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数字时代下的“内卷”焦虑文化
——以“知乎”平台焦虑类相关话题为例

2022-02-17◎朱

传播力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内卷个体群体

◎朱 涛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数字技术的大规模普及与应用宣告数字化时代的真正到来,这场被称为“数字化革命”的重大技术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人类的认知与思维方式。数字技术已然成为当代社会结构与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关键变量之一。

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仅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副产品——“焦虑文化”,社会高速地发展同样也是强竞争的结果,强竞争就意味着“内卷”,同时也造就“内卷”焦虑文化的盛行,而焦虑文化传播平台本文之所以选择知乎APP是根据2017年知乎联合艾瑞共同出台《知乎用户刻画及媒体价值研究报告》。报告指出,超七成用户使用知乎的目的是搜索专业内容自我提升以及专业知识分享最受他们关注,从地域上看,知乎用户其中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用户占比为41.4%。 因此,本文基于对知乎焦虑类热门话题问答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爬虫软件做词频分析,来探索“内卷”与“焦虑文化”之间关系,发现传播诉求及动因。最后提出相应解决之策。

本文在“知乎”平台所选取话题主要分为职场晋升、学子升学等两类,利用爬虫软件采取了相关热门回答前五十,再人工剔除广告及无用回帖。

一、“内卷”与焦虑文化的关系

(一)“内卷”含义的起源及其演变的过程

内卷一词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主要是指文化模式的固化从而不能发生进一步的发展,无法转化成新的文化形态。[1]而真正开始在国内互联网平台上爆火是来自于互联网平台有几张图片刷屏,图片的内容为:边骑车边用电脑”的同学被称为“卷王”,在年轻群体的助力之下便登上热搜,于是“内卷”的引申含义便流行开来,高校学生用它指非理性内部竞争。在现代含义中则是被形容成了某一行业的过度竞争,再后来,对内卷话题也不局限于高校学习话题的讨论,围绕着文凭、就业晋升、升学等话题展开。

(二)“内卷”背景下焦虑文化的衍生

在知乎搜索“职场晋升”为关键词,选取相应文本,运用软件提取,运用微词云所制作的词云图可以发现“焦虑”为关键词,社会的发展加快,各行各业竞争激烈,现代信息媒体对于社会财富及欲望无限放大,造成在某些行业发生过度竞争,互联网作为一个最为便捷且低成本的平台成为个体焦虑情绪发泄的主要场域,一个又一个焦虑情绪的迸发,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一群容易的焦虑的群体,而这种焦虑情绪通过文字,图片进行抒发在焦虑群体内进行表达与分享逐渐造就了焦虑文化,在重度竞争“内卷”背景之下,职场晋升并非一日之功,可以看出其中平台、能力、成功等现实因素问题在其中同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正是这些难以解决的现实因素造成了当前职场群体的焦虑情绪的上升。

二、传播诉求与现实动因

(一)焦虑文化内在传播逻辑

1.焦虑文化传播始动力——焦虑情感

焦虑文化传播主要的原因还是焦虑情感引发了受众的群体共鸣,而在引发群体共鸣现象还是焦虑情感表达的内容,根据病毒营销研究,惊奇、愉悦、悲伤、愤怒、恐惧及厌恶六种诉求可以直接推动一个事件在虚拟人际网络之中的扩散。[2]而焦虑情绪混合了对未来的恐惧、对现状的厌恶及对同辈之间差距的悲伤和愤怒,极易引起病毒式分享,数字时代下移动端的普及降低了人们分享成本,极大地打破了空间与时间限制,加强了对于“焦虑”文化的传播。

2.“焦虑血脉”的唤醒

通过“知乎”以“学习焦虑”为关键词,选取了前50个热门问答,进行词频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学习焦虑“父母”“同学”“老师”“目标”都是造成学习焦虑的主要因素,其中父母是孩子的焦虑的占比最大,这就需要谈谈 “攀比文化”,根据相关文献描述:我们从幼童成长便习惯任由家长将自己同其他孩子作比较来督促着我们努力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促成我们形成了一种焦虑血脉,“焦虑血脉”指的是因为自幼受到焦虑情绪的影响继而出现隐藏于价值观中的焦虑情节,在幼小时我们不懂焦虑,那时落后只会不知所措,惶恐不安,也正是这种从我们接受“攀比”风气之下的教育时便慢慢养成的“焦虑血脉”,而在现实社会的“内卷”“重度竞争”现实因素的刺激之下,这种隐藏于价值观中的焦虑血脉得到了足够的刺激,加之有低成本的互联网的情绪发泄平台,焦虑情绪便得到了完全释放。

3.焦虑文化传播的被迫性

知乎上一个问题为:“为什么我上了985但我依然焦虑”这一问题得到了几千人的关注以及几百万的浏览,而归结起来联系到了人性自身欲望和结尾及一些鼓励话语,愿意主动反省自身寻找答案的人这些东西都明白,同其他亚文化一样在年轻群体中传播,焦虑文化的传播却是一种被迫进入的状态与青年群体自身兴趣无关,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人类本能逃离困难寻求安慰的目的,看到迷惑的人不只自己一个,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面临同样问题,发现自己仍然群体之中,便会产生心安,焦虑文化盛行和年轻群体在现实中缺乏表达的途径以及网上对于自身寻求安慰的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个体在遇见现实与自身的期待形成强烈落差时便会产生负面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表达,便在网上进行情绪的纾解,逐渐形成一种焦虑文化安慰圈,而这种焦虑文化圈恰恰是被动形成而非出于自身兴趣。

(二)焦虑文化外在传播逻辑

1.个体自我实现的期待受阻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一种获得对自己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而正是这种对个体自身的自我期待,为个体在完成目标前增添动力,为完成目标之后增添愉悦,而在现实生活中在某些领域长期高强度竞争便会造成少数人的成功导致绝大多数人的努力白费,因此,多数个体对于自身的自我实现的期待受阻,媒介对于成功的夸大渲染,在无形之中放大了个体自我实现的期待,现实的困境却难以解决,其中所形成的落差便成为了焦虑情绪的制造器。

2.资本加持下焦虑文化的扩张

恐惧诉求仍然当前营销传播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具有双重功效:一是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二是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以使人们迅速地采取对应行动。《蓝驰创投朱天宇:投资不能抱着胜负心,会焦虑》,《80后创业天才茅侃侃自杀:拼尽全力,还是活不起》一篇篇十万加推文仿佛向所有撰稿人找到了一个增加流量的方向:渲染焦虑,正如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教授所假设: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愈加得势,另一方则越来越失去支持的声音。如果这个过程有大众媒介参与,螺旋往往形成得更快、也更明显,面对铺天盖地宣传口号让人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可逃,网络中自媒体“焦虑推文”剥夺了最后一片“净土”。

3.社会化进程加快背景之下个体的不适应

新中国的发展令世界感慨,短短几十年之间,从当时一个贫困,落后国家成为了世界上经济总值达第二的国家,也许正是因为社会发展如此之迅速,其中也明显出现了个体的不适应,正是在这几十年之间大家的勤奋努力让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畸形文化逐渐诞生,我们习惯了争分夺秒,我们习惯了急功近利,无论是面对生活、工作,甚至对文化获取我们都想要快,功利主义、快餐文化,短视频的崛起都说明了我们处在了被文化所裹挟的社会中,而这种“快”文化盛行却恰好说明了隐藏于现代人害怕与群体脱离的情绪后的焦虑。

4.个体的“表演”场景的转变

梅罗维茨在《消逝的地域》中通过对戈夫曼和麦克卢汉的理论进行分析后得出的有关媒介对社会行为影响的结论。他认为: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其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来产生影响(梅罗维茨,1986/2002)。而移动互联网这种新的媒介的兴起使社会成员的“表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空间,虚拟空间中个体的自我呈现饱含了比现实世界人际交往中更多的表演成分,焦虑文化的传播特点也呈现了此特点[3]:以知乎为例,刚开始在知乎平台上对于某一学习焦虑问题的回答则是聚焦于如何解决学习焦虑,形成一种相互鼓励的氛围,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焦虑文化传播圈从最开始相互慰藉的场域继而转化成一个调侃娱乐的地方,内卷表情包、内卷段子相互传播等一系列更多的是因为“节目”很精彩而广为流传,从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三、焦虑文化盛行的结果

(一)犬儒主义的诞生

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常认为美好的生活需要自身的努力奋斗,需要自学来迎接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这种目标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向上的始动力,一旦被焦虑文化所影响,这种始动力便会消失继而形成无所谓的态度,一旦在生活中遭遇了困难便会落入现代的“犬儒主义”,使得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低欲望”社会,从而丧失了发展动力。[4]

(二)社会公共事务参与性降低

在个人落入了犬儒主义后,危害十分巨大,其中不仅是对个人发展的放纵,也是对社会发展的不负责,人人自危,关心自身小事,对其他事物丧失兴趣,加之算法的加持,每个人陷入了一个“信息囚笼”,减少了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从而造成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性降低,社会发展便会处于一个无监管的状态致使社会的发展不平衡。

(三)主流价值观受到侵害

主流价值观是主流意识社会的思想形态,其中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所构成,倡导着我们爱国、民主、自由、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让我们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焦虑文化的盛行不仅会造成个体的“犬儒主义”,“精神信仰的缺失”等等严重后果,造成主流价值观受到侵害。

四、解决措施

(一)对焦虑话语体系的改编与疏导

想要对于焦虑话语体系需进行改编与疏导,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的年轻群体,在社交平台上进行自我焦虑疏解与表达的焦虑话语的拥有其独特特点[5]:第一是极具夸张色彩,在“知乎”平台上搜索毕业、失业、找工作等帖子时,绝大多数以“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作为开头,选择以一种戏谑性方式进行调侃,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在社交空间进行互动[6];第二是消极性,在焦虑社交圈之中表情包作为十分常见的表达方式,而这些表情包具有一种共通的特征即我很痛苦;第三便是趣味性,例如,“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得过且过,周期性情绪低落”,“生活不就是起起落落落落”等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用来疏解对于生活现实的不满以及无力改变的情感。主流话语体系可以利用这种极具特点式的表达风格将内容进行改编,以一种能够让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疏导,延至今日移动互联网普及,用户愈加追求个性化、年轻化,这种传播方式需要进行个性化改编。

(二)对焦虑文化的警惕与再应用

焦虑文化的传播主要依托于互联网,因此,需要保持对网络青年意见表达焦虑话语的高度警惕。对此,舆论引导工作者需要加强学习,既要提升自身对网络政治参与、网络叙事方式等问题的专业认知,又要掌握、了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意见表达的技术操作[7];尤其需要对青年群体中流行的网络新词、表情包、热门词汇予以关注,对这些表达之后的实际深层含义、背后潜藏的价值认知以及青年群体的思想动向予以研判,实现对青年社会心态的有效认知,焦虑文化背后隐藏着的是个体对于现实企图改变的始因,正是拥有想要实现自身的期望才会焦虑,因此,焦虑文化传播者在某种意义上是潜在的“努力改变者”,因此,主流宣传方式应朝着“焦虑无用,实干有效”的方向进行努力,依托教育合力的形塑助,助推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形塑。

五、结语

数字时代的到来,受众可以随时发表自身感想以及宣泄自身情感,国家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各行各业的内卷,社会中的快文化,同辈压力等因素导致焦虑性情感在互联网过度抒发从而引发焦虑文化的盛行,而焦虑文化盛行不仅有其内在逻辑同样也有现实动因的推波助澜,而放置焦虑文化的盛行也同样会导致主流价值观的侵害,公共事务参与度和关注度降低,因此,我们需要对焦虑文化进行警惕,以便提高舆论引导者的专业素养同时加强年轻群体的专业素养。

猜你喜欢

内卷个体群体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大热WOB发型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