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自我管理中的“要事第一”原则

2022-05-12谭桂丽叶海敏

传媒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事务执行力科技期刊

谭桂丽 叶海敏

科技期刊编辑日常工作相对繁杂,每天除了选题策划、组约稿件、审理稿件、编辑加工稿件等不同阶段的工作流程外,还要与作者、审稿专家、领导同事、排版印刷单位等多方协调、合作。尤其是青年编辑,除了完成日常基本的编辑工作外,还要兼顾个人职业规划,不断学习编辑学知识,广泛阅读专业文献,利用有限的时间参加编辑出版专业课题研究并撰写相关学术论文,为职称晋升及个人综合能力提升做好储备。然而,一个人的时间有限,要想平衡个人发展、日常工作及家庭生活等多个角色任务,事项众多,根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好各种角色或任务的转变,就需要青年编辑有效实施自我管理,根据个人职业规划及编辑工作的实际情况,以“要事第一”为原则,把时间优先用在有助于提升个人职业发展或期刊良性发展的重要事情上,提高办事效率和能力。

对于如何运用时间管理提高科技期刊编辑效率讨论[1-4]有很多,而关于“要事第一”原则很多书籍都提及过,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5]《别输在时间管理上》[6]等,但是讲得最透彻的是史蒂芬·柯维的《要事第一》[7]这本书,笔者也是践行这本书所述“要事第一”原则的受益者。现结合自己的一些肤浅经验,谈一谈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自我管理中的“要事第一”原则,以期助力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自我管理和个人职业发展。

一、什么是“要事第一”原则

《要事第一》[7]这本书将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既急迫又重要;第二类重要但不急迫;第三类急迫但不重要;第四类既不急迫又不重要。要事第一,就是要优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并确保在特定情况下始终坚持,不屈服于一时的冲动和欲望,先主后次,把事情的目标意义分清楚,重要的先做,不重要的后做甚至不做。而在实际编辑工作中发现:一些青年编辑经常把第三类急迫但不重要的临时性、常规性的事务当成是每天的工作重点,误认为越急迫的事情就越重要,而对于第二类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往往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导致想做却做不成。

因此,要使用“要事第一”原则,首先要找准什么是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规划中的要事。根据《要事第一》中的时间安排法则[7],将科技期刊编辑日常工作内容划分为四类(表1)。

表1 科技期刊编辑日常工作类型及内容

对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个人发展来说,所谓“要事第一”原则就是紧密围绕第二类“重要不急迫”的事开展,优先发展选题组稿、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参加培训及学术会议等“要事”。这些“要事”是自我管理中的第一要务,决不因临时性工作、常规性工作、急迫性工作而冲淡对“要事”的执行力。

二、为什么要做到“要事第一”

(一)编辑日常工作琐事繁多,临时性事件时有发生

我们经常说,工作要有计划性,这样可以未雨绸缪,更好地分配时间。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每天除了要处理日常编辑事务外,还要承担部分编务工作,琐事繁杂。实际工作中,一些青年编辑常常被一些临时性事务打断,导致自己该做的事情没做,临时性工作做了一大堆。比如,有时正在专注地修改稿件,可能会不时被意外的电话或领导安排的急办事务打扰;有时正在专心地校对稿件,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拜访或各种会议打断;有时正在通过网站搜索课题研究进展,可能会被QQ、微信等弹出的对话框扰乱。此外,青年编辑每天可能还会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诱惑和冲动。

(二)期刊出版任务紧迫,急迫性工作马不停蹄

作为科技期刊编辑,每天的工作目标是加快稿件处理速度,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形成良好的工作循环,提升期刊的影响力[3]。然而,不少科技期刊编辑部的人员编制紧张,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往往身兼多职,面对紧迫的出版任务,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陷入“茫盲忙”的状态[3]。尤其对于出版周期较短的科技期刊编辑,若不合理安排时间,每天将时间和精力全部用于急迫待处理的出版及编辑工作上,则容易长期处于马不停蹄的超负荷工作状态,不仅无法抽出时间做编辑学方面研究,促进个人职业发展,而且可能导致编辑自身亚健康,引发多重职业病[8]。

(三)编辑工作周而复始,常规性工作永不停歇

期刊出版要求有很强的时间连续性,编辑常常感到工作节奏快,时间紧迫,编辑工作处于周而复始、永不停歇的状态。长此以往,如果期刊编辑只注重完成常规性编辑工作,就会冲淡自己对职业生涯规划中“要事”的执行力。此外,人的本能会倾向于做那些自己熟悉的常规性工作,而忽视真正重要的事。

因此,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要避免因临时性工作、急迫性工作、常规性工作而冲淡对“要事”的执行力。青年编辑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时间观念,分清主次,抓住重点,避免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不能左右的临时性事件上,消耗自己的精力和资源;不应每天应付紧迫的编辑任务或满足于完成日常的常规性编辑工作,而是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规划,坚持每天把一定的时间优先用在促进个人或期刊发展的“要事”上,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实施自我管理。

三、怎样做到“要事第一”

(一)改变心态,养成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

编辑工作干久了难免会感觉枯燥乏味。如果每天拖拉、懈怠、不积极主动,那么积累的退修、编辑、校对等工作会变得越来越多;每天忙于眼前拖欠的工作,那么也就无法顾及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要事。如果坚持积极主动的心态,坚定积极的信念,每天抽时间做一些朝着目标迈进的“要事”,就能离目标越来越近。要不断强化编辑工作的动力,关注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多与编辑同行交流,提升责任感与价值感,从现在的工作做起,养成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

(二)心中有数,提升对要事的执行力

知道什么重要而且坚持去做,不只应对紧迫的事务,这是要事第一原则的根基[7]。在与一些青年编辑同行交流职称晋升问题时,很多青年编辑认为平时工作太忙了,抽不出时间撰写论文。在参加期刊编辑培训会议时,也常常看到不少青年编辑利用休息时间校对纸质稿件或在电脑上处理稿件。的确,忙碌让人感到充实,也是不用处理我们职业生涯中“要事”的绝好借口。但做事“多而快”代替不了做该做的要事。因此,要不断明确自己职业规划中的要事,做到心中有数,努力提升对要事的执行力。每年列出两到三项你认为有助于提升个人发展的重要事项,比如编辑学研究积累、撰写学术论文、职称评审准备工作等。可以利用办公电脑的桌面助手,添加要事提醒管理,电脑每天会按时提醒优先做这些重要事项。通过不断强化要事第一,从而坚持对要事的执行力。

(三)善于总结编辑工作,培养研究习惯

对青年编辑来讲,撰写学术论文不论对个人发展还是对期刊编辑工作都是要事。通过撰写学术论文,青年编辑不仅可以实现编辑实践到出版理论的升华,而且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发现一些值得参考或借鉴的办刊举措,从而更新工作理念,实现工作与写作的良好互动。如果将学术论文比喻成一块大骨牌,只能从更小的骨牌入手。在日常编辑工作注意积累编辑经验,查阅编辑学文献,随时收集素材,有了感想后马上记录。当有足够的编辑素材后,再将素材串起来,一篇内容丰富的学术论文就出来了,那么就推倒了这块大骨牌。

四、遵循“要事第一”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警惕编辑工作中“容易做的事”

有句话说:“真正的上坡路,通常都不好走。”青年编辑自我成长中要意识到,一些容易做的事,往往可能都不是要事。一方面,真正的要事,因为投入和收益缺乏即时、明确的反馈,很难长期坚持;另一方面,人的本能会倾向于做更容易的事情,而忽视真正重要的事。如果青年编辑发现最近的期刊工作一直很顺手、很简单,不妨给自己提个醒:是不是陷入了“容易的事”,而忽略了“重要的事”?

(二)抓好关键细节,善用时间四象限

细节决定成败。但是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抓细节,事情也做不完。因此,抓好关键细节才是做好“要事”的根本。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不是每日列好各项待办事项清单,然后逐条做完就算完成任务,而是应该善用时间,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列待办清单,知道哪件事应该先做,哪件事应该集中精力做,哪件事可以在碎片化时间下完成。

(三)要事第一,不能忽略急迫性的临时事务

对于领导或同事安排的临时性工作任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需要首先确认这项任务是否急迫且重要。如果是急迫且重要的任务,则需要立马放下手头正在处理的工作,即刻处理急迫重要的事务;如果是重要但不急迫的任务,则可以按照原定计划处理工作安排;如果是急迫但不重要的事务,则需要及时调整计划,尽快办完急迫性事务后再开始处理计划中的要事;如果是与工作无关的事务,则可以利用空隙时间办理。

五、结束语

要事往往不是容易做的事,不是紧急的事,不是非做不可的事,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因此更容易被忽略。青年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要事第一”原则,让自己学会拒绝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消耗时间。不仅仅是拒绝别人,也要试着拒绝自己被琐碎的、不重要的事情占据着自己的时间。

青年编辑要有效实施自我管理,结合日常编辑实践,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提高工作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确定个人使命和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优先安排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要事”,不断提升对要事的执行力,完善个人职业发展历程。这不仅有助于个人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还能避免终日默默无闻地忙碌却收获甚微。

猜你喜欢

事务执行力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科技期刊的分类
河湖事务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论提高制度执行力
基于优先级的多版本两阶段锁并发控制协议
儿子,未来需要你的执行力
移动实时环境下的数据一致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