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教辅图书编辑工作质量的途径探索

2022-02-17朱兰婷

传媒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编校教辅出版社

朱兰婷

目前,我国学龄人口众多,教辅图书需求量大,市场持续繁荣,使得教辅图书的品种不断增长。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短平快”的、质量低劣的教辅图书悄然流入市场,使市场上的教辅图书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正确思想意识的树立。有效提高教辅图书的质量,是多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依照《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法规,落实出版单位、省级出版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国家新闻出版署三级图书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一直将教辅类图书的内容导向、编校质量作为每年专项检查工作的重点,奖优罚劣,促进全行业始终坚持正确出版导向,进一步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力作,努力为广大学生生产更多内容过硬、文质兼美的“良心书”。但检查结果显示,教辅图书质量并未明显提高,被抽检的教辅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率依然很高(2019年达6.5%)。[1]选题重复、内容陈旧,缺乏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差错较多,编制粗糙等是目前很多教辅图书的显著特征。教辅图书的质量与教辅图书编辑的工作质量息息相关,是什么原因造成教辅图书编辑的工作质量不高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并寻求解决方案。

一、教辅图书编辑工作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编辑质量意识不强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部分出版社出于对利益的过分追求,经营利润指标和质量指标的考核失衡,将经营利润指标层层下放,最后落实在编辑身上,出现了严重的抢进度、轻质量现象。教辅编辑质量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选题策划时不经严密论证就安排组稿、未对稿件进行认真审读就安排排版制作、编辑加工时不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审读稿件时对存疑的问题缺乏研究查证等。总之,编辑在“时间”和“质量”这两个矛盾体之间,为了完成出版社的经济考核,更倾向于“节省时间多出书”,忽略了“提高质量出好书”,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不出严重的政治问题,就可以发稿。

(二)编辑轻策划、轻内容、重编校

部分教辅编辑为了应付各级的质量抽查,只注重图书的编校质量,从而忽视了图书的策划质量和内容质量,让出版的教辅图书缺乏“灵魂”。策划质量欠缺的突出表现,集中体现在市场上的各类教辅图书千篇一律,选题重复、栏目重复、内容重复的现象数不胜数,甚至有些图书存在抄袭的嫌疑,鲜有让人眼前一亮、别出心裁的教辅作品问世。内容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图书内容与教材、课标的结合度不强。作者和编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研究程度不够,让一些超出教材范围、不符合课标的题目编入教辅图书中,影响学生对教辅图书的使用,甚至给学生带来误导。并且教辅图书内容质量不高的隐蔽性较强,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教辅图书时很难发现,等使用后发现这一问题,已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

(三)编辑职能过度扩张

在目前的出版形式下,出版社教辅编辑的工作涵盖了整个出版流程,承担近乎整个图书生产过程的全部责任:既要负责市场调研、选题策划、安排组稿、编辑加工,又要涉及装帧设计、印刷、发行宣传、成本核算、各类费用结算等方面的工作,很多时间都放在协调和处理各种内部关系和流程上,编辑由于过多承担图书生产环节中的职责而往往疏于图书质量问题,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编辑加工工作,造成编辑工作马虎,甚至为了弥补以上工作环节浪费的时间,编辑在审稿、加工时一目十行,这样的工作状态,必然无法提高教辅图书的质量,甚至出现质量问题。

(四)编辑生产安排不合理

目前,广种薄收是出版界极常见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尤其是教辅图书行业,抢进度、拼数量、加品种,更是这种经营管理模式的“重灾区”。为了完成沉重的图书利润指标,很多出版社的教辅编辑每年责编的初版选题可高达近百个,年平均发稿字数可达数千万。有的出版社为抢夺教辅图书市场,盲目扩大出版范围,品种数量猛增,而编辑人才跟不上;有的出版社缺乏严密的出版计划,经常“空降选题”,不仅压缩编辑加工时间,还压缩作者写作时间,成稿仓促,难以保证创作质量;有的出版社为了迎合最佳上市时间,要求编辑短期内必须完成编辑加工,如高考后三天各地高考题汇总作品成书上市,就是教辅编辑高强度工作的一个典型缩影。不合理的编辑生产安排、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使教辅图书编辑用于策划、审稿和加工的时间相应减少,难以保证在书稿审查和加工过程中对文字的细致处理和把关。[2]

(五)编辑业务培训力度不够

近些年,收入和工作强度的不对等,造成各社大量优秀教辅编辑人才流失。而随着业务量的大幅度扩张,各社新增教辅编辑人员很多,有的新增比例超过50%。很多新手教辅编辑还未接受充足的业务培训就直接上岗,参与编辑加工工作。这些新编辑很难从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等方面对出版物内容问题进行准确把握。即使是成熟的教辅编辑,在全力应对各项工作的同时,不仅要学习最新的出版要求、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加工技能,还要及时掌握当前教育改革情况、一线教学情况等。繁重的工作让编辑疲于应付各项流程和案头工作,业余时间也贡献给了各种加班赶稿,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供自己学习提高。出版社每年提供的线下培训,大多只有24个学时,相对于大量需要学习的内容而言,这点课时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更何况有些培训流于形式,不具有针对性。

(六)对外审编辑力量利用欠缺

为了缓解社内编辑加工书稿的压力、提高教辅图书的内容质量,不少出版社都聘请了一些具有一定学科知识的外审编辑对稿件进行审读,如一线教师、师范类专业的在校研究生等。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出版社对外审编辑力量的利用和管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编辑的工作质量。主要问题表现在:外审编辑虽具备学科知识,但缺乏编辑加工经验,加工的书稿难以保证编校质量。如果责任编辑对外审编辑加工的稿件不进行细致的复审,容易出现编校质量问题。出版社对外审编辑缺乏管控,若外审编辑的责任心不强,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增加了责任编辑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二、提高教辅图书编辑工作质量的对策

通过多年的教辅图书编辑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对策对解决以上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编辑质量意识

编辑人员的素质高低是图书编校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加强编辑的编校业务培训,可以有效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从而提高教辅图书的编校质量。出版社要将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的编辑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制定并执行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要着眼长远,制定详细的新编辑岗前培训计划。绝大部分新编辑工作前都没有学过编辑专业,而编辑也是一门科学,需要全面系统的学习。各出版社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对新编辑进行集中培训,也可以将新编辑送到专门的培训班去学习,如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等每年都会举办新编辑培训班。通过对新编辑进行出版法律法规、编辑工作流程、编辑业务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改革理论等方面的培训,让新编辑具备职业道德,树立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提高文字功底、专业知识和基本业务素质。如有必要,可让新编辑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再准予上岗。

其次,对于老编辑,要提供足够的、具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老编辑的继续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出版社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老编辑常规业务培训计划,采取参加培训班、在职培训或请专家到社讲座等多种形式;有条件的出版社,还可以安排编辑出国深造,研究他国优秀作品和先进经验。[3]对于编辑部门而言,组织编辑轮流开展业务心得讲座也是一个不错的继续教育形式。部门内部的业务心得讲座具有极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讲的人而言,是一次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水平的机会;对于听的人而言,是一次吸收他人经验、弥补自身不足的机会。

最后,对于教辅编辑而言,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安排。有了充足的学习时间,编辑才能在不断的学习、培训、锻炼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质量意识。当编辑的质量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后,编辑可通过其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和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奉献出高质量的精神食粮。[4]

(二)更新经营理念,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5]

目前,追求数量型的粗放经营方式是教辅图书出版行业的典型特征。在我国图书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图书品种数量急剧增加的形势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出版社要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每年也严格控制各出版社新出图书的数量。但是,各出版社为了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增长,粗放经营管理的理念依然难以根除,导致数量和质量关系严重失衡。如何把“多出书,快出书,出好书”转型为“出好书,快出书,出精书”,把“做大做强”转型为“做强做大”是教辅出版经营理念转变的方向之一。出版社的管理者应遵循出版规律,严格把控质量,做到“四个服从”,即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成本服从质量、效益服从质量:即使是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也要有计划地进行图书生产,不盲目增加选题,保证产量的增长不给质量带来阻力;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配置对应的岗位和人员,保证编辑工作的各项环节齐全,给编辑留下足够的编辑加工时间,让生产速度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不让速度与质量抢时间;应合理配置各个生产环节的专业人员,做到专人专岗,让编辑回归主业,不要为了节约劳动成本,而让部分岗位长期空缺,让编辑长期担当“包打天下”的全职员工;适当减少编辑职能,让编辑更好地集中精力提高策划能力,花时间学习教材和课标,充分调研学生的学情,在图书的内容质量上下大力气;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当把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把控产品的各项质量,在社内做到奖罚分明,促进编辑质量意识的提高,激发编辑的创造热情,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质量。[6]

(三)因“业”制宜,建立适用于教辅图书的质量管理体系

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要对其生产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就必须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建立和实施健全的图书质量管理体系。在我国,出版行业已有成熟完善的质量标准,很多出版社也有各自的质量控制方式。教辅图书质量的优劣,会给青少年带来深远影响,因“业”制宜,建立适用于教辅图书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是有效促进教辅图书编辑的工作质量提高的途径之一。教辅图书因其特殊性,其质量除了要达到《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的基本要求外,还应特别注重图书的内容质量,可通过建立《教辅图书内容质量审定标准》,促进编辑重点检查教辅图书内容与当前学校教学、教育改革、课程标准、教材版本等的匹配程度;通过建立《教辅图书内容质量管理规定》,促进编辑严把教辅图书内容质量关,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有参考、辅助价值的教辅图书,将教辅图书的社会效益最大化。[7]

(四)完善外审管理,让“外力”不再是鸡肋

为满足市场竞争和内容质量提高的需要,外审是教辅图书出版的一个重要助力。但由于外审编辑加工的稿件质量普遍不高,让这个“外力”沦为鸡肋。完善外审管理,利用好外审力量,让“外力”真正成为助力,是提高教辅图书编辑的工作质量的又一途径。其方法主要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挖掘和发现可靠的外审编辑,并做好外审编辑队伍的构成比例评估、外审编辑工作量评估、外审编辑编校质量评估等工作,让各项外审工作落到实处;对已有的外审编辑要加强磨合,有效管理,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如建立和完善外审编辑工作制度,制定《外审编辑管理规定》《外审编辑加工流程和考核细则》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通过严格的制度化管理,保证外审编辑工作的正常运行;可靠的外审编辑不是随处都有,要对有潜力的外审编辑进行全面培养,如做好外审编辑的培训工作,强调培训实战化,做好“传帮带”等。

三、小结

有效提高教辅图书编辑的工作质量,不仅有利于教辅图书出版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学业水平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是一件管长远、利后代的伟大工作。希望本文浅显的分析与建议,能为广大教辅出版工作者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编校教辅出版社
ABSTRACTS
我等待……
非法劣质教辅须严打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我待教辅如初恋
众里寻他千百度
教辅虐我千百遍
石油工业出版社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