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环境下《新闻学概论》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2-02-17董书华
董书华 钱 婕
一、互联网对新闻教育的重构
随着传统的大众媒介向新兴的互动式媒介的技术转型与随之而来的媒介生态环境变迁,传统媒体逐渐式微。“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新闻活动的深度介入,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新闻,培育了新的新闻实践模式和规范,设定了新闻生产、流通与接受的新规则,改变了新闻与人和社会连接的方式。”[1]数字新闻业不仅改变了传统新闻业的形式和业态,也重新建构了新闻业的逻辑与生态。新闻业态的变化导致了原有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如新闻价值、新闻专业性、新闻客观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用户取代新闻受众崛起,原有的新闻业权力结构也被动摇。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基础必修课,内容有新闻的定义、新闻事业的出现与发展历史、新闻专业理念、新闻与社会、新闻媒体的专业规范、新闻生产流程等。从课程设置看,《新闻学概论》是整个新闻学科体系金字塔的顶层,既能为该学科提供理论视野和唯物史观,又能为新闻业务课程提供理论支撑。目前,已有的新闻学理论教材大多沿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奠定的内容体系框架,部分话语内容陈旧、远离新闻业的创新实践,与当前的新闻传播学术话语、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话语都有很大差距[2],对新闻传播的现实解释力下降,无法吸引和引导学生。这种教学培养核心环节的空心化现象已经成为当下《新闻学概论》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2014-2020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出培养全媒体人才战略,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竞争力、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推动新媒体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建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媒体格局。数字媒体时代呼唤具有新媒体素养和融媒体技能的融合型新闻人才。为此,新闻传播学教育需要更新培养理念,修订授课内容,转变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标准,加快课程改革。
二、数字技术革命与教学内容整合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导致了新闻事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闻信息从生产——渠道分发——新闻消费无不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手段上。“社交化、移动化、数字化成为新闻业维系生产机制和发挥影响力的最重要的特征,新闻记者、用户、社交平台、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团体等) 都在互联网新闻业的场域中重构自身。”[3]新闻业主题和新闻生产与行为的变化导致了新闻理念需要完成互联网语境下的更新迭代。
当前数字新闻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与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围绕数字技术对新闻业的重构这一议题正在形成新的研究热点,国际主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都在强调互联网对新闻业和新闻学带来的新动能。[4]国内知名学者陈昌凤、彭兰、常江、王斌、王海燕等已陆续发表数字新闻业的研究论文,内容涉及数字新闻业发展的历史、数字新闻业的伦理、数字新闻对新闻从业者工作的重构等,这对互联网新闻学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性价值,应将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来。总之,新闻学理论研究与教学都亟须将目光从传统新闻业规范性知识中跳脱出来,转向正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新闻业,对全球时代的重大问题保持敏锐的观察,回应时代的重要问题,着力建构新闻学理论更为开阔的、综合的、前沿的新闻知识体系。
笔者自从2016年开始讲授传播学专业大一新生的《新闻学概论》以来就认识到,新闻信息的智能化生产和智能化传播成为现实,必须更新充实互联网新闻业的新知识。笔者与课题组成员收集阅读了近5年来发表在CSSCI期刊和SSCI期刊关于数字新闻的论文,然后与同行探讨,并经过多轮的教改实践,逐步确立了新的新闻学知识框架,将之进行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以下四个专题:(1)数字新闻的历史;(2)数媒时代的新闻生产过程;(3)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从业者与职业伦理;(4)算法推送新闻与公民知情权;(5)数字媒体时代的受众。这些专题覆盖了近年来数字新闻学的重要话题,有助于使学生了解互联网新闻业的关键概念:新闻观念层面的概念,如新闻场域、新闻边界、新闻生态系统;实践层面如慢新闻、众筹新闻、液态新闻、连接型公众、各国的新闻业创新。此外,设计增加了新闻伦理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关注算法新闻如何影响公众信息茧房的形成,新闻娱乐化、碎片化是否妨害社会共同意识的达成等新闻学理论的核心议题。鉴于没有可用的合适教材,本部分内容通过要求学生课下阅读前沿文献——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深入讲授,将最新的互联网新闻业实践与理论前沿有机地融入课堂。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上,笔者为适应《新闻学概论》中教学内容的更新,授课过程中注重课程设计,采用研讨型小班教学(小于40人),综合运用个性化、研讨化、案例化、情境化等多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介绍互联网新闻业前沿的同时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努力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质。
1.个性化教学
新闻传播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学科,旨在为新闻业培养决策型与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尽快适应社会与工作环境,在复杂的数字媒体环境下能果断而正确地形成决策。因此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们深入互联网新闻行业媒体一线调研,深入访谈新闻从业者,将调研报告撰写成案例,以加强他们对他们新闻业现状的认知。本课程要求每个学生按照统一体系编写数字新闻案例。除了事实描述,还附上思考题、案例分析等内容,优秀的作业也会被纳入师生共创案例库。案例库既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和资源,也是他们呈现学习成果的平台。由此,师生共同创造、丰富充实数字新闻实践的教学内容。
2.研讨化教学
课程采用研讨型教学,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上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新闻学概论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情境式、沉浸式与辩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字新闻实践中的问题,形成充分交流与意见表达的氛围。如第13-15周的授课,增设了与数字新闻有关的以下思考问题:(1)社交媒体上的新闻你会相信吗?你认为存在着的最大问题是什么?(2)所谓“融合新闻”,从一个角度看是指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的融合,你认为融合新闻改变了新闻最根本的特征了吗?
3.案例化教学
课堂采用PowerPoint授课,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多层面进行教学展示,并结合教学内容将《生而为媒》《新闻界与水门事件》《媒介中的女性偏见》《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受众》《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吴琪讲述武汉疫情:互联网时代专业媒体的公共价值》等多个新闻视频等引入课堂,通过这些来自新闻一线的故事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提升对新闻学理论相关知识点的认识。课程在学生反馈中评价获得较高的评教成绩(2019-2021年的评教分数分别为4.7、4.8和4.8),教学改革成效明显。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将多媒体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达成泛在学习状态,自觉提高学生对当下新闻业的体验与理解。
4.情境化教学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具有高度的情境敏感性[5],为了适应互联网的特点,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做一些调整,即多展开社会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考和反应能力。2021年笔者在“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从业者与职业伦理” 教学章节中以近期轰动的社会新闻事件为背景创设社会情境:2021年11月发生的孙海洋寻找到失踪14年的儿子和父子相认的新闻,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自媒体的记者,后续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将报道做深做好,同时又不会伤害到孙卓和孙海洋以及众多的寻子家庭?通过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社会情境,思考后畅所欲言,在做新闻中学习,最终通过教师的引导,将新闻职业伦理的原则灌注到学生的心中。情境化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场景模拟使学生体会道德的选择以及面临的社会困境,进而展开深度的专业学习、积累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在情境教学中也注意实现马克思新闻观的价值引领,有效培养学生的整体化、批判性思维。
四、优化考核与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师教学工作效果以及学生学习质量高低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目前的考核逐渐从宏观群体评价走向微观个体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综合评价。[6]课题组改革了考核与评价体系,改革后学生的考核评价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期末的总评成绩=课堂表现(课堂发言质量+课堂讨论,占比10%)+期中作业(占比30%)+期末闭卷考试(占比60%)。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还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赋予学生参与课程考核评价的主体权力。在学生作业、课程成果展示等环节,每个学生可以给其他学生进行课堂投票、评价和打分,形成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多元考核体系;其次,结合新闻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综合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第三,笔者还改革了考试类型的问题,旨在考察学生思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试卷设计上,尽量减少客观题,增加融合了丰富知识点的主观题。如在考察“数字媒体时代专业媒体的价值何在”这个知识点时,不要用“数字新闻对新闻业态改变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这样的题目,因为没有思考的空间。而应当变为“结合武汉疫情爆发期间社交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具体表现,谈一谈专业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公共价值”,将数字媒体的时代发展等内容囊括在考试内,可以检测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新闻学概论”课程教改路径创新
(一)以“新文科”为理论引领,以数字技术为背景关照课程内容整合
陈跃红教授指出,新文科不是新旧之新,而是创新之新,是立足于新科技时代,为了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文科提出的提升要求。[7]韩作生教授也认为,新文科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其核心是把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融入传统文科。[8]新文科理论为新闻学概论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引领。面向新一轮的数字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闻学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打破文理科的学科界限,在新文科的视野关照下进行重新建设。如我们的教学团队近年来始终坚持将当前新闻业的进行的数字变革实践引入我们的教学案例,这就是在新文科背景下对课程内容进行的优化设置,其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的复合型能力。
(二)利用部校共建搭建的平台,提升实践能力
新闻传播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2015年以来,我校与杭州市委宣传部达成了部校共建协议。笔者及其团队利用共建搭建的平台,于2019-2020年在《杭州日报》融媒体挂职,通过参与新闻实践、指导实习等方式,提高了自己对新闻业正在进行的数字变革和新闻实践的深入理解。此外本次课改团队成员还使用了慕课MOOC的教学平台,以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据此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问题答疑解惑。
(三)坚持人文教育的底色,培养全人
当然,新闻的新媒体化与数据化是新闻学理论教育要适应的时代命题,但是其底色依旧应该是人文教育。因为熟练掌握技术也并不能解决培养全面新闻传播人才的难题。不管技术如何演进,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讲授中始终贯穿哈佛通识教育的“全人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如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指出的:“新闻的专业化、新媒体化、数据化、智能化,这些东西都是各种时髦,如果真正要培养高级的新闻传播学的人才,一定是按照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里面所说的一样,是需要培养‘全人’的,就是所谓的‘the whole man’,要培养的是一个好人,是一个正直的公民,是一个有用的人。它的定位是:一个T型人才,这就意味着这个人才既有内涵又有锐利度,同时具备广度和深度。新闻学院如果按照这个原则培养人才,一定是强大通识教育加上强大的专业性教育,两者相结合。”[9]本课题组既注重发掘、提炼互联网新闻业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对新议题的调研分析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也不忘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更好地驾驭与应用新技术,同时亦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