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播路径
——以《红楼梦》类图书为例
2022-02-17王君慧
◎王君慧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之一,新时代要结合新的实际情况将其发扬光大。一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出版与传播从未中断。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可以说,从清乾隆年间《红楼梦》的稿本到脂评抄本、程高本,再到现代对《红楼梦》进行白话文翻译、多国语言译本等,对《红楼梦》的开发传播从未中断。因此,新时代将《红楼梦》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总结、探索,进而为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类图书传播路径提供借鉴。
一、2016—2021年《红楼梦》类图书出版概况
笔者以当当网图书平台公布的数据为基础,以“红楼梦”为关键词对纸质图书和电子书进行了搜索。2016—2021年,纸质类《红楼梦》类图书将近54 827种;电子类《红楼梦》类图书将近195种。这其中包括同一本书的原版、再版与修订版等多次统计的情况,因此,总数会比上述统计少。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红楼梦》原典类
主要包括对《红楼梦》旧籍的影印、整理点校、注释翻译等。如北京图书馆对红楼梦古抄本汇编进行影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和学术性较强的《红楼梦学刊》;冯其庸先生的《石头记脂本研究》是在《红楼梦》原典的基础上进行了注释翻译等。
(二)《红楼梦》少儿类
为了满足青少年或儿童读者的需求,在《红楼梦》原典的基础上进行改编,配有拼音、大量图片、插画,趣味性较强。如白先勇力荐程乙本插图典藏版《红楼梦》;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绘本《红楼梦》;刘心武著的少儿类《红楼梦》图书等,选取适合少儿看的内容,从少儿的视角出发,用少儿能理解的语言讲述全新的编排组合,让少儿清晰明白《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以及各个人物的性格、品质,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奠定孩子的文化底蕴。
(三)《红楼梦》解读类
解读《红楼梦》类书籍是以《红楼梦》为研究和解读对象,阐释作者对《红楼梦》或者《红楼梦》所记录的内容的看法与评价。如蒋勋的《蒋勋说红楼梦》,运用其个人对美的感悟以及文学修养,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讲述《红楼梦》图书中各种人物、思想情感等,回归小说本身,让读者感受到《红楼梦》讲述的人性魅力[1];刘心武的《刘心武妙品红楼梦》系列,将红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也有学者对《红楼梦》当中的诗词进行了鉴赏,系统全面地赏析了当中的诗词曲赋,便于读者的理解。
(四)《红楼梦》译介类
即将《红楼梦》翻译成不同国家语言出版或对国外学者所翻译的《红楼梦》进行差异化研究。如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德文、朝鲜文、韩文等多语言版本的《红楼梦》,对中国图书走出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张惠《海外红学与近代译学》中的“近代译学”部分则通过对晚清至“五四”几位翻译家译作底本的考证、译本与底本的比较及其文化内涵的解析,探索从前现代翻译向现代翻译转换的轨迹及其对新红学形成的影响[2]。
二、《红楼梦》类图书开发传播特点分析
(一)传统的开发出版持续深入
传统的开发出版类型不对《红楼梦》原典类做进一步的开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红楼梦》原典,突出出版宗旨和版本特点。如中国书店的《红楼梦乾隆间程乙本》,突出程乙本这一版本特点;三秦出版社的《红楼梦》,则突出“无删节脂本精校”的特点等。
《红楼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代表。一直以来,《红楼梦》原著的出版以及红学的研究都在不断地延续、深入。在书籍传承的过程中,每个时代都会出现符合当时市场情况的经典,这对《红楼梦》的解释、翻译等手段与方式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条件,因此,对《红楼梦》的开发出版一直在持续深入。
(二)普及性和专业性协同推进
《红楼梦》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因此,其在学术性方面也是极高的,但绝不局限在学术圈。对经典图书的开发,除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解释,还应该考虑通过恰当合理的方式将经典传播出去,让世界各国甚至后代子孙都能方便地了解《红楼梦》,体会其中所蕴藏的魅力。那些学术性较强的《红楼梦》作品,我们在考虑其文学性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将这些作品转变成读者所容易了解的大众作品,让国内外读者都能够读懂,同时也要爱读。实现普及性和专业性协同推进是近年来《红楼梦》类图书开发传播的一个大方向。如《红楼梦》程乙本、《红楼梦——欧丽娟讲红楼梦》系列图书迎合了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少儿类《红楼梦》图书呈井喷式发展
近年来,少儿类《红楼梦》图书呈井喷式发展,随着教育的改革,中小学逐渐重视学生阅读《红楼梦》等名著,于是出现了许多适合少儿无障碍阅读的《红楼梦》版本。如南海出版公司的《红楼梦》,标注“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课外阅读书”“无障碍阅读、注音解词释义”;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的《红楼梦》标注“小学生课外读物一二年级课外图书”;线装书局的《红楼梦(无障碍阅读版图文绣像本)》,对原著中的难读、难认、难解的生僻字词进行了注音和解释,对文中难以理解的古代文化常识也适当进行解说与介绍。
(四)对外传播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红楼梦》的外语翻译有20多种。由于《红楼梦》篇幅较长,故事性较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翻译。比如,松枝茂夫先生翻译《红楼梦》将近五十年。
由于《红楼梦》是基于中国独有的文化背景书写而成的,有些学者深入中国本土,真实了解中国历史,从而进行翻译。马礼逊先生在中国生活了16年,用英文翻译了《红楼梦》并传播到英国。有些学者对中国的文化、《红楼梦》中的人物了解不深入,所翻译出来的内容也与中国的实际不相符合,甚至还闹出笑话。如将香菱翻译成“一种美妙的中国特有植物”。
三、《红楼梦》类图书出版传播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3]虽然《红楼梦》类图书出版传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
首先是《红楼梦》类图书存在翻译难、耗时长的困境。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素质、专业强的《红楼梦》原典类的图书翻译人才较为匮乏。书中诗词歌赋、角色名称等表达弹性大,从而增加了翻译难度。再者,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历史背景不了解,所以并非能真正了解并解读《红楼梦》,使得翻译难上加难,需要译者进行义译并添加注释说明。
其次是《红楼梦》类图书对外传播力度较弱。国内的图书出版具有完整熟悉的运作链条,可以凭借已有的平台资源进行传播。但是对外出版传播就不同了,除了要将内容制作精良以外,还需要制定契合各个国家市场的运营策略,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规模效应。
最后是《红楼梦》类图书IP开发匮乏。近年来IP开发一直热度不减,不论是影视剧还是网络文学,但真正形成出圈的IP文化产业很少。同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被封为“国民IP”,而《红楼梦》IP的开发传播却少之又少。刘继保在回顾《红楼梦》IP开发情况的基础上,认为《红楼梦》内容博大精深,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不强,而且作品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上难以平衡,从而增加了IP的开发难度。[4]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类图书的开发传播路径
(一)以优秀传统文化原典类图书为基础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经典文化被不断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形成新的理念。经典的内涵发展也在不断地丰富,无论哪一代人对经典的解释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我们在开发传播的过程中应当以优秀传统文化原典类图书为基础。
近年来,《红楼梦》正在不断被解读、出版,正是基于以优秀传统文化原典类图书为基础的最基本的做法,《红楼梦》才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因此,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类图书的传播,必须遵循以下两点。
一是不能脱离原典。优秀的传统文化原典类图书始终是开发的基础,尽管图书的内容与体例有所创新,但是都包含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原典的内涵展示。我们不能在脱离原典的基础上胡编乱造,反而应该基于原典,在原典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改编。如《王志武评点红楼梦》运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点、品诸种鉴赏方法,基于原典对《红楼梦》文本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评点。
二是尽可能地接近原义。即在解读或改编的过程中,或许在方式或风格上与原典差距很大,但都要尽可能地接近原典的原本意义。新时代,新语境。在与现实情况相结合的时候,挖掘原典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内涵和价值追求是极为重要的。但在挖掘的过程中要遵循原典。姜明歧《红楼木器大观园》将220余件木器与《红楼梦》的情节、人物、场景融汇在一起,既详解《红楼梦》中的情节,又阐述《红楼梦》中出现的木器的特性、掌故和文化内涵。这虽然不是原典直接传达出来的,但是通过挖掘,使读者还原、了解当时的文化[5]。
(二)加大营销整合形成规模效应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都需要加大营销,拓宽销售渠道,从而形成规模效应。首先要制定整体的营销策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类图书之一的《红楼梦》,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内涵。因此,要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整体统筹十分有必要,进而根据目标市场,制定并不断优化产品、受众以及市场的定位。
一是形式上多渠道多手段营销。一方面,利用线上渠道,做好广告推广、社区的运营,另一方面,加强线上线下的协同,不仅出版多种语言的纸质图书,也要出版多种语言的电子书,方便消费者们购买。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结合广告、广播、电视、网络等图书促销手段实现组合销售、扁平化销售,利用“明星效应”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从而形成规模效应。
二是内容上,取其精华,去除糟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符合当代中国故事价值观和有利于增强国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有助于增加读者知识储备的不同功用的故事,分门别类地讲解、翻译、点评[6]。增强学界和业界的联合,严格把关改编故事,以免误导国民。在对外传播时,要适当地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彰显中国的文化内涵。
(三)延伸优秀经典文化的IP产业链
优质的文学作品可以实现IP产业链的延伸。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学作品,它的IP内容的延伸具有广阔的空间。以经典文学作品作为IP产业链发展的源头,连结图书出版、电影电视、游戏动漫、表演艺术、工艺设计等文化产业链条,能够实现完整的IP产业链。《红楼梦》作为优质的IP,它的全产业链的延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播提供了借鉴。
一是选择适合自身的IP开发模式。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IP开发包括全产业链开发、局部跨界衍生和垂直细分衍生。[7]从《红楼梦》的IP开发来分析,它采用的是全产业链开发模式。产业链上游出版了适合多个阶层阅读、研究的专著,产业链中游通过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等实现多方联动。产业链下游则是增强了变现能力。在拍摄《红楼梦》的过程中,途经了众多景点、传播了众多中国的特色美食、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习俗等。因此,选择适合自身的IP开发模式,不仅可以反哺优质的IP内容,还可以产生不容忽视的产业价值,从而能够实现IP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平衡艺术性与商业性。《红楼梦》因内容丰富、戏剧性不强很难开发,如若过度戏剧化,将会导致文学作品商业化。因而,平衡艺术性和商业性对优秀传统文学具有重要意义。IP,从产权上可分为版权独占和非版权独占[8]。《红楼梦》属于非版权独占,即没有版权归属,是公共财产,因此,需要注意《红楼梦》在没有独立版权的情况下所带来的粗制滥造等不良影响,以免损坏观众对《红楼梦》的热情,从而导致《红楼梦》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内涵,逐渐消亡。
综上所述,新时代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类图书应以优秀传统文化原典类图书为基础,通过延伸其IP产业链、加大营销整合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播力,助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