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2022-02-17苏智凯余梦君侯彦恒

传媒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纪实性数字影像活态

苏智凯 余梦君 侯彦恒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岁月洗礼和人文考验,早已成为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数字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特别指出,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作,广泛发动社会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同时要促进广泛传播,鼓励多渠道传播。

非遗这种以草根性为基础的活态存在促使“活态化”保护与传承的理念应运而生。[1]数字影像具有纪实性,对于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规律、对于保存文化记忆,由“无形”至“有形”的转变有天生优势。本文基于数字影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策略。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化发展现状

自2015年4月,文化部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显著,一批传承人所承载的非遗技艺得到记录和保存。

我国现今注重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开拓现代化非遗传播格局。比如2020年6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首次尝试开展“云游非遗”全线上推广活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爱奇艺、哔哩哔哩、微博等网络平台,全网联动,线上承办,在线展播1000余部非遗传承数字影像。2021年6月12日,抖音发布非遗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10日,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过1.4亿;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抖音涵盖率达97.94%;濒危非遗项目在抖音获赞超过1亿次。2021年9月26日,“荣耀手机”微博发布了“用科技传承非遗文脉”的话题,内容是重走《黄河十四年》之路微纪录片,不到16个小时,该话题的阅读次数超过8000万,讨论次数3.6万。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化的特点和类型

(一)数字影像的特点

数字影像,即操作数字摄像机等现代化工具,通过后期处理,将拍摄的视频图像等资源整合处理形成的作品。随着数字影像技术高速发展,传统媒体与网络相结合,数字影像技术被运用于非遗纪录片的拍摄中,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影像化的趋势近年来愈演愈烈,主要是因为数字影像有以下特点:

数字影像具有纪实性,纪实性是影像的重要特性。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的主要形式是纪录片,纪录片讲究真实、完整的记录,使非遗完整再现,符合非遗的本真性要求。拍摄者还可以通过剪辑动态化、故事化非遗,使其既真实又艺术地展现给观众。

数字影像具有跨时空性。随着城镇化的扩张,传统村落消逝,导致大量非遗失去载体。数字影像完整而真实地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成为了非遗的数字化载体,为保护非遗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数字影像也为田野调查提供艺术性的语言表达,赋予田野调查更多意义。

数字影像具有直观性。历史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传承,更多的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书写呈现。这种以文字形式进行的信息传播更多的是唤起受众的语义记忆。自媒体时代,随着传播形式、传播技术和传播理念的不断发展,数字影像已为观众构建了一个直观形象的世界,数字影像作为非遗的载体以持续性、无差别化的记录方式利用视觉、听觉给予观众设身处地的感觉,不仅能在认知上拉近观众与非遗技艺和非遗传承人的距离,还能通过信息传播塑造的情境记忆,把发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经验性、故事化的情节传递给普罗大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化类型

近些年来,非遗纪录片如春笋般涌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创作的各类型纪录片日益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产品之一。最初,拍摄非遗纪录片的主要目的是记录与抢救非遗文化。但在非遗数字影像化的过程中,纪录片也成为了非遗的一部分。新媒体环境下,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促使媒介也在不断变革。大众接受新技术的成本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个人或组织参与到非遗纪录片的创作中。亨利·詹姆斯认为,在融合文化时代草根媒体和公式化大媒体相互交织、媒体制作人和媒体消费者的权力相互作用。[2]

草根纪实性记录非遗。《寻找手艺》是一部颇有“公路片”味道的纪录片,内容平铺直述、展现真诚。三个自称是纪录片门外汉的人历时三年、辗转全国23个省份、寻访199位手艺人完成了这个涵盖了144种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作品。《寻找手艺》以其坦诚的镜头语言、平民化的叙述方式获得了千万级的播放量,引起了巨大关注。其呈现的不仅仅是非遗技艺本身,还将镜头聚焦手工艺生长传承的土壤上,展现世间百态,人们观影过程中容易产生共情。

专业艺术化非遗。《传承》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展现海峡两岸50位文化传承人精彩技艺和人生故事。不同于《寻找手艺》的草根班子,其完全是由专业团队制作,在拍摄手法和配乐上都显得成熟专业,通过精致的画面,用视觉的审美化呈现让人们感受非遗魅力。《传承》是非遗的艺术化,向观众展现东方美学的意境,其创作手段与内涵表达都呈现了极高的水准。

三、数字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一)数字影像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律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享性。非遗的共享性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非遗文化可以同时被不同的人或族群共同欣赏、享用与传承。相比“非遗进课堂”“非遗博物馆”等保护形式,基于数字影像对非遗文化进行记录和保护具有跨时空优势,让不同的人在不同时空感受非遗的魅力,符合非遗特性。

(二)数字影像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生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已经消亡的非遗“再生”。随着社会变迁、工业发展,大量的非遗文化遭到冲击甚至消亡,数字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详实的记录为其“再生”提供重要重要资料与依据。第二层,是数字影像赋能非遗文化,让非遗重新焕发生机。例如近日微博发布的重走《黄河十四年》之路微纪录片,通过数字影像展现黄河流域的非遗文化魅力,让非遗不再束之高阁,让非遗重焕“新生”。

(三)数字影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助力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绝大部分在乡村,它们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生动力。[3]非遗影像作品掀起关注非遗的热潮,通过数字影像构建乡村非遗文化体系,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展现乡村之美,打破乡村非遗“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景象,助力乡村振兴。

(四)数字影像遵循“原生态”与”非遗化”的有机统一

“原生态”和”非遗化”是两个相对的概念。非遗化是指人们在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的同时,不免会强加主观色彩,如民俗文化体验馆的建设,完全干预了非遗的原始形态,是“他者”的行为。“原生态”要求人们以一种完全客观的态度对待非遗文化,不改变非遗的原始形态。数字影像能很好地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数字影像对于非遗的保护不同于建立“非遗博物馆”或“非遗展示村”,它是一种客观的记录,是一种情景再现,避免了“他者”的行为。数字影像的纪实性确保了非遗“原生态”保护,通过后期制作使数字影像充满故事性又是“非遗化”保护。可以说,一部好的非遗纪录片就是“原生态”与“非遗化”有机统一的典范。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的应对策略

(一)创作纪实性微纪录片

制作独具匠心、有情感、有温度的微纪录片符合新时代受众要求。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延伸,视频形态也在不断创新。短视频时代,微纪录片以其碎片化、移动化的特质受到人们青睐。例如2019年,由王圣志执导,每集不超过6分钟的微纪录片《早餐中国》在线上播出,至今其在腾讯视频获得了4.5亿次专辑播放量。时间的式微并不意味着内容的简单拼接,如果仅为了碎片化而将叙事简单组合,势必会导致纪录片浮光掠影,不够深入。所以这也要求纪录片创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足够了解,以小切口挖掘其故事,聚焦特别主题,将信息故事化传播。

(二)讲好中国故事,延伸非遗“所指”

“能指”与“所指”是非遗文化“是什么”与“蕴含什么”的两个维度。“能指是符号的形式,为符号的可见部分;所指是符号的意义,为符号的不可见部分。”[4]相比于文字、馆藏等保护方式,数字影像对展示非遗技艺本身有天生优势,在“是什么”的维度,数字影像只需要做好纪实性工作。但仅仅描述非遗本身并不符合现代社会传播的需求。不论视频形态如何发展都需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准则,这就需要重点关注非遗“蕴含什么”的维度。新时代,人民更加渴望美好的生活,我们通过挖掘非遗故事,将非遗影像立意深度化。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感受非遗之美,切合时代需要。

(三)善用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

自2011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就明确指出,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时空局限被打破,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接受获得空前便利。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护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自我完善。数字影像与新媒体结合的一大优势是有利于非遗文化多元化展示。例如自媒体属于新媒体的一种形式,而短视频是其重要的传播方式。抖音于2019年4月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两年半时间该话题播放量超30亿次,沉淀了大量非遗短视频。非遗影像的短视频形态促使非遗文化的传播趋势向平民化、生活化发展,有利于其扩大受众人群,进而拓展市场,达到非遗传播效果最大化。

(四)通过影视宣传促进文旅结合

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6月4日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指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特色村镇、街区,加大传播普及力度。通过影像宣传非遗文化,能够促进民俗传承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每一部非遗的数字影像,都是非遗所在地的宣传片,通过非遗影像,激起人们对特定文化、特定地域的体验需要,以“文旅结合”的方式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数字影像就是宣传非遗文化的切入口,通过数字影像将非遗内涵有效传播,提升品牌形象与品牌价值,进而提升非遗旅游价值。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化应该成为非遗活态传承发展的一个方向,但仅仅依靠数字影像对非遗进行保护、宣传远远不够,只有让非遗融入生活,于生活中产生的非遗文化,才不会被新时代遗忘。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找到和人们生活方式和信息接受方式的契合点,实现非遗传播和推广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纪实性数字影像活态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作品赏析(4)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艺术特色
公益广告的纪实性研究
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叙事策略分析
活态文化
浅谈数字影像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