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连视角下
——手机在海员群体职业认同中的作用
2022-02-18任兵辉
任兵辉
一、引言
我们的生活弥漫着各种信息, 信息也成为人们调节自己行为的依据。然而海员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常年漂泊在大洋之中,信号时有时无,他们能否像在陆地一样使用手机, 来与外界保持正常的联系, 是个多数人忽视的问题。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学界对于手机这一媒介在海员这个群体的使用情况关注不多。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无形中改变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 成为权力与意义的中介, 也是施加意义的中介。本文就这一研究路径和理论,来探讨海员在船上使用手机的考察。
二、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交通运输大国, 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海运,为沟通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2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货运量的90%都是通过海运完成。[1]海员群体作为海运业中的主力,在近年来却流失严重。根据《2018年船员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海员中, 具有服务资历的海员数量从2014年至2018年由25万人减少到22万人。[2]导致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就是海员这个职业的特殊性。 因为常年工作和生活在海洋船舶上, 海员承受了陆上人所不需要承受的压力,比如恶劣的环境、封闭的环境、信息的闭塞、社会支持的缺乏等。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工作与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各种媒介, 媒介本身也成为人们调节行为、重塑社会关系的依据。但海员身处茫茫大海,信号时有时无。而与外界保持正常的联系,是海员们获得精神支持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海员这一群体关注不多, 特别是较少关注海员媒介使用情况以及如何使用媒介来重构这种“流动化”模式下的社会关系。本文从手机这一媒介出发,考察海员群体手机使用及其对职业认同提升方面产生的影响。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罗杰·西尔弗斯通在《电视与日常生活》中提出“双重勾连”理论,认为“电视,首先作为物体,它具有审美和象征社会地位的功能,其次是作为媒介,电视通过节目的内容和结构的呈现,将家庭成员带入到一个公共领域之中,同时给家庭提供了信息。 媒介生产的信息在环境的作用下被消费、被生产、被接受,实现日常生活与社会的联系,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意义的分享、传播。”[3]英国学者马伦·哈特曼在西尔弗斯通“双重勾连”概念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三重勾连”。他认为媒介技术不仅是物品,更是由行动者建构的场景, 以及主体通过技术能动性地表征出某种权利与社会认同。借助“勾连”这一概念,我们来分析脱离家庭和大社会, 处于相对隔离的远洋船舶上的海员们如何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使用手机, 他们对于手机的认知以及手机如何重构“流动化”生活模式下的社会关系以及提升职业认同。
本文主要以海员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探讨上述问题。 由于海员群体流动性太大,获得样本框较难,本文作者作为曾经海员职业的从事者, 能够顺利联系到较为固定的访问对象并进行深入访谈获得较为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因此主要采用“目的性抽样”“异质性抽样”“滚雪球式抽样”相结合的抽样的方法确定抽查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57份,深度访谈人数6人。
四、调查基本情况呈现
(一)性别、年龄、职位、学历等情况
经统计,在回收的问卷当中,男性占98.1%,女性占1.9%,这比较符合海员职业以男性为主的特征;受访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之间, 这部分船员在船上的职位主要以大副、二副居多,其他年龄段以机工和水手居多; 在船时间8年以上的占43.04%。 通过变量相关性分析,工资随着职位的提升而增加。在受教育程度上,船员多以专科为主,本科为辅。所采集的样本中,普通货船占比是70.25%,其次是集装箱船,占比12.03%,拖轮居后。
(二)船舶联网使用情况
所采集的问卷中, 可以上网的船舶占比是37.34%,不能上网的占比是62.66%,且船员上网以手机为主要渠道,其次是电脑。目前看来,船舶的网络普及率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数海员希望船上可以上网,同时也希望降低上网资费。不间断的网络联通,不仅有利于提升海员对于船舶公司的一种归属, 也可通过及时跟家人与社会保持沟通,稳定海员的情绪,纾解工作压力。在访谈中,大多数海员表示,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手机中缓存的电子书及闭路电视依然是海员消遣的工具。
(三)手机使用的动机及社交媒体选择
在回收的问卷中,85.44%的海员上网主要是维护人际关系,加强与亲人的交流;其次有56.96%的海员是浏览相关的时事信息;43.04%的海员是休闲娱乐打发时间;41.14%的海员是为了查找相关资料。 在社交媒体使用中,微信成为大家最常用的社交软件,主要原因微信是每个人的社交空间,同时使用方便,还可以通过自己订阅的微信内容查找信息, 且使用这些软件可以更好的维护人际关系与家人保持联系、获取信息、舒缓压力、还会参与到社会事务与舆论中;其次为QQ和抖音。
(四)手机媒介素养情况
在使用手机过程中, 大多数海员表示只参与感兴趣的内容,以浏览为主,其次是发朋友圈、发表评论保持维系人际关系,且会进入微信公众号进行相关内容咨询。在所采集的问卷中, 大多数船员认为使用手机可以获得相关资讯,提供生活服务,并从中获得愉悦感。少数海员表示,在玩手机的过程中,偶尔会发现错误、虚假的信息。对于信息的真伪,主要是依靠生活常识进行辨别,其次是以与自身的接近性来辨别。
五、“三重勾连”:手机使用对海员职业认同的提升
(一)手机与个体的勾连:相对封闭空间下,手机促进海员自身成长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手机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海员自身成长。以往在没有手机的年代,海员打发时间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在船上唱卡拉OK。 手机的出现与普及, 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使用, 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社交范围,对个体的知识生产、接受与观念重塑,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微信,其简单的操作方式让不同年龄层的海员都能接受信息,甚至能加入到内容生产、加工、传播的过程中。深度访谈中,某陈姓海员提及,“在没有网的时候,手机就成了自己学习航海知识,扩展业务的移动工具。这些资源都是提前下载好的,偶尔还会用喜马拉雅听听小说、相声、英语。大家习惯了这种到港疯狂下载,航行过程中看,看完删,到下一个港口接着下的上网习惯。”
(二)个体与家庭的勾连:海员职业稳定性的重要支撑
在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年代,一封家书抵万金。在海上主要通过电报给家人报平安,而社交无法满足,导致部分船员与家庭处在长期的割裂之中, 感受不到家的归属感。即使有了电视、广播,海员也难以在船上和家人维持强有力的情感联系。据相关研究表明,与岸上、家庭、朋友之间的相互沟通,是影响海员职业稳定的重要因素。手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海员寻求家人的支持、与其保持通信联系的需求。虽然时隔两地,家人可借助手机,通过在线聊天工具取得联系。 手机将他们拉入到同一个网络交往空间,经历着共同的时间记忆。特别是微信的视频聊天,成为一种在场感的再现,不仅减少了电报解码过程中的误读,更真实的反应个人的状况和情感流露,一如在家庭中面对面交流,提高了家庭成员的沟通质量。通过手机的使用, 增加了家人的支持和海员对于家庭的归属感。家庭成员会通过海员分享船上发生的事件,来知晓船员所处的状态。这种共同经历的分享,强化了这特殊的联系纽带,也增进了海员的职业认同。
(三)封闭空间与外部世界的勾连:媒介技术赋权下自我形象展示
对于海员这个职业,媒介上的形象经历过几次变化。作为比较古老的一种职业, 早期的海员是一种英雄的化身,大多与航海小说的描绘有关。大众传播时代,对于海员的报道多了起来, 新闻报道的反常性价值选择使得报道更多聚焦于海难、海事、海上纠纷、海盗等个别事件,或者是传达环游世界,赚钱多的印象,给海员职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为海员长时间游弋在大海之中,某种程度上处于封闭空间, 外界信息的接受相对滞后。 在新媒体时代,通过手机的使用,及时的掌握外界的变化,弥补了信息差。从手机扮演的功能来讲,手机勾连了封闭空间与外部世界。海员通过手机的使用,将船上的工作环境、遭遇的自然环境、异国风情等在微信和QQ上向外人展示,建构了海员这一职业的真实状况。
可以看出, 新的媒介技术使权力更加的分散化和去中心化。 手机的嵌入赋予了海员传播信息和自我表演的权力,方便了海员与亲人的交流对话,实现信息的共享。海员通过手机主动地塑造自我形象, 一改往常依靠媒体报道的塑造,这也是新媒介赋权下的一种权利的转移。海员自己通过短视频的制作,社交圈的更新,向外界展示着船上的生活和自己所看到的异国风情, 构建着海员职业的认同。在深度访谈中,受访者小朱,喜欢拍摄短视频,在小红书平台有4万粉丝。 他发出的视频受到了外人的喜欢,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短视频,粉丝与海员有一种在场感的相伴。同时,通过手机直播,外界的观众对海员这个职业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手机直播的互动性也使海员吸纳了外界的声音,使得以往较为封闭的空间与外部世界相联系,外人对海员有了更多地了解,改变了外界对该职业的刻板印象。通过手机直播,重复高频的职业展示,有利于海员形象的建立,尤其是在建设海洋强国的阶段需要更多的航海人才,这可以引发社会对海员职业的关注,从而提高海员的职业认同。此外,手机的出现打破封闭空间内的群体传播,让信息由内到外,加快了船员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被边缘化的海员职业也开始走向舞台的中央。
六、结语
在传统媒体时代下,海运船舶上,广播电视只是海员群体中的一种通知工具和娱乐工具, 媒介的使用和传播权受到限制。新媒介的出现,尤其是手机的使用,让处于封闭空间的海员能够维持与家人的情感联系, 增加家庭归属感。同时,通过手机、社交媒体,海员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会主动的参与,并加入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去,与其他的群体进行对话,维系自己的社交圈,并拥有了更多的话语和权力空间,传递了真实的海员生活状况,塑造了真实的海员群体形象。通过本研究,也给船舶管理公司提供一点建议:要加强船舶空间网络基础设置建设,建构船舶与外部世界的不间断联通渠道, 增强海员群体的职业认同度,进而充分发挥海员在建设海运强国的中坚力量,加快实现“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