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矛盾综合体
2022-02-16方佳
方佳,心理健康教育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A证教师。曾获得绍兴市教坛新秀,诸暨市教坛新秀,浙江省心理健康“三优”成果评比二等奖,诸暨市青年教师素质比武一等奖,诸暨市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
在新生心理测评时,我发现12岁的小A有自我伤害的倾向,她觉得“死的痛苦是暂时的,而活着的痛苦是永久的”。她的自杀想法出现的频率大约在每周一次,尤其是考试没考好,父母责怪她的时候。后续我对小A做了PHQ-9抑郁自评量表,分数为1分,结合日常观察,排除了抑郁症的可能。那么小A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她的情绪如此糟糕呢?
“我不喜欢在父母身边,我是他们的麻烦”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A,我和小A进一步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故事慢慢地清晰起来。小A在当地一所普通公办初中上学,学业成绩靠后,她自称“从小是留守儿童”。从小在湖北老家上学,和父母的交流很少,与她更亲近的是奶奶,奶奶对她的生活照顾得很细致,但是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她认为母亲更爱妹妹,与父亲的关系相对较好。
初中开始,小A来到了父母身边上学。这是她从小向往的生活,但后来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于小A而言,管她的人一下子多了,方式大多简单粗暴,家庭关系也变得更复杂。奶奶和母亲关系一直不好,经常当着她的面互相说对方的坏话,还让小A保密;父亲和母亲也经常在她面前吵架,让小A觉得都是自己的过错;父母对待她的态度也会因为她成绩的好坏而不同;母亲偏袒妹妹。这都让小A陷入了混沌矛盾的状态。另外,小A在学校交不到朋友,成绩从老家小学班级里的前四五名到现在班级的中下游水平,这巨大的反差让小A很难接受,她很不适应回到父母身边的日子。
中学生的核心问题是自我同一性问题,与家庭、学校、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小A进入初中以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A弄不明白自己到底是谁,“我到底是一个好学生,还是一个不好的学生?”“我过去成绩那么好,现在成绩那么差。我成绩好时,家人们对我好,我成绩不好时,家人们就训斥我。我到底是被父母喜欢的,还是不被他们所接受的?”她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出现了消极的自我体验。
恰逢小学升入初中的节点上,从家乡到异乡的不适应,从留守儿童到与父母相伴的不适应,再加上成绩差时父母指责型沟通模式的叠加,这些压力扑面而来,让小A无所适从,甚至出现自杀想法。
“我不喜欢放假,我喜欢24小时在学校里”
小A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她的家庭。小A说她不喜欢放假,喜欢24小时在学校里。因为她担心考试考不好会带来家庭矛盾,这让小A感到很恐慌。我询问小A以往遇到类似事情是怎么过来的。小A表示,如果考得比较差,就会在学校里疯狂地玩儿来掩饰内心的痛苦,告诉自己熬过去就好了。“我宁愿24小时在学校,也不愿放假,家根本不是避风港。”平时难过的时候也会去厕所或房间里哭,对着镜子自我鼓励,但她很快发现鼓励并没有效果,但又只能这样。以前她也会找同学排解,“可是在这里也没有知心的同学。”在会谈过程中,我多次感受到了小A的无助和无奈。
了解小A的具体情况后,我约谈了家长,小A 的母亲和奶奶参与了会谈。在会谈中,我和班主任向家长介绍了小A现在的情绪状态,现阶段的矛盾和挣扎。母亲和奶奶表示在家里会尽量调整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不让这些影响到小A;对待妹妹和小A,也会尽量保证公平。
与小A的母亲和奶奶进行会谈后的两周,我与小A再次进行了会谈。小A表示家里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奶奶和母亲开始关注自己的心情,尤其是母亲,会经常关心她的心情怎么样,笑容也更多了;爸爸也会跟她谈心,关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家人们都更关心她了,小A很开心。与此同时,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在逐渐改善。父母之间,也不再当着小A的面吵架;奶奶开始说母亲的好话,这让小A觉得很开心,感觉到了母亲被奶奶认可的喜悦;父母对待自己和妹妹也更加公平公正了,比如上次杯子摔坏了,自己刚好在旁边倒水,要是以前的话,小A很有可能受冤枉,但现在父母会询问缘由,小A感受到了公平。
看到例外,小步向前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将来访者视作健康而充满能力的人,相信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来访者有能力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关键是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同一事件的不同层面。明确小A的问题以后,在与小A的后续会谈中,我以焦点解决为指引,尝试通过设定正向目标,探索例外,激发小A改变的信心,推动小A小步进步。
家庭会谈改善了小A的家庭环境,小A现在觉得家里很平静。现阶段主要的问题是学习,母亲很关注自己的弱势科目(英语),因为没有看到成绩进步很不满意,她看不到小A的付出和努力;而父亲则会鼓励小A,用幽默的语言让其放松。小A感觉整体状态比开学好了很多,目前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成绩还不好?”小A说自己作业每次都是认真独立完成,上课也很认真听讲,几乎没有开小差,尤其是英语和数学听得特别认真,数学成绩有所进步,但是英语一点儿收获也没有,感觉还是差了很多。
我首先鼓励了小A,数学成绩的进步说明她的努力是有效的。然后和小A探讨数学学习与英语学习上的异同点,有哪些数学学习的成功经验可以用到英语学习上。还进一步讨论,在英语学习上自己有什么资源,有没有一些过往成功的经验可以参考。当我们的讨论关注在成功经验上时,小A的心情很愉快。她还回忆起,小学时候自己的背诵能力很不错,背语文课文比别的同学都快。最后我和小A一起制订了学习改进的一小步计划,如坚持背单词,每天完成10个;数学继续认真做题,试着每天回答一次老师的提问等。同时还要求小A每天记录自己的进步。
与小A的第四次会谈更加顺利了,上次布置的作业,小A几乎都做到了,这让她开心、满足,有一种成就感,同时感觉有一定的收获,最近作业没那么难了,单词记得更多了,作业的正确率也更高了,而且父母也更相信她能把英語学好。小A有了明显的进步,提升了学习的自信心。对于父母,虽然一如既往的平淡,但小A表示能接受,因为父母本身话也不多,而且现在比较关心她的学习生活,一切都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她的幸福感有所提升。0~10分的生活满意度,小A打了10分,很显然,现在的她已经跨过了适应的难关。
之后的访谈,小A均未出现自我伤害的想法,她能够基本适应目前的生活、学习状态。通过焦点解决短程咨询,小A的情绪控制能力有所增强,也能找到自己更多的资源,尤其在学习上,挖掘了自己以前没有看到的优势资源,从而能够让自己更有力量,她的学习成绩也正在稳步提升。
反思
该个案在开始的时候呈现的信息非常多且混乱,有家庭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成绩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心理老师,发现学生的核心问题是最为关键的。如果被来访者的各种混乱的信息牵着鼻子走,就会误导了辅导的方向,导致辅导的无效。从来访者呈现的混乱的信息中,通过深入分析抓住核心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个案的概念化。只有深入地了解了个案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才能明白该怎么办,才能真正地帮到来访者,而这也正是对心理老师的专业能力最大的挑战。
特约编审/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