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汽车电控发动机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2022-02-18周晓塨

时代汽车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校企合作

周晓塨

摘 要:众所周知,汽车电控发动机技术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理实相互脱节而且工作情境不符合实际教学,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汽车专业教学改革中,校企合作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针对校企合作背景下,汽车电控打洞机基础课程资源开发及实践相关知识,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简单地论述。“该文章是在本人参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B/2020/10/048)《基于校企合作的理实一体化“汽车电控发动机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阶段成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 电控发动机 课程资源开发

1 引言

电控发动机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汽车专业综合能力,学生掌握电控发动机系统结构基本特点、原理、使用、维护与检修方法,全面掌握电控发动机技术发展动向,对于汽车行业特点与人才配置不足的问题,加强培养并锻炼学生了解零部件测试、分析数据流、波形与检测诊断车辆维修等相关技能。

2 汽车电控发动机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2.1 概述汽车电控发动机技术课程

电控发动机课程包含课程体系设计、定位、教学目标及关键能力培养等,学习课程结合汽车修理中职业资格技能要求,学习专业领域、情境、现实与具体化行动为主的课程体系。该课程是面向汽车电子技术、检测、应用与维修等综合技能为主的专业课程平台,其以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与专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关键职业能力。该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电控发动机常见故障诊断排除、熟练操作相关检测设备、应用维修工具、相关技术资料查阅、数据分析、方法、社会及学习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2 汽车电控发动机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汽车专业教学以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然而学校毕业的人才大多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差,不符合市场人才需求。主要是因专业教学存在问题,表现为:(1)理实脱节。一般,其次专业教学中大多是先学习理论后实践操作,由此在构建理论知识体系时学生无法准确掌握其原理,通常是强行理论记忆却不知其所以然,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灵活性,无法提高其实践水平。(2)缺乏实训教学资源。因学校资金有限,专业实践教学所用设备与工具有很高的成本,学校配置的教学实训设备只能满足部分学生实践学习,所以同一教学任务有很长的周期,实训教学没有很高的效能。(3)工作情境不符合实际要求。专业实践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掌握理论知识,所以工作情境设备太简单,明显不符合真实工作情境。实训不足,进入工作岗位后学生无法快速融入角色,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3 校企合作下的课程资源开发

3.1 开发创新教学模式

电控发动机技术课程教学中,可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教育经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应用理实一体化、工作任务主导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汽车行业、企业专家与学院教授、课程开发、授课人员构成课程开发队伍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汽车教研室与维修企业兼职老师、维修技师设定工作任务,具化实际工作任务,老师最后自行完成教案并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此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利用圖书馆、网络与自主行动等渠道获得知识与经验的能力。

3.2 开发多元教学方法

该课程教学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际教学中,倡导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如演示、四步及项目驱动等不同教学法。其中(1)演示教学法,一番汽车电控系统有复杂的结构与晦涩难懂的原理,学生掌握有很大的难度,因而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或实物模型等不同演示方法,将电控系统复杂结构与工作原理从不同层面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非常明显。(2)四步教学法。比如发动机点火系统故障检修课程教学中,老师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与关键维修操作技术,再利用检修与维修操作过程的演示,设置问题增强师生互动;结合老师讲解的内容学生亲自操作,老师观察并指导,设置问题。最后,老师改变一些故障点要求学生独自完成检测与维修,针对学生工作成果老师做好最后的检查。(3)项目驱动教学法,如汽修厂典型工作任务,基于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及评估等步骤开展教学,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基础上,深入了解典型故障检测及维修,汽修岗位上亲自演练操作。日常教学中贯彻落实项目作业,基于任务完成结果与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为了保障学生深入掌握电控系统构造,了解其故障检修方法,实际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要认真检查、分析及对比任务完成过程与结果,老师明确学生需要完善的任务环节,以此促使学生加深知识印象。教学做一体,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课堂教学中,任务完成过程也是学生重要学习过程,即教学过程,关键环节老师要做好示范,分析与讲解同步进行,观察老师演示学生也开始动手操作,实践操作中不断积累并升华理论知识。

3.3 开发实践操作微视频

对学生开放实训室,这是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开放实训室,利于锻炼学生操作技能,对学生创新意识、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力。所以,汽车实训室向学生开放,增强其开放率与内涵,促使教学实训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

3.4 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

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有抽象的内容与复杂的结构,学习难度比较大。长期以来,课程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录像、视频资料、图文及PPT课件等模式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搭配先进教学仪器设备与相关软件,有效融合各类结构简图、彩图、三维图、音视频及实物等,为学生构建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3.5 开发考核体系

打破传统理论考试评价学习成果的体系束缚,构建理论结合工作过程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体系。实际教学中,课程考试成绩包含50%期末理论考试、20%的平时作业与考勤、30%的项目实践与实验考试成绩。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4 校企合作中的汽车电控发动机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4.1 有效设计学习情境

首先,学习任务的设计。基于技术技能的科学与规范性,全面考量学习逻辑与直观性,基于汽车电控系统,由结构、原理、作用到分析测量与故障,学习任务与职业标准对接,工作任务向学习任务转变,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重点从简单地重技术知识升华为职业技能。其次,学习环境的设计。构建电控发动机网络教学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内部配置1台发动机实验台架、10套配套检测诊断平台与10个网络节点,小组为单位各节点安排4名学生交替理論与实践学习,确保教学目标在4个学时内完成。再次,学习资源的设计。结合教学目标与实际学习条件,学习资源合理设计为满足项目教学需求的材料,系列化问题引导下,整个工作中学生学到更多是理论与实践知识,为后期其它传感器监测与汽车故障诊断综合知识技能学习创造条件。

4.2 课程教学过程

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学过程要与工作过程有效对接。该课程内容具体工作过程为:汽车电控系统维修的传感器比较多,维修人员要全面掌握各组件工作原理与特点,应用先进检测仪器对组件相关参数、波形与数据流进行分析,注意单个组件质量同时还要充分考量系统整体运行状态。组件检测过程中,可应用模拟信号发生器为ECU提供人为信号,以防盲目进行换件试验。分析该工作过程,试验过程中引入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原理与特点等内容,即温度不同环境下对传感器电阻与电压进行测量;实训过程中有效设计传感器作用与故障诊断,即将模拟信号传输给控制单位,观察其对工况造成的影响,数据流分析基础上做好故障的检测与排除。实际教学包含任务的引入、信息搜集、决策计划、控制实施与评价反思等环节,因而教学过程是对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真实体现,实际职业情境中学生更好地迁移并应用所学理论技术。

4.3 课程教学效果

校企合作背景下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实训与实验,此过程中融合结构、原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模式逐步推进,充分展现职业实践课程改革思想。而且,电控系统包含很多种传感器,然而基本原理比较简单,以为控制单元提供信号为主实现有效地控制。所以基于本案例学习其它传感器,可通过改善设计思路与方法,学习任务结束后学生更好地掌握电控发动机系统管理知识,从而更好地诊断并排除电控系统与组件故障,这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维修修理中,必须要掌握电控发动机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电控发动机技术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地满足实际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而老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内容与方式,保障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颖.浅谈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为例[J].时代汽车,2021(04):50-51.

[2]白立业.微课程教学法在中职汽车电控发动机教学中的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31):1-3.

[3]唐杰.混合式学习视阈下基于项目的高职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设计及思考[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10):17-18.

[4]张青.基于SPOC模式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思考——以“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08):40.

[5]陈晓斌.汽车电控发动机维修技术探究[J].职业,2019(13):116-117.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开发校企合作
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效果评价研究
立足乡土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