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政课的创新实践路径

2022-02-27云大附中呈贡校区张继文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树人思政课立德

云大附中呈贡校区 张继文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普通高中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高中生正好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普通高中开好思政课教育,对促进高中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各地高中学校积极开设开好思政课程,在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开好思政课的有效做法和经验。

一、新高考对思政课提出新要求

1.结合立德树人要求确立教学内容

高中思政课从党和国家层面来说,关乎“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关乎是否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新时代思政课要把培养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作为自己的使命。从学生成长层面来说,思政课是育人“三观”、育人理想信念、育人思想观念、育人灵魂品格的课程,是掌舵人生航向的关键课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思政课程、课堂内容的确定,应在“六个方面下功夫”的指引下,不断拓展、规范、创新内容,让课程内容更加贴近、适合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

比如,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可以把《共产党宣言》、党的新理论新思想与百年党史互相结合、印证起来讲,把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情、历史与现实讲清讲透,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认同党和国家的领导,自愿树立为党和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在厚植爱国主义方面,可把历朝历代、近现代史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在各个领域所涌现出来的爱国人士的故事贯穿起来讲,让学生明白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是人类普遍的道德品格和法律义务,并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祖国。在增长见识方面,可以发挥思政课涉及时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国情民情、国内国外、古往今来等宽领域、广视野的内容,讲好“大思政课”,对学生增长见识肯定大有裨益。通过举例不难看出,高中思政课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课程和课堂内容,只要符合“六个方面下功夫”的要求,就可以大胆地用于思政课教学,用于立德树人的课程和课堂。

2.主动对接新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新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作业设计、培养目标达成等方面积极回应新高考评价体系的新要求,使“新高考评价体系—思政课程—育人方式—教育教学—育人目标达成”形成闭环,确保高中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全面体现和落实。

3.主动适应育人方式转变提出的新要求

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一个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改什么、如何改提出了清晰的目标、原则、任务,并指明了发展路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求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在构建培养体系方面,要求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其中,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高中思政课有其课程的定位和独特优势,是一门“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在多维度、多层面相融会、相统一的综合育人课程,是一门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综合素养培育、“三观”塑造、辩证思维养成等领域有着突出优势的育人课程。高中思政课以身俱来的这些优秀品质和特质,与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大趋势、新要求高度契合。在高中思政课的创新发展过程中,要主动把《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改革精神和要求,积极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育人体系中,让高中思政课真正成为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领军课程。

4.以更高要求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放眼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就是党的最新教育方针。

高中思政课程天然的特性和品质,决定了就是一门比较适合于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就是一门与党的教育方针规定高度契合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就是一门关乎思想价值观的“总开关”课程,只有培育出思想正、品德好、理想信念坚定、爱国爱党的中国公民,才有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人才,也才有一代接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所以立足于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这一重要性,立足于教育对象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高中思政课程必须要有高度的自觉和更高的理想要求,主动担负好课程使命,以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力培育党和国家需要的新时代栋梁之才。

5.主动响应时代和国家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一个人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怎么做事业,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条件,就是我们一定先要认识我们的时代。高中思政课是育人的关键课程,所以在课程内容、育人方式与育人目标等方面都要与时俱进,及时跟进时代、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们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全球治理加快变革、大国战略博弈加剧的挑战。任正非说:“中国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诚然,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核心关键在于人才和人才的培养。

教育要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密联系。高中思政课程必须培养学生树立与国家民族同命运、共呼吸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的时代内涵,立足于家国、时代的大背景,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成才和奋斗的目标,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努力成长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是新时代思政课的时代使命和任务。

二、高中思政课的创新实践路径

在以往的高中思政课实践研究中,更多的是侧重于技法层面和教学组织层面的研究,缺乏在工具层面、方法论层面的实践指导,本文在更宏观、更高瞻远瞩的层面,提炼具有引领指导、借鉴启发意义的高中思政课创新实践路径。

1.推进全员思政化

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专业思政课教师,同时也在于全校教师的全员思政化,具体表现为全校教师要自觉肩负好立德树人的使命,自觉在学科教学中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时时刻刻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个方面的素养。如果把这些要求推而广之,也就是要让全校教师具备这些相应的气质和素养,并把立德树人的使命落实到各科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这就要求在学校层面要有一个整体的统筹,同时发挥好学校党组织教育引导好广大教师的作用,加强每一位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坚定全员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和信心,引导每位教师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担好立德树人的使命,真正实现“政治上的明白人”与“业务上的能人”有机融合,把争做“四有”好老师当作人生的自觉追求。在具体实践层面,学校可采取书记、校长、名师带头讲思政课,按照思路创优、师资创优、课程创优、教法创优的总体要求,着力打造一批优质思政课、培养一批优秀思政教师、建立健全一套思政课保障体系,示范带领全校教师主动思政化、全员思政化,切实把“三全育人”理念落到实处。

2.实施全课程思政化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突出的育人价值和使命。俗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若聚集全课程的力量,由全员思政推进到全课程思政,发挥好各个课程的思政教育特点和特色,必将能汇聚力量共同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更好、更有效的落实。比如,可以发挥好语文、历史等课程本身蕴含的育人特色,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上积极与思政课对接和迁移,在实现这些课程思政化育人的同时,有全力保障这些课程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这样既能实现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也能充分激发这些课程的育人价值。再如,在理科性质科目中,可以通过情境设置、科学精神、科学伦理、伟大科学家故事等内容的注入,实现科学课程的思政化,促进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和技能习得的深度融合,激励高中生主动肩负起“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时代使命。全课程思政化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相信在未来的实践中会引起更多的重视。

3.推动思政课程专业化

思政课程有其独特的立德树人品质和气质,是国家推动思政教育和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重要途径,其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部分、关键课程,承担着更重要的育人使命和任务。为此,与其他课程的思政化相比较,思政课程在育人任务、育人使命、育人目标等方面有着比其他科目更高的要求,所以思政课的专业化发展就成其为内在的必然要求。高中思政课程的专业化路径,一方面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个坚持和统一”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实现进步;另一方面,要从高中学生的教育实际、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强化思政课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展现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

4.育人环境、育人文化思政化

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把学校党建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党组织领导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内容和路径、措施和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聚焦传播党的新思想新理论,依托校园文化墙、校园官网官微、文化展板、视频媒介、校会班会等渠道,主动引领宣传方向和舆论导向,进一步凸显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及意识形态属性,建设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实现校园育人环境、育人文化的思政化,并将思政化后的学校育人文化物质化、制度化、行为化和心理认同化,实现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互融互促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学校要始终坚持“五育并举”,以德育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通过“学科渗透、活动生成、情境创设、管理深化”等实践活动,将学校文化具体化、实践化、活动化,推动育人活动思政化,于活动中实现育人。学校通过推进育人环境思政化、育人文化思政化、育人活动思政化的路径,积极构建育人、熏陶人、滋养人的立德树人文化环境,对全体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

高中学校推进思政课教育,一定要注重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注重新高考对思政课提出的系列新要求,方能在思政课创新实践路径层面,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重要指示落到实处、见出实效,担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猜你喜欢

树人思政课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