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材”到“原典”

2017-04-05沈德康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原典阅读意义

【摘 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重心从学习教材导向细读原典是非常有意义的。课堂讨论会、课后读书会、专题研究报告会等教学活动是让学生从封闭、浅显的教材学习转向开放、深入的原典学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阅读;原典;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33-02

对一个民族来说,被奉为“经典”的著作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所以,通过在课堂上细致入微地讲解,由此引导学生自觉地寻找并阅读经典,是课堂教学理应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等传统的人文课程而言,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尤其重要。

一、阅读原典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把学生的学习重心从学习教材导向细读原典,是非常有意义的。[1]要搞清楚阅读原典的必要性,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般教材的特点及其缺陷。通常来说,所谓的“教材”即教科书,是一門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所需编选而成。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引导性”“权威性”“系统性”等特点,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材的特点与缺陷做些分析。

“引导性”指的是一般教材在内容上、思想上都天然地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倾向,这是由教材编写者所处的时代及思想(知识)所决定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教材传达的就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其中蕴含着特定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这种价值倾向是时代所需的,也是难免的,更是个体融入群体以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但是,这样的价值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以“以今论古”的方式认识古代文学与文化,从而形成一些误解。所以,学生要学会使用“教材”这把梯子,但不一味迷信它,并由此进一步接触教材中论及的“原典”,这样才能对相关知识获得更完整更深入的了解,从而纠正一些认识上的谬误,使学习得到提升。

“权威性”指的是教材所选知识点或相关结论基本上都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或是作为学界的定论提出的,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但是,正是由于对内容稳妥性、典范性的追求,一般的教材在知识的介绍上通常给人的印象是观念陈旧、论证不足,缺乏前沿的新知与催人深思的论点。所以,让学生由教材进而阅读原典,可使学生通过比较形成对所谓“定论”“权威”的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

“系统性”是指教材在知识点的搜集、组织上的全面、有序。“系统性”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掌握纷繁复杂的知识、名词,由此对某一领域形成一个粗略的整体印象,这对学习是非常有用的。但是,系统性照顾到了知识的“面”却容易忽略对“点”的突出。因此,从学习教材进而细读原典,能有效地加强学习的深度。

以上论述较粗浅,但其中反映的问题却是每一位接触到教材的师生都能感知到的。既然学习教材与阅读原典不可偏废,那么,我们就需在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一步接触原典、细读原典。下面,笔者就谈谈阅读原典的价值。

相对于“教材”,不论是“文学史”还是“文学作品选”,“原典”具有基础性、源初性。所以,所有的教材都具有“转述”“撷取”“诠释”的性质,这些性质有时代性和情境性。情境变了,教材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正因如此,特定情境的教材必然意味着对原典丰富内涵的销蚀与减缩。

要阅读原典,我们首先在思想上要承认原典在版本上的权威性、在内容上的完整性、在内涵上的丰富性,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原典之于教材是源与流、本于末、主与次的关系,不能让教材完全代替原典。

二、引导学生阅读原典的方法

我们已经对阅读原典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谈谈引导学生阅读原典的方法。

(一)课堂讨论会。讨论的前提是讨论者对论题有较深入的了解。所以,在组织课堂讨论前,教师必须做到三点。第一,结合教材内容,将其中涉及的重要经典按照学科、体裁、主题或其他原则进行分组。第二,让学生从教师拟定的经典体系中选择一部自己特别感兴趣[2]或认为特别有价值的经典,选择同一部经典的同学自然形成一个小组,由之形成多个小组。第三,学生在阅读之前,教师分别对每个小组所选经典进行介绍,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阅读方法,推荐学生阅读易于接受的版本,并提出要求,一是结合经典原文,详细记录阅读过程中萌生的想法、观点,形成系统的读书笔记;二是在细读经典的基础上,结合阅读中形成的读书笔记,在阅读完整本经典后深思熟虑,完成一篇书评或就书中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钻研并撰写一篇论文。

当所有同学在规定时间内都完成了阅读任务并撰写出了书评或论文,下一步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选择同一部经典的同学一起讨论将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也能形成更深入、有效的交流,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学生课堂分组讨论需注意:讨论的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讨论的人数(小组人数)最好不要少于3人;讨论的内容应该围绕各自完成的论文或书评来进行;从小组成员中选一位记录员(当然记录员也要参与讨论),将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讨论之后,从小组中推选一位代表。最后,每个小组组员协助组代表在小组撰写的论文、书评以及讨论记录的基础上,完成一篇学习报告。组代表依次上讲台为全班同学宣讲其阅读情况,介绍其思考讨论的成果。总之,课堂讨论必须要有严格的步骤与程式,并在一种既严谨又活泼、既深思熟虑又充满趣味的气氛中展开。

(二)课后读书会。课后读书后可以不分组、不定主题,尽可能创造一种自由、轻松的气氛。为了达到这样一种效果,课后读书会最好选在休闲、安静的场所进行。它可视为一种朋友间的聚会,背景音乐、茶点、座椅等元素都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安排、放置、选择。课后读书会尽量不要对参与者提出硬性要求,参与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参与、何时参与、是否发言、是否主讲。

参与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交流,不仅是交流在阅读中早已形成的观点、看法,这种交流的本身就是思想的碰撞,并由此激发创见、新见的过程。由此可见,课后读书会的确会对课堂读书会形成一种有效的补充。

其实,课后读书会不仅仅是知识、观点的交流,参与者在交流中将展现出更丰富的技能,比如待人接物、言语能力、情感态度、阅读技巧、思维能力、知识的广博度,这些因素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参与者。所以,自由、轻松、活泼、有趣的气氛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生发、展开。

(三)专题研究报告。它指的是学生在细读经典并撰写出专题论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深入细致地介绍自己的阅读心得和研究成果。这种方法可在“课堂讨论会”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小组代表在介绍、展示完小组成果之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出优秀的代表,要求其在自己撰写的论文或评论基础上再用小组其他成员的观点进行补充,然后制作成PPT,详细讲解自己的研究成果。

讲解之后,教师对其进行总结与点评,并让同学们谈谈对内容的理解。教师也可向同学提出一系列问题,检测他们对报告的理解程度。

报告人是原典阅读活动的佼佼者,专门设置这样一个展示其学习成果的场合,不仅能激励报告人,对其他同学而言,更能起到示范作用。总之,这能极大地提升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小青.浅谈大学生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意义、困境与可行性[J].戏剧之家,2016(6上).

[2]沈德康.论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学经典的兴趣[J].戏剧之家,2016(10上).

作者简介:

沈德康(1984-),男,湖南科技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教改课题“论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与方法”,项目编号:XKYJ2015013。

猜你喜欢

原典阅读意义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可替代?
对创建少数民族原典阅读品牌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