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美育支持服务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京沪两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的调研
2022-05-12田静
田 静
高等工程教育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支撑和引领国家发展未来的重要使命[1]。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全球工程教育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变革时期[2]。在我国,随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的发布,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创新创造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新工科教育正得到全国高校的积极响应[3]。
美育作为一个独立于美学的全新学科,不仅是情操教育、人格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4]。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美育目标就是“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5]可见,美育教育理念不仅契合新工科所要求的新技术人才的素质培养,而且至少会在三个维度对新工科建设形成支撑:在人才培养维度,可助力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在“技术美”维度,可为新工科建设注入思想;在走向生活维度,可确保新工科建设是“为人”的教育[6]。可见,为培养能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及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工科人才,工科教育与美育的交汇是高校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图书馆拥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且作为学校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的支持服务机构,也有责任和义务支持学校的各项教育改革工作。因此,高校馆应积极探索从美育角度支持学校工科教育改革的策略。这种探索将对新时期高校馆的服务创新、教育职能的拓展具有崭新的意义。本文拟结合对京沪两地1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美育服务活动的调研,揭示当前新工科建设中我国高校图书馆美育支持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围绕高校馆美育支持服务的提升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一、文献研究
针对工程教育与美育的跨学科交汇,教育界从课程内容的结合以及授课师资的结合等角度开展了许多研究,不仅肯定了工程教育与美育的跨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工科学生的多学科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7-8],也肯定了美育对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发展、价值观形成等具有的积极作用[9-10]。认为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11-12]。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揭示了当前新工科与人文艺术类学科的跨学科教育所遇到的障碍:①缺乏相关知识。工科教师掌握的知识多具有“专、精、尖”的特点,难以应对新工科教育涉及领域广、学科组成复杂的需求[13]。②缺乏跨越学科的协调沟通渠道和教师间的非正式互动机会[2]。并因此认为需要建立一些课程协调人员用于协调这种跨学科的教学需求,以利于相互知识的交流[14]。
美育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15]。上述研究中所发现的存在于新工科与人文艺术类学科的跨学科教育中的障碍和需求,恰为美育桥梁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契机,也为高校图书馆以美育为突破口进行服务创新带来了机遇。
二、新工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美育支持服务的现状调研
(一)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选取京沪两地的1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图书馆(见表1)为研究对象,以其2018年—2020年间各图书馆的主页和微信公众号为调研数据来源。
表1 调研对象:京沪两地1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
(二)调研内容
针对上述12所高校馆的美育活动中与学校新工科建设相关的服务内容、服务资源、服务形式和服务模式进行重点调研。
其中,“服务内容” 依美育活动与工科专业的紧密程度分为专业相关美育类和通识基础美育类。前者是指可以直接对接工科学科课程内容的美育内容,如土建专业的建筑美学、产品设计类专业的设计美学等。后者主要是指可进益于工科学生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思想境界和人格的提升等方面的广泛美育内容;“服务资源”依美育服务的供给类型分为“文献”“空间”“技术设备”和“平台”;“服务形式”则指美育活动的开展方式,如“讲座”“展览”“实践/体验”等;“服务模式”是指图书馆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如“独办”“联合主办”“协办”“承办”。
(三)调研结果
依以上调研方法与内容对12个调研对象在调研时段开展的支持学校新工科建设的美育相关服务进行详细调查。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12所样本高校图书馆的美育服务调查情况一览
1.服务内容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美育活动在内容上主要以通识基础美育类为主(在全部259场美育类服务活动中约占到82%),涵盖了非遗之美、传统文化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与思想之美等多种内容;也有图书馆开展了贴合工科专业本身的美育活动(约占比18%),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IEEE学生分会、物理学院研究生会共同举办的“发现科学之美”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的“科学的精神”主题书展和“畅谈‘人工智能与文学’”主题沙龙活动等。但总体来看,专业相关类美育服务活动相较通识基础类美育活动在数量上明显偏少。
2.服务资源
调研结果显示,图书馆提供的美育服务资源以“空间”资源为主(约占69%),其主要用途是举办美育相关类讲座、展览和体验活动等;其次是“文献” 资源(约占18%),常见于美育类主题书展、艺术类数据库的推介等;“技术设备”类服务涵盖了图书馆为美育活动提供的技术保证服务和相关设备服务(约占10%),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学生提供的“库克音乐阅读终端”以及配套的运动型舒适座椅。“平台” 是近年来图书馆在空间和文献服务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综合性服务。如同济大学图书馆的“优秀学科文化传播与展示平台”“新工科课程展示平台”等。这些平台通过对学科文化、新工科课程教学成果以及科学家精神的展示,成为师生提升美学素养,了解学科文化,展示、交流学科育人成果的新路径。但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资源,当前基于平台的服务在图书馆美育活动中数量占比很少——在全部服务活动中仅占约3%。
3.服务形式
本次调查显示,当前高校馆的美育服务形式以“讲座”和“展览”为主(合计占比约73%)。其中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复合形式,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的“‘笔墨江南---中国画邀请展’暨‘国画的人文阐释与推广研讨会’”等;其次,约占全部活动16%的“体验/实践”类美育活动,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也吸引了众多理工科学生的参与;另有少数美育服务活动是以影音欣赏、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的,如同济大学图书馆开展的“桥梁知识竞赛”。
4.活动开展模式
调研显示,在“联办”“承办”“协办”“独办”四种活动模式中,高校馆通过前三种模式开展的美育活动占比达到76%。这一结果表明图书馆正变得更加开放,合作意识正在提高——具体呈现为当前图书馆联办活动的四种类型:①校际合作,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共同组织开展了“科学艺术——书法·古籍·创新”主题研讨会;②与校外机构合作,常见的合作机构有科技馆、博物馆、文化旅游和艺术机构,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联合上海科技馆、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科学与艺术委员会”等举办了“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暨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作品展”;③与校内单位合作,包括学校党委宣传部、非遗传承与体验中心、档案馆、博物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院系社团等;④参与协会/学会活动,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举办的“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大赛”就是由北京高教学会图书馆工作研究会、全国艺术院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主办的。这种广泛的校内外合作打破了资源壁垒,有效实现了美育资源的互通共享。
三、新工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美育支持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视不够
受长期本位意识的影响,一些图书馆还未充分认识到美育之于当前新工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以美育支持学校新工科建设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调研时段12所样本馆开展的259场相关活动中,有馆领导参加的活动仅有27场。图书馆以美育工作服务学校工科教学改革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地引导发挥。
(二)内容建设的欠缺
图书馆美育内容建设的欠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相关类美育的内容不足、多样性挖掘不够,未能对学科美育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展示;二是数字化美育资源的不足。高校馆当前的美育数字资源主要以数据商提供的艺术类数据库为主,如“世界艺术鉴赏库”“橙艺艺术在线”“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等,其他美育数字资源,如展现传统文化之美、非遗文化之美和科学家精神之美等专题类美育资源则相对较少。
(三)新兴技术与设备的运用不够
近年来,从“211工程”到“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在新馆建设、技术与设备更新等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16]。但一些新的教育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与其内容开发相结合的VR教育,在图书馆美育活动中仍未得到充分应用。图书馆大量的美育类纸本文献仍“待字闺中”,缺乏对其进行基于新技术的文本再开发和虚拟展示。总体来看,图书馆当前的技术与设备仍主要倾向于图书馆自身管理支持方面,未能在美育资源构建、读者的审美体验活动和工科教师的美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不够
调研显示,当前一些高校馆正在进行的新工科平台服务主要用于实现对工科与艺术人文类学科跨学科教学成果的展示与传播。且大多仍处于探索时期,存在平台数量偏少、综合功能不足的问题,还不能为工科美育跨学科教学中师生的知识需求与信息交流需求给予足够的满足,未能为跨学科的学术需求提供更全面的综合性服务。
四、新工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美育支持服务的提升策略
(一)强化战略重视与制度性安排
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在2006年召开的学术图书馆技术与变革会议上指出,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应主动适应甚至推动高等教育的转型[17]。据此,鉴于新工科教育和美育工作是我国实现科技强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部署,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的这两项工作,将美育服务纳入图书馆整体工作之中,并就其资源保证、工作机制等方面做出统筹规划和制度性安排,以使图书馆美育服务工作能够科学、高效进行。
(二)加强美育服务内容建设
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围绕“通识美育类”和“学科美育类” 两个角度对图书馆现有的美育文献和服务活动进行重构。一是进一步提升当前通识类美育内容的辨识度,突出系列化、主题性,以此形成“通识类美育资源包”;二是重点挖掘、开发能够对接新工科的学科相关类美育内容。每个工程学科都蕴含着自身的审美元素。图书馆应深入院系,通过对其学科文化、学科历史、著名人物等的深入了解,从学科人文之美、学科艺术之美、学科精神之美方面,为各门新工科学科量身定制出专有的学科美育服务内容,形成“学科类美育资源包”。图书馆还应着力解决当前数字化美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除了采买和联盟共享渠道之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数字人文工作,对大量存在于图书、期刊、报纸、手稿中的美育文本进行挖掘和数字化抽取;对开放式教育资源,如开放版权的美育课程(讲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开的线上展示等进行整理收集。另外,还可以与公共图书馆、校内外传统文化教育机构、非遗传承机构、新工科院系共同开发制作能展现我国传统文化之美、非遗之美、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之美的数字音视频资源、融媒体资源。依此形成印本资源、电子资源、全媒体资源相结合的图书馆美育知识供给。
(三)注重美育工作中新技术的应用与支持
图书馆应积极探索科技界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在图书馆美育服务工作中的运用,借助新兴媒体传播技术构建图书馆美育的全媒体服务路径,积极尝试通过B站、Vlog、微信、微博等渠道构建美育知识的全媒体传播与教育模式,应着力探索VR/AR技术在图书馆美育中的应用,如开发基于VR/AR的美育内容创作和虚拟展示,为师生提供新鲜的数字学习体验;或在创客空间中建立虚拟现实工作室,使读者可以利用VR设备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在更高技术层次上支持新工科美育的虚拟教学和沉浸式实践活动。
(四)重视美育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
近些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服务“平台化”转型已成趋势[18]。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在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中,可针对新工科美育中师生对美育资源的需求和跨学科沟通、交流的需求,在图书馆大平台建设中搭建一个美育综合性服务(子)平台。该(子)平台在功能上通过链接“通识类美育资源包”“学科类美育资源包”,为新工科美育教学提供美育知识的组织与保障服务;通过搭建线下与线上的美育实践与体验空间、知识交流空间,为新工科美育活动的体验、课程成果的展示以及团队的知识交流提供“OTO”空间服务;还可以通过链接校内外美育相关资源(机构、专家)与活动,为新工科美育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与信息来源,促进更大范围内美育活动的合作。总的来看,该美育服务(子)平台的建设将有助于图书馆以新工科建设中美育资源的保障者、信息的链接者、合作的促进者等角色成为学校中活跃的美育服务中心及校园内新型的跨学科学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