化可谓是丰富多彩,无论是成语典故中关于“脸”的成语,还是京剧中的脸谱文化,抑或是中华特色的面子文化,都离不开对“人脸”的解读。以具象或抽象的“脸”为基础,搭建起各自领域的文化。

(一)成语典故

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内涵表达出一定的意义。早在古代,便有很多成语典故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了指向或描写,如愁眉苦脸、嬉皮笑脸、鼻青脸肿、急赤白脸,满面春风等。在微信人脸表情中也能找到所对应的成语及其典故,例如:

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文学艺术中, 嬉皮笑脸都是一个使用频繁的词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嬉笑,不严肃或者轻浮的表情。其出自于《红楼梦》第三十回:“你见我和谁玩过!有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他们去!”

成语出自于《朱子语类》:“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其意思是:现在的人因为一些小小的利益得失便争得脸色、耳根赤红,子文却心胸开阔,喜怒都不会挂在脸上。现在常用于表示人因为害羞、急躁或愤怒时脸上发红的样子。

(二)脸谱(京剧)与微信人脸表情的联系

在京剧的舞台中,脸谱的风格多样,色彩较为鲜明,且其往往直接关系到人物的性格。脸谱色彩的运用,在视觉效果上放大了京剧人物的外貌特征与内在个性, 用夸张的形象衬托出具体人物的性格。[4]例如,《三国演义》的作者对曹操的外貌描写采用了“白面长须”一词,以此来彰显曹孟德“奸”这一特征。而京剧脸谱之中白得毫无血色的面容,又与现实存在着显著差异。正是这种极强的夸张表现,大大强化了人们对京剧脸谱欣赏的视觉体验,而这恰恰也反映了京剧人物的主要特点和性格特征, 使得观众在着眼于京剧脸谱的一瞬间便对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并形成记忆,形象生动,便于记忆且效果抢眼。

就跟京剧中的脸谱作用一样, 微信人脸表情不使用文字而让人一目了然要表达的意思。 京剧中的不同颜色例如红色:一般代表耿直、忠义、有血性的正面角色,如关公;白色:一般代表奸诈、狡猾的反面角色,如曹操等等。微信表情中也有对色彩的应用, 通过夸张的手法对现实面部表情进行渲染,形成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凸显其内涵情感。 而京剧脸谱与微信人脸表情的不同点在于每个脸谱通常只有一种对应的解读,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刻画,而微信表情可以区分不同的语境下, 对一个表情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几个不同的解读。

(三)中国文化认同与面子文化相对应的表述

人际关系的和谐离不开面子文化的作用。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为了尊重他人, 我们需要给别人留足面子,只有顾及他人的面子,才能使交往更为融洽。[5]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面子文化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维护情感关系的纽带。 面子文化也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当我们给足他人面子时,他人作为互换性的报答也会在行为上和语言上给足我们面子, 使我们感到被对方尊重。在这个环节当中,面子文化发挥其作用,使得交际的双方或是多方的面子都得到了满足,交流也更加融洽。

面子作为一种心理需求, 是人们渴望被社会或他人认同的体现,也是在获得社会认可和肯定、他人认可和尊重后的一种心理满足。 在中国, 面子往往代表一个人的脸,也是自尊心、尊严,甚至利益的代名词。面子是中国人心中所默认的社会人际交往准则, 在不同的领域当中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6]

(四)微信表情人脸解读

在微信全民普及的当下, 系统自带的微信表情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使用。据相关数据统计,绝大多数的微信用户都在网络会话中使用过微信表情, 笔者将通过设计分析等角度对热门的微信表情进行人脸解读。

这个在微信上看起来是一张手捂眼睛笑着的脸,表现出无奈的样子;同时,在《微信年度数据报告》中,这个表情也是00后最常使用的一个表情。与“笑哭”不同,“捂脸”更注重表达“无奈”“尴尬”等情绪,而这表达也顺应了当代年轻人嘲讽、自嘲的习惯。

“捂脸”表情原型:周星驰。在周星驰的电影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夸张搞笑的蒙面动作,用来表示“冇眼睇”(没眼看)。而微信表情制作团队之中有一位来自广东的80后设计师。 他非常中意周星驰在电影中夸张搞笑的“遮脸”动作。除此之外,蒙面动作也是他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行为。于是,他亲手操刀下,火爆全网的“捂脸”人脸表情便诞生了。

这个表情在微信上的文字描述显示为“微笑”,设计初衷就是单纯表现一种微笑的表情, 但是随着其广泛的使用,它也被赋予了很多其他意义。由于这个表情的眼睛部分目光向下且并没有因为微笑而眯成一条缝, 有人会理解这个表情为假笑,是表达一种负面的心态,对对方不屑一顾的意思。现在这个表情的普遍意义也已经转变,但是还有不少老一代的人们保留着以前的用法, 所以在使用中也常常有歧义出现。

“笑哭”表情的使用则非常的普遍。早在2015年的《牛津词典》年度词汇评选之中,“笑哭”表情便逆袭成为2015年度词汇。其中文表述为“笑哭”,英文表述为“Tears of Joy”。从表述上来看,其用法应该是表达无比欣喜的一种心情,笑到流眼泪的一种状态。但是从其外观上看来,人们对它也有不同的解读,故也有不同用法。在觉得尴尬或者无奈时,比如父母表示“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么多么优秀,不知该如何回应时,也可以通过这个表情来表达一种无语的意思。

二、皮尔斯符号学视角下的微信人脸表情分析

在符号学界, 索绪尔和皮尔斯是两位公认的创始人及奠基人。与前者的“二分法”不同,皮尔斯提出的关于符号的“三分法”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赵星植所译的《皮尔斯:论符号》一书中,皮尔斯提出了“符号的三个三分法分类”,其中第二类“三分法”以符号与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进行分类,将符号分为像似符、指示符与规约符。而本文所要研究的微信人脸表情,则与“三分法”中的像似符有着密切的关系。

皮尔斯是这样定义像似符的:“它仅仅借助自己的品格去指称它的对象, 并且无论这种对象事实上存在还是不存在,它都照样拥有这种相同的品格。当然,除非实在地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对象,否则,像似符就不能充当一个符号,但这与它作为符号的品质无关。”[7]根据皮尔斯的定义, 我们可以将像似符简单理解为其与所指对象的相似。从微信人脸表情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人脸表情符号视作现实世界中人的像似符。

本章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以网络人际关系中的人脸表情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不同的虚拟语境下,像似性表情符号是如何发挥人际功能的。[8]以微信人脸表情为例,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该类表情符号生动地表达了网民的内心戏,同时也成为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发泄情感与娱乐的载体。[9]除此之外,表情符号的跨地域传播功能还能够帮助不同地区的人缓解地域文化差异,有效地进行网络交际。[10]

此人脸表情模拟了一个人偷笑的样子。 这一表情是基于人们对所感知到的事物感到有趣, 碍于礼节或是矜持,于是捂嘴偷笑的样子。那么该人脸表情即可看作是现实世界中人们捂嘴偷笑的像似符。该符号在网络社交中,能够清晰表明其交际意图, 并让对方的脑海中有对应的意象产生;同时,此符号也是愉悦的情感载体,为网络社交创造和谐且幽默风趣的虚拟语境。

此人脸表情模拟人在疲惫或困倦时打瞌睡的样子,则该表情为现实中人感到困倦时脸部的像似符。 该符号在网络社交中表达当前发送表情者的状态, 通常传达了困倦的含义。但随着网络社交环境与使用主体的变更,对人脸符号的解读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该符号在语境变迁中逐渐产生“不愿搭理”或“不感兴趣”的含义。

从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微信人脸表情的实质是现实世界中人脸的映射,与现实具有高度相似性;而在网络社交中, 人们可以通过该表情符号自由地表达想法, 直接反映了思想的变化, 且能带来即时且有效的结果。例如当一个人感到困惑的时候,可以直接在聊天界面发寓意疑惑的表情符号。此外,表达意思的可视化使得人脸表情比单纯的文本理解要更加的容易且生动有趣,例如表情符号,相较于纯文本“叹气”,该符号从视觉感受上,更直观地呈现了发送者的真实状态,使得对话更加生动且简单易懂。

三、从面子理论来看微信人脸构成

自戈夫曼提出面子理论之后, 社会语言学家布朗和莱文森在戈夫曼的面子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礼貌理论(Politeness Theory), 该理论通常被视为关于面子和面子工夫的第二代阐释理论。 布朗和莱文森提出的礼貌理论与戈夫曼的第一代面子理论不同,前者侧重于社会交往,后者则从语言学的角度积极建构, 侧重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 以及人们在交往中如何使用语言来保全自己的面子。 因此礼貌理论也被称为 “面子保全理论”(Face-saving Theory), 而礼貌则是人们为保全面子所采用的策略。[11]

在布朗和莱文森的理论当中, 面子可以区分为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这一点与戈夫曼的面子概念有所出入。积极面子指向个体的求同(Approval)欲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欣赏与尊重; 消极面子指向个体的自主(Autonomy)欲求,即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而有自我选择行动的自由。 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模型被认为是语言学家提出的最有影响力的礼貌框架之一。

在网络社交中,双方要求就即时性快速传递信息,做出及时反馈。 而快速地传递信息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礼貌面子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表情符号策略在网络社交中也就应运而生了。 而微信人脸表情是网络聊天中一种较为特殊的礼貌策略,在交流中,微信人脸表情既可以满足双方的积极面子也可以满足消极面子。

该表情源于网络热词“666”,用数字“6”的谐音“牛”来表示夸赞、肯定。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肯定和赞赏,属于满足别人的积极面子, 也就是对别人的回应。 在文化层面, 不仅设计了对中国文化下的群体, 还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之间的传播起到促进的作用。

该表情源自英文“OMG”即“Oh My God!”表示对某事感到惊讶,是对别人的回应或者以此表述自己的情感,期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在上述理论中属于积极面子。在表达自己惊讶的同时,展现出自己的求同欲求,抑或是对他人所述之事表示共情、同意。

该表情源于网络热词“打脸”,即搬着石头砸自己的脚、前后的言行不一。通常指自己立下“flag”后未能实现或者对某人的言论进行否定,吐槽,揭露真相等等。这种否定可能是来自别人的否定、也可能是自己对自己先前言论和行为的否定。属于消极面子,实际上“打脸”是丢了面子, 所以这里消极面子的体现在于对别人个体自主的欲求进行了干涉、阻碍,或者是自己对自己的言论、行为进行了否定,也就是对消极面子的威胁。但在真实社交中,往往能缓解一些尴尬的局面。

该表情源于网络热词“我裂开了”,出自游戏主播“冬瓜”,用以表示消极、崩溃的心态。在面子理论中表示消极心态,由于自身行动受到干扰、阻碍,丧失自我选择的自由,导致产生负面的情绪,以表达消极面子受到了威胁。

尽管微信会话属于网络虚拟交际的一种方式,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虚拟交际中仍然存在着礼貌策略。人们通过上述这类微信表情来满足自我和他人的积极与消极面子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现实中的交际。[12]

四、微信人脸构图在人际交流中的认知模型探究

(一)微信人脸表情形态认知模型

生活中,我们网络聊天、发手机短信,都爱加上一个微笑的表情符号, 这就是利用表情语来创设令人愉快的语境。 在面对面的交流中, 我们可以通过微笑或调整语速、音高和音强等来表达我们的愉快心情,但在网络交际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冷冰冰”的文字,这种情况下,交流情境的创设更为重要。 这也是网络表情符号使用如此之广泛的主要原因所在。如例7中“呲牙”“鼓掌”等微信人脸表情通过创设积极的语境,传递喜悦和祝贺的情感,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双方的网络距离,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气氛。

【例7】

甲: 而且我们班跟我一起的几个同学也全部都通过了!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 微信人脸表情是现实生活交际在网络对话之中较为形象且丰富的投射。 我们平时所使用的微信表情往往是现实中人们的态势语等非语言表达手段在网络交际中的映射,以像似符号为载体,通过微信人脸表情符号将网络对话参与者的态势语言与内心想法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 相较于传统的文字输入表达,使用表情符号更加快捷方便。[13]这是在皮尔斯符号理论中像似符的视角下对微信人脸表情人际功能的分析。如例8中的“惊愕”和“汗颜”,例9中的“愉快”等表情符号,都对现实交际中的面部语言进行符号化,“OK”与“抱拳”也是将人的手势动作转化为表情符号,这样的运用使得生硬的文字交流更加生动有趣,且无需过多文字说明,言简意赅。

【例8】

甲:小王,今晚六点半开会记得提前做好准备哈。

【例9】

甲:王总,上次的报告我回来确认了一下,确实是我检查疏忽了,实在抱歉,下次我一定注意不给您添麻烦

从面子理论的角度看, 微信人脸表情在人际语用功能的方面也有其不同的作用。 表情符号的使用往往是一种在当下语境的礼貌策略选择, 比如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的选择体现人们在网络交际中的不同欲求,如例7中的“呲牙”与例9中“愉快”表情向其他会话参与者表达出寻求认可、赞同、欣赏的欲求,渴求积极面子得到满足;而例8中“闭嘴”人脸表情则是甲面子受威胁的体现,希望自己的行为不被他人干涉,不想被他人否定的欲求;例9中“笑脸”表情则是消极面子得到满足的体现,对方的提议留有选择的余地,给予了参与者充分的选择空间,照顾其消极面子不被干涉。

【例10】

乙:都快期末考试了还不好好学。

【例11】

乙:人挺好的,可以先做朋友,相互了解一下

甲:那我把他联系方式发给你,你们自己沟通,等有时间再聚一聚呀

(二)微信人脸构图在人际交流中的认知模型探究

结合前文的分析, 在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与布朗和莱文森的人际交往面子理论的基础上, 笔者将微信人脸表情定义为像似符(icon)与情感(emotion)相结合的语言符号,探索其在人际交流中的功能:

1.微信人脸表情具有社交功能。表情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语言和文字的功能, 起到人际沟通的桥梁作用。同时,在表达喜、怒、哀、乐时,运用微信人脸表情可以使之更加生动, 可以有效破除因为语言或者地域差别而引起的沟通障碍。

2.微信人脸表情具有语用功能。在虚拟环境下的网络交流始终是与现实人际交流不同的, 而微信人脸表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缺失的语境, 提升了网络交际的效果,在使网络语言经济化的同时,通过构建虚拟化的身份形象,从而实现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14]

3.微信人脸表情具有传播功能。表情符号作为一种交流的载体,既可以表达其原始意义,也可以表达更深层次的隐喻。 不论是在社会市场的文化传播抑或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之中,表情都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 人际交往的方式在通信工具的作用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要演化为两类:一类是即时的交流,如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以及网络上的视频通话等;另一类则是非即时的交流,如微信、QQ等网络社交软件上的聊天等。 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传达了信息,完成了交际的目的;不同之处在于表现的形式上,前者是以音像的形式,而后者则采用文字的形式,并辅以表情符号以尽可能接近现实的人际交流效果。 尽管如此, 虚拟的表情符号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态势语等非言语表达方式,仅仅只能作为下位替代,在需要表达情感等因素时,通过网络表情符号辅助交际,来创设与现实交际相类似的虚拟语境,以此来传达交际的信息。[15]

(三)微信人脸构图在人际交流中的认知模型构建

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 表情符号的接收者在获取到表情之时,便会结合当下语境,分析、推导出该符号所表达的意义与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面子的需求进行及时反馈,从而选择表情符号进行发送。表情接收者对表情进行接受处理,对接受的表情进行语境理解,做出新的理解、判断与选择,并点击发送,从而形成一个网络交流的循环,螺旋向前推动虚拟语境下的对话发展。

五、结语

自微信表情诞生以来, 现实交际被较丰富地投射进网络社交之中。微信表情图文并存、视觉效果强、形象直观、表达清晰明确,能够满足当今人们在不同场合表达不同的意图。在人际传播中,不再是苍白的语言描述,而是更加具有视觉系的生动形象的表情, 在不失风趣的同时能够清晰明确地表达其中的含义; 其作为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桥梁,很好地促进了人际交流,增进人际交往情感。

微信人脸表情可以增加人际传播的频率, 增进人际传播中的情感, 然而表情符号在聊天中的词不达意等现象也会引发人际传播的误解、焦虑和压力。我们要发挥表情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减少其在人际传播中的消极作用, 用网络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现实社会人际传播的更好发展。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人际面子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面子≠尊严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世界表情符号日
搞好人际『弱』关系
人际特质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一般他人评价的中介作用
某贪官的面子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
面子
表情符号玩上瘾 时尚爱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