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用融媒体产品讲好地方文化故事

2022-02-17◎王

传播力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类节目内容文化

◎王 勇

(临汾广播电视台,山西 临汾 041000)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更具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各个地方均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类别。随着我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了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地方媒体工作者来说,需认清自身在传播地方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利用融媒体产品做好文化专题节目,讲好地方文化故事,来带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得以全面提升。本文分析地方融媒体面临的全新形势,并提出利用融媒体产品讲好地方文化故事的创新方式,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地方融媒体面临的全新形势

(一)节目内容呈现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这就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各类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新闻资讯、娱乐节目等栏目不断涌现,人们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多。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信息的来源不断扩大,使得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均呈现多元化发展。在传统电视内容产品中,新闻类栏目报道模式较为单一,信息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传播方式单一,导致新闻的吸引力不强,信息到达率不高,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于新闻传播的更高要求。文化专题类栏目受融媒体碎片化传播特点的影响,传统专题类节目内容体量大、信息量大,不适宜融媒体环境下高效能、碎片化的传播要求。而在当下,由于融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来源不断扩大,信息数量不断增加,这就促使节目内容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1]。

(二)节目互动性不断增加

传统电视节目中,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影响,与观众的实时互动沟通交流较少,只能在节目播出之后统计收视率时才能了解观众所需,信息的不对等造成节目无法随着观众喜好变化而灵活调整。但在融媒体环境下,由于大数据和云存储云计算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网络交互性不断增加,打破传统电视节目中观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很多节目积极构建三网结合,来实时收集观众对于节目质量的反馈和意见,并根据观众意见灵活调整节目内容,从而提升观众收看收听积极性,提升收视率,促进广电实现良性发展[2]。

(三)节目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再加上各种智能终端的不断涌现,传统电视节目的主导地位遭到极大的冲击,节目的播出和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打破传统人们收看收听新闻、专题、栏目等内容时,只能固定地、单一地通过电视或者电台来进行获悉的局面。现在,人们可以只凭借一部手机即可获知身边实时发生的新闻动态以及更贴切、更及时的专题内容,打破传统电视节目播出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局限性。这就促使传统电视台不断创新节目播出和传播方式,来扩大受众[3]。

二、融媒体产品讲好地方文化故事的创新方式

(一)创新讲述内容

传统地方融媒体产品在讲述地方文化故事的过程中,创新力度不足,没有真正发挥自身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在新形势下,地方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来说,更应创新讲述内容,来吸引更多受众。更应借助融媒体产品的优势,来扩大地方文化故事的传播范围以及影响力,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地方文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文化类节目编导需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内容,提炼其中的深刻内涵、文化特质和文化现象,并采用新视角、新观点,利用融媒体产品进行传播,来更好地讲述地方文化故事。山西临汾地处黄河中下游,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这里有着十万年前的丁村人遗址,填补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址证明这里是帝尧之都、最早中国;600多年前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成为根祖文化的象征,成为了亿万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老家……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是我们不断挖掘和创新内容的无穷宝藏。作为地方主流媒体,节目编导要在选题内容上找到更多的突破。以《从远古走来》这部作品为例,节目把众所周知的山西襄汾丁村古人类、动物化石、新旧石器等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把种类庞杂的丁村遗址内容进行了划分,单个化石独立成篇,但主题主线仍很完整,不仅完成了适合融媒体系列化、碎片化传播的要求,而且还达到了很好的观感效果。在《这里最中国》节目中,也是通过一件件出土器物、一个个小故事,完成了对于陶寺遗址的推介。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内容,使观众更快捷、更全面地了解陶寺遗址的文化精粹,也更利于通过融媒体客户端进行传播。同时,内容的创新也使得我们题材更广、视野更开、影响更大。如何以融媒体思维,创新选题内容,是栏目的主创人员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在利用融媒体产品讲述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应需避免同质化现象,对内容进行创新。可借鉴其他较为成功的文化专题节目,如,央视的《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打造特色文化节目。例如,临汾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可借助历史上较为著名的临汾籍历史人物,来打造专题纪录片,从而引发临汾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例如,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均是临汾人,可以其作为主题,围绕这些名将、名人所发生的历史故事,结合临汾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存与文物等,打造《晋霸春秋》、《大汉雄风》等深挖晋文化、汉文化的节目,宣传临汾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扩大临汾影响力[4]。

(二)创新讲述方式

文化类节目应该不断开发出有别于传统表现形式的节目样式,才能吸引到观众眼球,提高收视,这也是文化类节目主创人员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方向。在曾经制作的《山之巅》一片中,编导使用全片无解说的方式,以三位主人公的自述为故事主线,三个人物、三个故事以线性结构的纪实手法进行表现,多角度、多方位、全景展现了翼城历山的秀美风光、人文历史和情感故事。这样的讲述手法可以使复杂的叙事变得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讲述故事的手法的变化,是伴随着技术手段、创作观念和观众欣赏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文化类节目应遵循权威性、可视性、利传播、利分享、利互动的原则。在《游山西读历史》系列中,以文物为第一人称,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好似跨越千年的自述。这样的表现既生动,又没有了考古类节目的死板沉闷,也更适合融媒体的传播。

在文化类节目讲述方式的创新过程中,除应用不同讲述方式之外,还可提升对于节目主持人的重视程度,转变传统主持人仅仅起到串联节目的作用观念,认清主持人在把控节目以及讲述节目中的重要作用,来创新文化类节目的讲述方式。在讲述方式上,可实施“访谈+视频+解析”的方式,使节目的整个节奏较为紧凑的同时更体现出其统一性。以《朗读者》为例,该档节目作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新时期内的创新代表作品,其很好地在节目内容以及节目形式上阐述出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在讲述内容上,该节目将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嘉宾个人讲述相结合,赋予了作品除本身价值外的更多含义。嘉宾朗读的作品都经过精挑细选,包括小说、经典名著、诗词歌赋、信件、婚礼致辞等多种形式,兼具阅读与鉴赏价值;嘉宾的个人故事也都具有传奇色彩,能够为节目亮点增色。

在讲述方式上,《朗读者》在嘉宾朗读之前,主持人都会对嘉宾进行采访,了解她们的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挖掘故事背后的情感元素,然后畅聊嘉宾的朗读书目,同时会有专家学者对朗读文本进行权威解读,避免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同时也解答了观众的心理困惑,这种多元化的讲述方式,对地方开展文化类节目的制作可提供极大的参考。

还可引入实践类的讲述方式,以《赵城金藏的前世今生》的赵城金藏为例,《赵城金藏》是我国在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覆刻本,因其刻版于宋金时期,1933年首次被发现于山西省临汾市赵城广胜寺而得名。现存4 000余卷,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它在家乡人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金藏自身特点,很少了解它跨越数百年的前世今生的故事。而该期节目则利用实践类的讲述方式,将《赵城金藏》坎坷经历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容完全展示给观众。在讲述方式上,该节目邀请四位文史专家和两位转运金藏亲历者后代,去到保存藏经的洪洞县广胜寺,后沿抗日战争时期保护金藏转移的路线、沿途保存的场所、运至北京的经历,记者用摄影机记录广胜寺的全过程。转变传统文化类节目仅仅以理论知识输出为主的讲述方式,将抽象的知识以具象化的画面来直观进行展现,更将户外体验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给观众以沉浸式体验感受,将金藏所经历的故事和沿途的历史文化风貌以声画造型的屏幕语言展现出来,为地方在制作文化传播类节目提供了全新思路,在立足于其文化性的同时更符合当下流行的大众审美观和与观众的互动性。

(三)创新传播方式

在利用融媒体产品讲述地方文化故事的过程中,除内容创新之外,还需对节目的传播方式来进行创新。一方面,广电媒体需积极引入相关融媒体技术手段,积极打造线上线下媒体融合形式,促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融合,来扩大节目传播范围,丰富节目传播形式,可利用手机终端搭建电视平台,利用APP的形式来播出音视频节目,也可引入当下流行的直播形式,以在线直播的方式来播出节目,打破原有播出方式限制,促使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积极实现融合。在直播时更要设置录制程序,将内容录制下来并及时上传,使得观众可以自由回放播出内容,便于更好地扩大新闻影响力。此外,还需要开发适合自己的智能终端平台,扩大信息传播渠道,与听众实时互动交流,提升新闻价值和媒体公信力。以喜马拉雅APP为例,其在原有音频基础上增加了可视化元素,听众可实现自由选择书籍内容播放形式,极大地扩大了其影响力,对于传统电视节目生产制作转型来说借鉴性极强。还可借鉴故宫在近年来逐渐成为网红的发展历程,如经典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及文创真人秀节目《上新了,故宫》等,利用多种形式来对传统的故宫进行全新形式的阐述。在临汾,更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打造自办栏目,并引入多元化的传播形式,来扩大影响力。例如,晋南的文化可制作民俗类节目,整合临汾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翼城花鼓、天塔狮舞、平阳木版年画以及大槐树祭祖等当地汉民族风俗文化内容,进行传播方式的编排,发挥地域优势,更好地展示当地地方文化内容[5]。

在创新传播方式的过程中,栏目编辑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占据其中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就对当地融媒体产品的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融媒体环境下,节目编辑需具备“画速写”的能力,对新近的、时效的、身边的、眼前的新闻线索或者素材现场记录、及时把握,用线条勾勒,达到主题鲜明、结构准确、快速成型,精准推出。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画工笔画的能力。对于我们传统的电视专题节目或者纪录片,我们有着更多成熟的创作手法,这些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需要在节目创作、融媒体产品制作中继续坚守。画好一幅工笔画,要有创新的思维,诚恳的心态和当随时代的笔墨来绘就。

作为文化类节目的采编人员需要有融媒体意识来引入多元化的编播形式提升节目质量。可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来打造特色自办栏目,优化节目内容,增加自身竞争力;在编辑内容时需深度发掘其内在,引发观众思考,提升节目质量。更可引入大数据技术来精准把握观众兴趣点,分析用户对不同类别节目的查看次数,从而更好地推断出不同类别节目在不同人群中的流传效果,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推动,提升新闻传播效果。也可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时针对受众的喜好变化进行播出调整,使所推送节目更符合受众需求,增强地方主流媒体内容产品的阅读量,提升观众黏性,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另外,还需创新编采理念,从覆盖多方面转为专精于一个方面,只有专注某一侧重点,集中将其做到极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保有一席之地,充分发挥广电优势作用[6]。

更要加大对讲述人的培训力度,树立其责任意识,促使其明确自身在地方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使命,提升其文化素养,更好地演绎经典文化。这就要求广电部门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新闻编辑的相关专业知识,更要包括融媒体技术,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媒体工作者的更高要求,发挥媒体文化传播及舆论导向功能,在社会上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适应新形势下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更高要求,带动地方文化的更好传播[7]。

三、结语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积淀,可极大地彰显地方特色,扩大地方影响力,带动地方发展的顺利进行。地方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应不为传统所囿,只有不断创新,积极适应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全方位增强节目影响力,努力成为荧屏“爆款”,为地方台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作出了探索。要继续搭好传播平台,强化自己内力,提高本体之能,努力提升文化节目的影响力、媒体公信力,讲好地方文化故事,实现地方文化的更好传播,更带动当地电视事业实现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类节目内容文化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谁远谁近?
主要内容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
省级卫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