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处安放的眼神

2022-02-16苗树玲

中学生博览 2022年22期
关键词:小石自卑心理健康

苗树玲,北京市密云区新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吉林師范学院心理系,至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已满18年,在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北京市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征集中,多篇案例和课例获一等奖,并在全市做典型发言。

小石(化名),男生,16岁,高二年级,喜欢画画、篮球。高一年级上过我的心理健康课,去年疫情复课一个月以后,班主任反映,他跟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少,上课睡觉的现象越来越多,目光闪烁,害怕和老师对视,情绪低落,经常以不舒服为由请假。班主任老师跟家长沟通,家长反映,虽然发现了他的变化,但是,问不出原因,想要求助心理老师。于是,班主任老师把他带到了心理咨询室。

原来,疫情停课使得同学们将近半年没有见面,他发现,同学们在这段时间里都长高了,自己却没有太大变化。有一次上厕所的时候,有几个同学之间互相比较生殖器发育情况,然后,有一个同学(比小石还要高大)被其他同学嘲笑“性无能”。从此以后,他便不敢再与同学一起上厕所,他担心自己才是真正的“性无能”。尽管他查阅了网络资料,自己的生理指标是正常水平,但是,他确定,与同学比较,自己肯定是“落后”的。这种“性”自卑导致了自我评价的全面下降,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也保护不了家人,他害怕自己懦弱的性格被同学发现。于是,上学成了一种煎熬。

一、理性分析,把脉症结

1.应对自卑的策略导致自卑加剧

小石身材瘦小,但是,他酷爱打篮球、田径运动,这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自卑应对方式,这种方式他从小便掌握了,所以,一直也没有体验过明显的自卑和由身材引发的安全焦虑。同学的一次玩笑激发了他关于性能力的焦虑,并叠加了之前的身体瘦小的自卑,让他措手不及,找不到合适的应对策略,陷入深深的自卑旋涡之中。

2.自我同一性混乱影响人际交往

青春期的孩子会格外在意自己的重要他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他们希望能从他信赖的人们那里获得自己所期待的认可。小石对于同学的评价过分在意,害怕自己的生殖器不符合同学的评价标准,又没有办法改善现状,于是,他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与同学交往才能保护好自己。

3.用投射防御机制掩饰攻击欲望

同学的评价给小石造成了很大压力,另外,小石的内心对父母是有怨怼的。他的本我会想到反抗,即攻击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超我不允许他做出这样不理智的行为,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份愤怒投射到了周围的人身上,因此,他会对外界的危险过分警觉,时刻的应激状态虽然很累,却满足了本我攻击的欲望。

4.因为症状获益造成问题的持续

基于对江苏大学刘伟教授树木画投射测验技术的粗浅学习,我采集并尝试分析了小石的树木画。(图1)

画面提示,小石缺乏安全感、情绪压抑、思维混乱。家庭生活、学业和异性交往状况都在耗费他的精力,让他感觉不到快乐。对于父母的教育,他有强烈的抵触心理。同时,因为他通过这一系列症状赢得了女朋友的关心、家长的关注。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不完美的自己,他是接纳的,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他会任由他的攻击本能扭曲地表达。

二、走进孩子,打开心结

1.创造包容咨询氛围,平静处理性的烦恼

辅导开始阶段,他顾虑重重,我们的谈话在试探和否认中转圈,不能深入。当我排除了各种可能因素之后,考虑到他的年龄和羞怯的表情,我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问题跟性有关吧?”他在短暂的吃惊之后,用点头的方式回应了我。

为了进一步引导他放下阻抗,我告诉他:“这个问题是很多青春期男生都会遇到的困惑,因为生理发育迎来了新的高峰,他们会很在意自己的身材,甚至会彼此比较,是否有喉结,胡须浓密程度,肌肉是否结实,生殖器长度等,通过比较,有少数同学会成为佼佼者,一部分同学会因此产生自卑、焦虑的情绪。这些现象都说明,他们缺乏性健康相关的知识。性发育水平有科学的判断标准,不是哪个同学说了算的,既然你已经自己对比科学标准,知道自己是发育正常的,就应该相信自己,而不是去选择相信同学的判断。”

经过客观的交流,小石如释重负,他说这个问题困扰了他两个月了,他特别想要证明自己,可是,苦于没有合适的办法,只能躲避同学。

2.走进心理科学世界,了解问题产生原因

第二次来访,小石说自己关于性能力的担心已经大大缓解,只是,他还会担心“坏人”会伤害到自己和家人,包括他的女朋友。

我试探地问:“那些坏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小石很认真地思考之后说:“他们可能跟正常人长得一样,甚至就是正常人,但是,他们会因为我的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而愤怒,于是跟踪我、调查我的家庭关系,继而伤害我的家人。所以,我不敢让他们看我的眼神,尽力让自己离人群远一些。”

我又故作好奇地说:“你和那些‘坏人好像很了解彼此,他们能从你的眼神中读到挑衅,你能从他们还没有实施的计划中知道他们计划的步骤和细节。你能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吗?”

聪明的小石这时低下了头,缓缓地说:“女朋友也劝过我,这些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不是事实,我也知道这一点。可是,万一真有这样的一个人存在,家人和女朋友岂不是因为我而陷入危险之中了?”

他的焦虑和恐惧超过了正常的强度,持续时间一个半月左右,没有出现幻觉,但是接近被害妄想的程度。我尝试用通俗的语言让他知道,那些“坏人”其实就是自己心里愤怒情绪的化身。这段时间,同学们的评论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他想反抗,可是理智不允许,于是,他的攻击本能被压抑下来,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宣泄,转而投射到了其他人身上。他的潜在逻辑是:因为你们要攻击我,所以,我会随时准备反抗。这样的观点他虽然能理解,但是一时接受不了。

当本我的需要被关注到,他的力量就得到了释放,我要他回去之后做一个练习:跟那些可能会笑话你的同学进行一些比赛,如篮球、田径等,通过比赛宣泄自己心中对他们的不满,找到自己的优势。

3.及时进行家庭访问,辅导家长沟通技巧

小石的憤怒情绪有一部分是针对家长的,他几次提到家长从来没有真诚地肯定过他,他感受不到他们的爱。周末,我和班主任老师走进了小石的家庭,发现,他的爸爸寡言少语,妈妈说:“我经常跟他(小石)讲,学生就应该学习,其他的没有用的东西不要想,早恋坚决不可以,你才多大呀?”

我应小石的要求,没有告诉他的父母我们谈话的细节,只是给出了青春期学生家庭教育的建议:第一,因为青春期生理发育迅速,建议父亲多与孩子沟通生理、心理的成长经历,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指引;第二,因为孩子的自信心建立的基础是父母的肯定,所以,建议爸爸、妈妈平时生活中尽量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中肯、具体地表扬他,不能笼统、概括和敷衍了事;第三,关于孩子的未来发展,要基于他的文化课成绩和兴趣、能力等因素给予一定的指导,孩子目前很迷茫,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引导。

三、走出困境,爱达未来

第三次来访,我让他又画了一棵树(图2),画面显示,小石对妈妈的反抗明显减轻。他说,现在他在路上能够自由自在地行走了,也不再害怕与别人的对视了,可以跟同学一起上厕所,而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同学嘲笑过他的生殖器。现在的状态让他如释重负,自己也很高兴。虽然,画面提示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但是他觉得不需要我的进一步帮助了。我衷心地祝贺他走出了自己的困境。

接下来,我客观地分析了他在面对这个困境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第一,他能够及时求助心理老师,这说明他心向阳光,面对困难不妥协;

第二,他能够理解深奥的心理学术语,说明他比较聪明;

第三,他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做练习,最后可以自如地跟同学交往,说明他行动力强,悟性也好。

听了我的分析,他脸上又一次表现出了羞涩。他不无骄傲地说,在田径、篮球和绘画方面,自己都比较有信心,他会从这三个优势中选择一个作为今后的升学方向,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案例反思】

1.从容淡定地讨论性,帮助学生正面问题

“性”在中国是一个敏感话题,我是一个女老师,又缺乏经验,难免会在咨询中感觉到困难,好在我及时觉察到了自己的那份窘迫,同时,我意识到,对于一个成年人,这个问题尚且这样难以面对,何况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我对小石的同理之心渐渐形成,接下来,我尽力使用科学术语解释他遇到的困惑,用客观、从容的态度坦然地与之沟通,他也受到了我的感染,不再用“那个东西”来代表生殖器,紧张局促的氛围逐渐化解,他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减少了。

2.人际关系过度警觉,鉴别诊断被害妄想

人际关系过度警觉的状态和被害妄想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小石的问题,我也曾经想到过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可能,但是,经过观察,我发现,他思路清晰,能够分清楚现实和想象,对于他所谓的“坏人”,他知道多半是自己想多了,他只是想做一些什么以防万一。于是,我判断,他只是对人际交往缺乏安全感,不是精神分裂。有了这样的判断,我才可以进行后面的咨询。

受疫情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和威胁,我作为他们的心理老师,走近他们的内心,理解他们的感受,接纳他们的问题,任重道远,我将不忘为人师的初心,在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特约编审/武金红

猜你喜欢

小石自卑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师与书·庄小石
小石鸻与大犀牛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