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主流媒体国际负面题材报道研究

2022-02-18罗祎文

传媒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消息来源负面题材

罗祎文

一、引言

国际报道是了解国际信息的主要方式,又因其国际性而成为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方式。负面题材报道是国际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新闻业务方面的价值选择,也是国际形势所迫。一方面,不同国家之间相互指责从而形成对方的负面形象;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报道也多为揭露性的消极报道”。[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逐渐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密切,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和各国动态的关注愈发成为国人的日常所需。

纵观当下传统主流媒体关于国际负面题材的报道,内容多为国家层面的批判,缺乏对他国细节性负面内容、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构建方面的具体呈现。尽管自媒体的出现可能会弥补这一缺失,这对国民建构全面的国际观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于国民建构四个自信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传统主流媒体依旧是建构文化自信的重要工具。因此,认清当前大陆传统主流媒体的国际负面题材报道框架,转变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提供国民所需要的负面题材报道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背景和研究问题

(一)“国际报道”与“负面形象”

“国际报道”普遍被认为是关于“本国以外的报道”,“举凡其他国家和地区内发生的新闻事件及新闻人物均可列入国际报道范围。”[2]其获取方式既可以是本国驻外记者的采访,也可以是对国外新闻媒体报道的转载。

国内关于“国际报道”的研究由来已久,大多以正面宣传报道的视角来看待。20世纪60年代初,早期学者司马达[3]就《人民日报》国际版对1964年“巴拿马事件”的报道进行了编辑排版方面的点评,认为这是一场“长全世界人民志气,灭美帝国主义威风的宣传战役”。直到20世纪末,尹汉生[4]、徐平[5]、邵华泽[6]、程道才[7]等学者同样将国际报道研究的重点放在新闻业务和宣传报道上,从报纸的排版、图片的使用、标题的制作等方面分析了其宣传效果。

进入21世纪,国际报道的研究数量增多,研究视角有所更新。袁粮钢[8]提出了国际报道的服务性,范士明[9]、刘虎[10]从体制、文化、政治等方面分析了他国传媒偏向负面报道的原因。刘娟[11]、柳笛[12]均以《纽约时报》的涉华负面报道为对象,分析其背后的政治意义和国家利益。由此可见,我国在关于国际报道的研究中,对于负面题材的报道关注度低。其中,从西方的角度看国际涉华负面题材报道的研究比重大,以本国为主体的关于国际负面题材报道的研究相对缺失。

国内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主要有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前者多从理论背景、发展、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后者则具体针对某一个事物进行实证调查,呈现媒介形象的构建过程。“负面形象”是媒介形象的一种,是由媒体塑造的消极意义的形象。相关概念主要有“负面新闻”“负面新闻信息”“批评性报道”“产生了负面效果的报道”“负面题材报道”。本研究综合张威[13]、范以锦[14]、刘建明[15]等学者关于负面题材报道的界定,认为是包含了负面形象也即可能引起人们的不良评价的报道:包括自然灾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等方面出现的引起非议的、不合常规的、造成困惑的、损失严重的、人员伤亡的报道。

(二)新闻框架理论

框架能够帮助人们感知和定位周围的环境和信息。[16]新闻框架是记者在整合新闻报道中依据的惯例[17]。新闻报道方式是记者和编辑处理新闻事件的特定方式,对媒介报道方式进行实证研究,需要探讨其中的框架和模式。大陆传统主流媒体对国际负面题材的报道能够反映出记者和编辑对国际负面题材报道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国际负面题材的报道可能为国人塑造出国外的环境状况,在此过程中也能显现出本国的国际形象。

关于国外民众和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多。其中,学者郭存海“根据调查发现中国在拉美的形象虽好于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但远逊于在非洲的形象”。[18]李玮在俄罗斯进行社会调查后结果显示,“俄罗斯对中国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正在不断提高,中国软实力在俄罗斯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19]“德国民众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评价却比较低。”[20]以上种种研究均以中国作为被关注对象,考察各个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从而得出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印象。然而,以他国为关注对象,研究中国媒体和民众对世界各国形象的成果相对较少。

(三)研究问题

负面题材的新闻报道受多种因素影响并由此呈现。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Q1.传统媒体国际负面题材报道中的框架如何呈现?

Q2.传统媒体国际负面题材报道的负面形象是否与其他新闻框架要素相关?

Q3.传统媒体国际负面报道中,其内容是否与其他新闻框架要素相关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一)抽样与样本

由于国际负面题材报道分布广泛,为兼顾纸媒和电视媒体,中央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选取《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环球时报》《南方都市报》的国际版进行内容分析。其中《人民日报》国际版中的负面题材国际报道比例多为20%,从12.5%~50%不等。《环球时报》多为22.2%~40%,头版封面中基本达到100%。《新闻联播》中,以50%~66.7%居多,国际消息中的负面题材比例从50%~100%不等。四位研究生同学选取其中2017年8月-2018年1月的负面题材新闻报道计409个样本进行编码。

(二)类目构建

1.报道对象

(1)政府机构;(2)商业企业;(3)极端组织;(4)公众人物;(5)普通民众。

2.负面形象国家

(1)美国;(2)日本;(3)伊拉克;(4)也门;(5)印度尼西亚;(6)叙利亚;(7)韩国;(8)法国;(9)墨西哥;(10)印度;(11)缅甸;(12)西班牙;(13)越南;(14)伊朗;(15)利比亚;(16)刚果;(17)捷克;(18)意大利;(19)澳大利亚;(20)俄罗斯;(21)英国;(22)德国;(23)朝鲜;(24)津巴布韦;(25)巴西;(26)菲律宾;(27)土耳其;(28)其他。

3.主要报道领域

(1)政治;(2)经济;(3)文化;(4)军事;(5)科技;(6)慈善;(7)健康/卫生;(8)社会;(9)外交;(10)自然/气候/环境;(11)其他。

4.负面来源

(1)别国批判;(2)本国自然发生。

5.内容主体

(1)涉华;(2)不涉华。

6.主要负面形象

(1)非法/违反条约;(2)挑衅/威胁/被警告(3)干涉/侵犯;(4)制裁/封锁(5)自然灾害;(6)(比赛/竞争)失利;(7)性侵;(8)偷窃;(9)恐怖袭击/人为灾害;(10)歧视;(11)关系破裂/谈判失败;(12)抗议;(13)政变/危机;(14)造假。

7.消息来源

(1)本国记者报道;(2)转载自国际媒介。

8.文体形式

(1)消息;(2)评论;(3)深度报道。

(三)编码与数据分析

在一名新闻学教师的指导下,三位社科专业的学生共花费48天完成了编码过程。在正式编码之前,进行了编码培训。经过反复培训,最终各类目的编码员间信度为Q1:70.27%,Q2:82.15%,Q3::69.26%,Q4:66.08%,Q5:61.81%,Q6:65.24%,Q7:62.96%,Q8:61.64%。

四、研究发现

本研究主要使用SPSS22.0软件对A、B、C三个编码员的编码数据进行分析。

(一)各关键变量之描述统计

1.报道对象

根据研究结果,在报道对象中政府机构的比例占到了大半(59.7%)。关于普通民众(19.3%)、公众人物(11.2%)、商业企业(6.1%)、极端组织(3.7%)的报道比例较低。由此可见,传统主流媒体的国际负面题材报道对象更加关注政府层面,而较少关注民众、个人和企业。

报道对象还与主要报道领域呈相关性。在政治领域多与政府机构、公众人物、普通民众关联。在经济、文化、军事、外交、领域关联度最高的均为政府机构。在自然/气候/环境、健康/卫生领域关联度最高的则为普通民众。

此外,报道对象与消息来源呈相关性。本国记者报道的数量多于转载自国际媒介的数量。在本国记者的报道中,出现次数高低依次为政府机构、普通民众、公众人物、极端组织、商业企业。报道对象与主要负面形象呈相关性,其中,政府机构中的主要负面形象排前列的是“政变/危机”“恐怖袭击/人为灾害”“关系破裂/谈判失败”“非法/违反条约”“干涉/侵犯”“自然灾害”。报道对象与负面来源呈相关性。

2.负面形象国家

在报道涉及的负面形象国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十位国家为美国(31.1%)、印度(6.4%)、日本(5.6%)、韩国(4.9%)、法国(4.6%)、英国(4.4%)、俄罗斯(3.9%)、德国(3.2%)、西班牙(2.9%)、澳大利亚(2.2%),发现绝大多数为欧美和日韩发达国家。

根据BBC在2017年的世界各国好感度的民众调查结果,中国人对美国的负面评价比例为42%;对日本的负面评价比例高达75%;对朝鲜的负面评价比例高达76%。与国人印象中对各国形象有所不同的是,在大陆传统媒体国际负面报道所涉及的国家中,美国的出现频率占首位,日本仅为美国的1/5,朝鲜的出现频次则远低于前二者,为美国的1/14。国际负面题材报道中的负面形象国家出现频次最多的国家为美国,且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其次为印度、日本、韩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

负面形象国家与负面来源同样呈相关性。其中,别国批判造成负面影响的国家主要有叙利亚、朝鲜、俄罗斯、意大利、捷克、刚果、缅甸、伊拉克、美国等。在大陆传统主流媒体国际报道中,巴西、利比亚、也门、印度尼西亚的负面形象几乎都是由本国自然发生的事件造成。

负面形象国家与主要负面形象呈显著相关性。其中,美国的主要负面形象主要与恐怖袭击/人为灾害、干涉/侵犯、挑衅/威胁/被警告、关系破裂/谈判失败、政变/危机和性侵等有关;日本的负面形象主要与政变/危机有关;俄罗斯多与恐怖袭击/人为灾害有关。

3.主要报道领域

在主要报道领域方面,主要涉及政治(36.7%)、社会(26.2%)以及自然环境和气候(10.3%)领域占比要优于经济(9.3%)、军事(7.1%)、外交(4.9%)、文化(3.4%)、卫生健康(1.7%)等其他(0.5%)领域。主要报道领域与报道的内容主体呈显著相关性,其中主要涉华领域在其他(51.2%)、外交(33.6%)、经济(23.5%)、自然环境和气候(10.9%)、军事(10.2%)、政治(7.5%)。

国际负面题材报道中的主要报道领域与消息来源具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本国记者报道的新闻多集中在政治、社会和自然/气候/环境等领域,其所占比重远远超过其他领域。此外,负面形象国家与主要报道领域显著相关。其中,关于美国和日本的负面题材报道中,政治领域涉及最多,其次是社会、经济、军事和自然/气候/环境领域。俄罗斯、朝鲜则主要集中在政治、社会和外交领域。涉及到健康/卫生领域中负面形象的国家主要有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和印度等非洲国家。

4.负面来源

在传统媒体国际负面报道的负面来源方面,由国家内部自然发生导致其负面形象的比例达到69.4%,因国家间的批判而导致的负面形象占比仅有30.6%。主要报道领域和负面来源两个变量之间呈显著相关性。具体来讲,在传统主流媒体国际报道中,一个国家在军事(66.2%)和外交(58.7%)领域的负面形象大部分是由别国批判引起的。而在社会、自然环境与气候、健康与卫生、其他等领域几乎都为本国自然发生引起的负面形象。中国驻外记者采访报道的负面新闻的负面来源多为国外自然发生(75.4%)。

此外,负面来源与主要负面形象也呈显著相关性。其中本国自然发生形成的负面形象主要有恐怖袭击/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政变/危机。其次与关系破裂/谈判失败、非法/违反条约、抗议、性侵等有关。

5.内容主体

在内容主体即涉华与否方面,传统主流媒体国际负面报道中有88.5%不涉华,仅有11.5%涉华。且内容主题与负面形象呈显著相关性。涉华中的负面形象主要有,制裁/封锁(25%),非法/违反条约(22.7%),干涉/侵犯(18.3%),比赛/竞争失利(15.1%),歧视(14.7%),自然灾害(11.4%),关系破裂/谈判(9.9%),挑衅/威胁/被警告(9.3%),政变/危机(6.8%)。根据上文可知,国际负面题材报道中的内容主体与主要报道领域、主要负面形象、消息来源有关。

6.主要负面形象

作为新闻报道框架反映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负面形象,按照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恐怖袭击/人为灾害(22.5%),政变/危机(14.7%),关系破裂/谈判失败(11.5%),自然灾害(10.5%),非法/违反条约(8.3%),干涉/侵犯(6.8%),挑衅/威胁/被警告(6.6%),性侵(4.4%),抗议(4.4%),造假(3.9%),歧视(2.7%),比赛/竞争失利(1.7%),制裁/封锁(1.0%)偷窃(1.0%)。

此外,主要负面形象与消息来源呈显著相关性。本国记者进行采访报道的主要负面形象的集中在比赛/竞争失利(85.7%),自然灾害(83.4%),非法/违反条约(75.8%),制裁/封锁(75.0%),政变/危机(74.8%),恐怖袭击/人为灾害(72.7%),性侵(70.8%),关系破裂/谈判失败(66.1%)等负面形象上。一般地报道关于挑衅/威胁/被警告(57.5%),造假(56.2%),抗议(50%),偷窃(49.2%),干涉/侵犯(39.0%),歧视(22.3%)的负面形象。相反的,其他均为转载文章。

国际负面题材报道中的主要负面形象与文体形式呈总体相关性。在消息中,相关性最高的是恐怖袭击/人为灾害的形象,其余分别为自然灾害、关系破裂/谈判失败、政变/危机、非法/违反条约等形象。评论中的负面形象多与政变/危机、恐怖袭击/人为灾害相关。

7.消息来源

在消息来源上,本国记者采访报道的比例占大多数,达到68.5%,其余31.5%的国际负面报道来源于国际媒介的转载。并且,消息来源与内容主体两个变量之间也呈显著相关性。消息来源为“转载自国际媒介”的负面题材报道中,涉华报道较少(12.5%)。在消息来源为“本国记者报道”的涉华负面题材报道比例更低,仅有6.9%。

8.文体形式

受样本限制,《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新闻联播》《南方都市报》中关于国际负面题材报道的文体形式比例不均等,但主要涉及消息、评论和深度报道三种形式。其中消息和深度报道占比较多,评论数量相对较少。此外,文体形式与内容主体总体上具有边缘相关性。国际负面题材报道的文体形式与主要负面形象呈总体相关性。但将消息、评论、深度报道分别与主要负面形象进行相关性检验,则得出了不同结论。其中,消息和评论仍然与主要负面形象呈相关性,且消息的相关性更显著。消息中关于歧视、非法/违反条约、恐怖袭击/人为灾害的差异性最大,干涉/侵犯中的差异性最小,消息文体和其他问题的数量接近持平。

(二)传统媒体国际负面报道的各国形象及其差异

为进一步考察传统媒体国际负面报道中各个国家的形象特色及其差异。根据“报道对象”“报道领域”“负面来源”“内容主体”“负面形象”“消息来源”“文体形式” 等报道框架,总结发现多数国家的报道对象皆为政府机构。日本、巴西、刚果、也门的报道对象则为普通民众,意大利的报道对象主要为公众人物。各国的报道领域主要为政治,但英国、法国、意大利、捷克、利比亚、刚果、缅甸、也门报道最多的则为“社会”领域;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伊朗则为“自然/气候/环境”领域;印度、巴西为“经济”领域,朝鲜、叙利亚为“外交”领域,土耳其为“军事”领域。在报道的负面来源中,绝大多数国家的负面形象的来源皆为“本国自然发生”,俄罗斯、意大利、捷克、朝鲜、刚果、缅甸、叙利亚等国的负面形象则源于其他国家的批判,但所有国家的负面形象均不涉华。在报道的具体负面形象中,“恐怖袭击/人为灾害”为最多的负面形象。

五、讨论与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传统主流媒体国际负面报道中,报道对象多为政府机构。涉及负面形象的国家多为美国、印度、日本、韩国、法国、英国、俄罗斯、德国等。其负面形象多为政治领域的人为灾害、政变、危机和国际关系层面。这些报道多由本国驻外记者报道,且主要形式以消息为主。

传统主流媒体国际负面题材报道的报道对象和主要报道领域、负面来源、主要负面形象、消息来源都有相关性。负面形象国家与主要报道领域、内容主体、主要负面形象呈相关性。主要报道领域与负面来源、内容主体、主要负面形象、消息来源呈相关性。负面来源与主要负面形象、消息来源呈相关性。内容主体与主要负面形象、消息来源呈相关性。主要负面形象与消息来源、文体形式呈总体相关性,其中,消息和评论文体与主要负面形象呈相关性。

此外,尽管本研究大体上反映了传统主流媒体国际负面报道的框架,由于样本抽取的时间跨度较小,国际负面报道可能会受到某一时期特定方针政策的影响。此外,国际负面报道中的各因素间关系复杂,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有限,虽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描述性呈现,但对其背后的形成原因暂不做定论,这有待后续研究继续完善。

猜你喜欢

消息来源负面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