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材有关爱情题材探析

2022-02-17宣威市第七中学徐梅琼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翠翠真情爱情

宣威市第七中学 徐梅琼

爱情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作品表现的一个永恒主题。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选择性必修)更注重突出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其中涉及最能表现人类本质情感——爱情的篇目不在少数。为此,本文试图从高中语文教材中,从表现美好真情和揭露丑恶灵魂两方面作些探析,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美好的爱情观,也为学生将来成长为一个情感丰富、道德高尚、思想健康的人做些良好铺垫。

面对语文教材中有关爱情题材的篇目,我们的语文老师不禁多了一层顾虑:我能和学生倾心“谈情说爱”吗?我将“爱情”这层神秘而羞涩的面纱揭开合适吗?中学生需要爱情教育吗?又该如何正确通过爱情、婚姻类的作品满足学生对“爱情”的“好奇心”呢?……一系列问题沉甸甸地压在各位教育者的心上。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一件事:那是一群前两届毕业现已各自走上岗位的七八个学生邀约来找我,闲谈之中,一位学生说老师你猜我最记得的是你教学的哪篇课文吗?我一连说了七八篇课内外的文章,但她都说不是,最后她告诉我是沈从文的《边城》。我奇怪地问她为何最记得这篇文章?她说:“老师,我最记得的是你对翠翠当时面对爱情那种情窦初开但又朦胧模糊的少女心理的分析,那时我觉得你的分析正中我下怀,因为当时我也有这种朦胧的感觉,但通过你的分析讲解,我在短暂的徘徊后终于从中醒过来,而把这段感情深深埋于心间。其实,现在回想一下那时真的觉得很好笑。老师,谢谢你!如果没有你对那一课的精彩讲解,也许我将会是另一种命运。”晚上回家,对她这番诉说静静思考后,我从中也深深感受到:“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其实并不神秘,她的神秘只在于我们的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之中。其实,当我们也能以常人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学生,对他们作出正确引导,让他们不再在朦胧、模糊中去了解、去尝试,不也是对他们情感的最好的感染和教育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随着书籍、影视和网络等对爱情的渲染,学生又怎能不受其诱惑呢?于是我想与其让学生们不正当地、病态地甚至心理扭曲地去了解、去尝试“他们心目中的爱情”,我们为何不可以以健康、美好的文学作品来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对“世态的各种爱情”有所了解,从而化解他们心中的疑惑,去感受两性之间感情的美的所在。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化,也为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材编选者也将大量涉及爱情的作品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中:

表1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涉及爱情的篇目

于是,面对如此众多的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其实还有多篇涉及爱情题材的文章),我们能回避吗?能说“不”吗?事实是我们回避不了也无须回避。那么,我们何不大胆利用、开掘语文教材中有关爱情题材的资源,引导学生去理性感受两性间美好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爱情观和健全的人格呢?下面笔者就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爱情题材的篇目作点探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面对表现美好真情的文章,我们能说“不”吗?

高中语文教材毕竟是大量经典范文的集中,是对人性、人格、人文的美好描述,既有真善美的心灵,也有假恶丑的灵魂,从中我们能窥到世态万象,悟到百样感受,而其中两性间充满真情的文字又是深深打动人心的关键,阅读这些或描写朦胧羞涩,或展示缠绵热恋,或表达追求爱情,或体现奉献牺牲,或追求平等独立的文字,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个个独立的性格跃然纸上。学生在阅读之余,不禁也会为之思索,面对这样的一幅幅爱情画面,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从而也为学生树立正确健康、有益的爱情观做下坚实的铺垫。

1.热恋之情爱煞人

《诗经》中的《邶风·静女》正是此情的代表作。

开启我国现实主义先河的《诗经》是最早吟唱动人爱情的诗篇,是普通人民表达内心真情的乐章,也是诗人诠释爱情的主要方式。《诗经》从首篇《国风·关雎》开始便唱出了一曲曲爱情咏叹调,而其中每一句诗句都以细腻的笔触触及人物追求爱情的心理。《邶风·静女》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极富幽默情趣的画面。

诗中以男主人公的口吻为我们展现了一对热恋情人幽会时的有趣场面。首先,一个“姝”和“娈”字将一个姿态美好、面容娇秀的美貌女子清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一个女子形象怎不让男主人公心动不已呢?所以,当双方约定见面的时间到了,女孩故意地“爱而不见”又怎能不让男孩“搔首踟蹰”呢?有趣的约会,真实的心态又怎能不让阅读者怦然心动、浮想联翩呢?而当女孩将并不贵重的礼物(也可理解为定情之物)交给男孩时,男孩由“说怿女美”到“洵美且异”的动情赞美不也已经远远超出了对物的外在美的称赞而进入了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展示中了吗?此时男孩的那种憨厚可掬、一腔痴情甚至愿为爱付出一切的形象不也真实存留于读者心中?恋人间的深情、幸福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不也一幕幕展演于读者面前了吗?

一幅轰轰烈烈的热恋场面真是爱煞人。

2.朦胧之情迷煞人

除了展现富有生活真实感的内容外,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求可又无法弄清那美好的真实的朦胧羞涩心理的展示,也是作家们极富人情味的描述,而其中沈从文对《边城》(节选)中女主人公的真实心理的展示便是最好的体现。正如作者在阐述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时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当然文中的祖孙爱,兄弟手足爱,男女主人公纯真、真挚的爱都是读者大力称赞的内容,但我觉得文中女主人公那一份朦胧羞涩的爱也正是此文打动人心的因素之一。

风光秀丽、民情淳朴的湘西,造就了一批真诚待人、相互友爱的湘西人,而身处其中的翠翠、天保兄弟自然也不例外。情窦初开的十五岁的翠翠两年前在端午节的赛龙舟盛会上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儿子傩送,从此于心中种下了情苗,可此时的翠翠只是在心中对傩送有个难忘的印象,她并不明白事情的就里,翠翠更多的还只处于梦里,毕竟爱情是有个成长过程的。翠翠的爱情就在这一串串梦的牵连中成长。

翠翠初遇二老,二老邀她到他家去等爷爷,翠翠以为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以为欺侮她,就轻轻地骂:“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后来知道那是二老,想起先前骂人的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到家见着祖父,“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两年后端午节,在和爷爷到城里看龙舟返回的路上,听明白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的端午,翠翠忽然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说明翠翠的心此时正在飞向滩边。

而《边城》(节选)更是将翠翠朦胧羞涩的心理真实再现:

当翠翠满腔的心事和骚动不安的感情无法向人诉说时,她不由得“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坐在悬崖边,很觉得悲伤”,用手蒙着眼睛,“就忽然哭起来了”,“已哭了许久”,甚至产生“下桃源县”来惩罚爷爷的“胡思乱想”,而这一切都真实地将一个少女内心单纯而隐秘的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生出的哀怨心理。

而傩送二老夜里“走马路”为翠翠唱歌,而翠翠不能忘记祖父对她所说的自己父母的事情,于是“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可醒了之后却对爷爷说“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浪漫的爱情故事,情窦初开的少女,渴望幸福爱情的心理,在歌声的催动下越唱越浓,越唱越激,也越唱越悲。

直到文末祖父的朋友杨马兵来和翠翠做伴,在一场交谈中,“……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都明白了。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哭了一夜之后的翠翠也意味着长成了大人。那接下来迎接她的又将是什么呢?

这样的爱情是纯净的,是超越一切世俗利益关系的,是非物质的,而其中人物的朦胧、羞涩而又甜蜜的爱情又如何不迷人呢?

3.平等之谛羡煞人

女性追求平等独立是女性人格魅力的真切体现。虽然社会的发展促使很多女性勇于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可现实社会中“夫贵妻荣”“一味痴恋”“单方奉献”等观念和现状不也在真实地影响着一代代女性吗?而舒婷的《致橡树》不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为女性的平等独立发出了那一声独立的呼喊了吗?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可以说,它是中国女性关于爱情理想和人格理想的宣言。

诗中作者首先摒弃了千百年来男欢女爱式的内容,彻底否定了女性对男性温顺依附的关系,明确表示不像“攀援的凌霄花”,依附于橡树的高枝“炫耀自己”;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点缀他的生活而吟唱“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似“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味地只是单纯奉献,为对方送去“清泉的慰藉”,她赞美的是作为“木棉”以树的形象和阳刚的橡树站在一起,双方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这也就意味着:相爱的双方要有独立完整的个性:“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颜的花朵”;要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要灵魂上相互依存:“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由相知、相恋到相依,一个全新的过程,一个崭新的观念,也唱出了一曲现代女性追求平等独立的心声。这样的爱情虽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但作为女性的作者却用自己温柔委婉的笔触直指陈腐落后的爱情观念,又如何不能称之为美好爱情的一声呐喊呢?

二、面对揭露丑恶灵魂的文字,我们能说“不”吗?

世态万象并不完全充满美好,同样两性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完全以真情的面目笑脸迎人,或充斥阴险,或隐藏欺诈,或包藏毒辣……在邪恶与正义的较量中,并不完全是正义获得胜利。当学生面对这样的景象和情感时,又怎么不会情动于衷?或为之痛惜,或为之痛恨,或为之扼腕。

1.弃妇之恨恨煞人

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道德准则、文化传统、婚姻观念和时代差异性。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由于每个时代的局限,人们的婚姻观念、追求爱情的方式等都和现代社会有巨大的差别,更不用说那个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环境中,妇女总处于受迫害、受玩弄的地位,在这种状况下的妇女又何谈能得到真正的爱情,只能带给妇女更多的悲伤、怨恨。《诗经》中的《卫风·氓》和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便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卫风·氓》借用女主人公的口吻将男女主人公婚前婚后恋爱、生活的情形各自作了鲜明的对比:婚前,女主人公“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纯真、热情和缠绵,而男主人公“氓之蚩蚩”的憨厚、老实;婚后,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艰辛、苦难和耻辱,而男主人公“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凶狠、毒辣和残暴一一得以体现,于此中也让女主人公悟得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并坚定了决绝的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学生于反复诵读中,仿佛能听到女主人公那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喊声,也能看到她那虽有悔恨却又承受着痛苦、虽有哀伤却又决不留恋、虽有悲痛却又清醒刚烈的形象。

杜十娘是个为追求真爱而用尽心机,却又备尝痛苦,最终走向死亡的个性鲜明的悲剧形象。为获得自由之身,为得到李甲的真爱,出身烟花之巷的她始终用纯真的爱情鼓舞李甲。正如得知杜十娘拿出自己私蓄的百余银两交给李甲为她自己赎身这一真相的柳遇春对李甲语重心长的嘱咐“此乃真情,不可相负”一样,我们看到的是杜十娘的一片真心和真情,可李甲的自私庸懦、背信弃义使得杜十娘的真心真意如同水中浮萍毫无根植之地,只能任由风吹雨打。当得知李甲也将自己千金卖出后,这根浮萍最终只能深深葬身海底,留下众多怨恨于人间。

一个个古老的、千百年至今仍被文人们用作创作题材的故事并不会因时代的变更而让人们厌倦,反而,一个个遭到遗弃的妇女形象可能会让更多人去思考、定位新时代的两性关系,而不至于让一个个“痴心女子负心郎”的怨恨故事仍在上演。

2.虚伪之痛痛煞人

充满真心真意的情感固然是人们的渴求,可充斥着虚假、谎言、欺骗的感情又怎能不让人痛心呢?曹禺的《雷雨》就是这样一篇揭露伪善人物虚假之情的文章。

30年前那个温柔、贤惠的,甚至已经融为周朴园生活一部分的鲁侍萍于30年后活生生地站在周朴园面前时,除了吃惊,更多的是30年来在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积累的怀疑和惊悸。因此,他脱口而出的话语就是“你来干什么?”和“谁指使你来的?”。侍萍苍老的形象也改变了周朴园内心那个典雅完美、聪慧温顺的完美情人形象,而之前的怀念、眷恋、柔情蜜意全都无影无踪了。此时的周朴园除了恼怒、厌恨、仇视进而变得恶毒、凶残之外,“爱情”在他的眼中顿时化为乌有,“真情”在他的呵斥声中灰飞烟灭,人物性格中的虚伪面孔顿时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眼前。面对着周朴园这样一张伪善面容,读者又如何不为之痛心不已?

其实,中学语文教材中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爱情方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现“爱情”内容的文章,如表现亡妻之痛的苏轼的《江城子》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表现为爱人心甘情愿奉献的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表现夫妇爱人间真挚爱情的孙犁的《荷花淀》、莫泊桑的《项链》、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正是文人作家们对这一永恒主题无尽的追求和表现,也才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至真至纯的画面,读到了一篇篇感人肝肠的作品,听到了一曲曲痛彻心扉的颂歌,从中感受了爱情的美好、领悟了爱情的本质,对学生树立正确、健康、平等的爱情观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猜你喜欢

翠翠真情爱情
我用真情守护你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以心换心见真情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真情扶贫见实效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