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专题栏目的发展探析

2022-02-17

传媒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栏目受众文化

吴 婷

电视专题栏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电视的一个展示方面,通过以知识、文艺、人文、事件等作为主题进行延伸展现。新形势下,电视专题栏目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借助新媒体的技术进行相关的创新及一系列有规划有创新有独特印记的提升,并通过技术与艺术的积极结合,以满足传播方式产生的变化对电视专题的需求,在准确定位受众的同时,做到有的放矢,破局出圈。只有内容驱动创新、技术引领发展,才能有效提高栏目的可视性,吸引受众关注,实现电视专题栏目影响力和收视率的有效提升。

一、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特点

(一)表现形式多样

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科技的相互支撑,促使现阶段新兴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表现形式愈加多元化。这种新兴的媒介以文本、视频、音乐、动画甚至H5等作为载体所呈现的资讯传递,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边界问题,而且能够打破传统媒介之间固有的传播壁垒,实现信息传播的全过程展示。

(二)时效性强劲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与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管是微信、微博还是百家号,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达信息,尤其是近来大热的直播,更是以点对点的直接传播展现当前的最真实状态。

(三)互动性增强

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媒体更注重与传播的双向交互,以及用户所感受的舒服程度。受众在收到内容的同时,还能够对该信息进行评论、转发和共享,与消息发布者进行有效交流。

(四)个性化定制

不同群体对信息有着不同的要求。新媒体时代,媒体可以运用大数据,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群体的受众进行细致的划分,提供具有相对针对性的信息需求。另外,受众群体还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各种兴趣等方面的偏好来搜索相关的信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1]。

二、电视专题栏目的发展现状

(一)电视专题栏目的出现和发展

从1994年《焦点访谈》栏目推出至今,我国的电视专题栏目以各种形式不断出现在受众的眼前,并因为深度、持续、系统等特点,一度得到受众的广泛关注。“今日报道”“走近科学”“动物世界” 等多个电视专题栏目甚至成为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但是,自2000年以来,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百家号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的逐渐出现,让电视专题栏目在受众心目中的关注度和喜好度开始大打折扣。尤其是近年来,新媒体更让电视专题栏目面临巨大的困难[2]。

(二)电视专题栏目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对信息质量和时效的要求也日趋强烈,各类电视专题栏目寻求改版出新、破局出圈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电视台、新闻刊发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留住观众、维持收视率,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员,耗费大量的经费,获取最新的新闻素材,挣得第一时间的独家报道。

即便如此,电视专题栏目的选题仍受到了新媒体相当大的冲击,除了内容单一,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成片,可能就是新闻的简单延伸。同时,随着微信公众号一天三次更新甚至遇到特殊活动时的一天多次更新,可将事件和人物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方面面都挖掘过一遍,及时展现之后,电视专题栏目真的是面临着无题可用的现状。

在密云区融媒体中心,有一档被群众所知晓并且收视率和口碑都不错的民生资讯类栏目《事事关心》。该栏目自从2005年创办以来,以“家事国事天下事,大事小事您关心的事”为宗旨,策划制作播出了一系列让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因为选题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多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栏目的称号。但是从2015年开始,以往该栏目跟踪式报道、评论性刊发的节目形式,越来越不敌微信公众号的短、频、快,栏目受众越来越少。《事事关心》面临选题单一枯竭本身不具备的盈利模式的困局,最终于2021年4月被停播。

一个生命周期超过15年,具有本地特色的电视专题栏目的停播,可以说是与栏目的停滞不前、没有创新相关,也可以说跟目前整个的管理模式有关,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新媒体的强势冲击,让专题栏目的各种劣势凸显。

同时,由于电视专题栏目的特殊性,节目从前期的策划,到后期的摄制以及最后的播出等环节对于人力、物力的要求较高,在总体收视率下降的同时,电视专题栏目的相关经费的投入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发展的需求,部分电视机构通过联合办栏目来提高收益,但对节目的选择和制作的水平考虑的比较少,导致节目的质量、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下降[3]。

三、新媒体时代电视专题栏目的发展方向

(一)以技术融合,促内容提升,凭创新破局。

2019年,《人民日报》以大篇幅报道,着重支持和提倡以《国家宝藏》《朗读者》《上新了故宫》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原创电视综艺栏目,让文化类专题节目开启了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而这,也可以说是电视专题栏目借助技术融合,以内容提升的方式,实现凭借创新破局的全新开始。

此后,以“生命自有诗情画意”为策划重点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为主旨的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亦讲亦演、古今对话为全新原创舞台形式展现经典文化的《典籍里的中国》等电视节目,均以世界领先的视听技术手段、独到的讲述方法与角度,将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地转换为创造性表现,不但演好了中华五千年以来的民族文化故事,还迎合了广大听众的文化需要,重新展示了中华民族形象,更进一步体现了中华文化自信度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今天,在激烈的媒介争夺中,它更凭借自身之力,努力把我国传统文化影视化,以实现正确引导社会价值导向的目的,积极推进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弘扬和传承。

在此类电视节目的引领下,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大卫视乃至网络平台上,均出现了一股专题电视节目文化热潮。特别在新兴的媒介环境下,此类电视文化热现象更加被迅速传播。当然,随着广播电视专题综艺文化潮流的出现,对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创意而言,它在唤醒社会大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等方面,更有着突出意义。

依靠技术融合,实现内容提升的优秀文化栏目的背后,是节目形态的融合创新、是文化要素的融合创新,更是呈现场景的融合创新。比如《典籍里的中国》,利用炫酷的片头,宏大、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增强舞台技术的同时,以全新的方式读懂典籍,借助台前台后的融合,让观众穿越古今中外,遨游于中华五千年文明,领略先贤精神,更好接纳并吸收经典书籍中的中华文化立场和中华文化基因。这就是一个借助技术,融合技术,而做到提升内容,并借助内容创新实现破局的完美案例。

(二)以大数据定位受众喜好,有的放矢精准蜕变。

每一种文明的出现,都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精神血脉的传承,它既要薪火相承,代代守望,更要与时代同步发展、敢于自主革命。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在资讯碎片化导致受众注意力及其分散的当下,创新就是一种亘古不变的话题。

电视专题栏目需要在与时俱进地实现自身创新和再造上下功夫、做文章,坚持运用高速发展的创新科技进行自身升级,开拓创新空间。我们所要做好的工作是,能够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中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关注度,在做好精确定位核心目标受众人群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目标受众黏度,并趋同受众偏好,不断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使制播的专题电视节目更适应新时期电视节目传播的特点,借助新型媒介的传播方式,利用多屏、多渠道以便利目标受众群随时随地收看,从而更好实现栏目的社会效果。

2018年,由北京卫视和爱奇艺联合打造,同步上线的人文类综艺栏目《上新了故宫》,将目标群体聚焦当下对新媒介接受度最高的年轻群体。从年轻人的角度入手,展示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不一样的故宫人文。节目从前期企划到后期制播和推广,均与真人秀的相关传播特性融为一体,在任务设置、嘉宾选取、故事架构以及空间结构等,均趋同于年轻人的审美口味,并由此激发受众从中汲取科学知识、探究故宫的兴趣。另外,在综艺节目中时尚化、年轻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更易于被年轻的受众群体所接受,比如“紫禁城里的零零后”等内容的动画演绎方式,也更契合这个人群的审美取向。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并不缺少媒介环境,在人人都是传播媒介的今天,只要是信息,就能在互联网上得到快速的传播。真正所缺少的是更加深刻并具有创新性的报道。因此,电视专题栏目应该从相关内容来进行提升。通过大数据分析,从观众的喜好程度入手,坚持以筛选并传播各种文化、事件为内容的优质资源,以精品意识、匠心精神,打造极致有筋骨的好节目。此外,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下,更好地实现二次传播,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问题,实现优势互补[4]。

(三)依托融媒体平台实现共生共享融通发展。

传统的电视专题栏目,唯有在保留自己鲜明优势和突出个性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内涵创新,精确定位,与时俱进,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而想要在新媒体的重重包围之下快速突破困境,顺利突围,那就需要借助技术融合,做到平台终端的共享融通。

新媒体时代几乎完全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在这种情形下,受众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也悄悄地被潜移默化着。利用网络思维,通过最新的网络技术手段,开辟线上线下的宣传途径,在整合网络资源、开拓宣传途径的基础上,形成全媒互动的良性局面,这是电视专题节目破局出圈的另一途径。因此,已经创新提升的电视专题栏目,在进行新闻碎片化的加工提炼、关键资讯的转化处理之后,借助新兴媒介碎片化、移动化、事件化、社交化的新传播方式,让专题栏目所传递的新闻内容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不断发酵,并产生无法遏制的“病毒式传播”,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2021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一周年之际,密云区融传媒体中心打造了《与密云朋友的一天(2021)》系列微纪录片,以展示密云区奋力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示范之区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为了加强节目宣传效果,系列微纪录片拍摄完成以后,在制作的过程中,就提前在“宜居密云”微信公众号预热;节目播出期间,《密云新闻》结尾会进行导视预告;同时,《密云报》在第四版进行了专版的故事梗概刊发。如此的依托区域内融媒体平台,让《与密云朋友的一天》实现了共生共享的融通发展,使其传播效力迅速提升。

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让普通受众也变成了一个个行走的、无所不在的全新传播主体,利用VR/AR、即时弹幕等新技术元素,让参与交互的可能性无线扩大,“而在这一时代背景中,专题栏目的受众同时也成为了该栏目的传播者。微博上的热门话题评论、微信朋友圈中的自主转载文章与评论,都是受众自主意愿的积极表现,也充分体现‘二次传播’的传播效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电视专题栏目的讯息传递范围与社会影响力。

(四)本土化有特色的原创电视专题节目助力出圈

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各种类型的专题节目被扩大传播,即便是区级台所制作的节目,也会因为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而广泛传播。但由于网络的便利,同类型的节目更容易被对比出优劣,只要出现了雷同、抄袭等问题,就会严重影响节目收视率,甚至会造成节目直接被停播等严重后果。所以,现阶段的电视专题节目应该以创意为竞争的优势,避免资源的同质化、信息重复性等因素,尽量做到专线专访、独家报道,或者另辟蹊径,进行连续跟踪式的报道,而非为博得观众眼球,就一个话题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当然,原创节目也可以结合本土化的相关特点,走适合中国国情甚至当地实际的相关发展之路,根据当地历史、风土人情、社会发展等独特元素,讲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传播价值观念,以深入民间研究节目的内容与相关形式,创造中国原创的具有代表性的节目[5]。

四、结语

广播电视专题栏目,依靠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反映了空间的宽广、内涵的充实和手法的精巧,是获得受众的先天优越因素。新媒体时代,电视专题栏目的监制、策划及制作人员应充分认识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结合融媒体这一新的管理方式,把握其内容与内涵,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发掘栏目素材,针对时代发展趋势、受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心理,不断创新栏目内容和表现形式,严格规范的进行后期制作,使得广播电视专题栏目可以更加符合广大受众获取信息、收获观点和审美的相关要求。

猜你喜欢

栏目受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