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化散文与《史记》之叙事艺术
——以《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为例
2022-02-16张高评
张高评
(1.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2.成功大学,台湾 台南 886-701)
一、前言
孔子作《春秋》,以笔削史料为先,既而用心于排比史事,致力于连属辞文,以体现“都不说破”之“言外之义”。其事其文,形而下者;其义,形而上者。朱熹称:“《春秋》以形而下者,说上那形而上者去。”[1]中国叙事传统,滥觞于属辞比事之《春秋》教,“以形而下者,说上那形而上者去”之叙事心法,发展为《左传》之以史传经,光大为《史记》之史传文学,以及后世之历史编纂学[2]。
《昭明文选》传世,文体学形成之后,诗、文、赋、词、曲,此疆彼界,泾渭分明。然而,文体分类,起于作品完成、传播之后,经由后人梳理归纳所得,属于后设理论。故金人王若虚《文辨》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3]近人钱钟书亦云:“文章之体可辨别,而不堪执著。”[4]890因此,吾人曰古文、曰辞赋,只是相对之文体分类学概念,不能反映原初的文章状态。
后人持既定之文体分类概念,以检视千百年前之鸿文钜制,于是有如明王鏊《震泽长语》评价《史记·货殖列传》“议论未了,忽出叙事;叙事未了,又出议论”,以为“不伦不类,后世绝不如此作文”[5]。清吴见思《史记论文》评《史记·滑稽列传》,则谓:“淳于髡一段,纯用赋笔。”[6]《史记》为史传散文,称为“不伦不类”,或“纯用赋笔”,此又何说?
若此之类,是所谓“变体”“破体”之论。就比较而言,钱钟书指出:“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亦因以恢宏焉。”[4]890本文探讨《史记》史传文之叙事艺术,以《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为研究文本,绳以后世文体学之概念,考察“以赋为文”(赋化散文)之“破体”情形,以见历史编纂兼用,或化用文体之一斑。
二、《史记》叙事艺术与诗歌语言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标榜叙事尚简,章句用晦。世所称文学语言、诗歌语言之特质,《左传》《史记》之古文已不疑而具[7]284-297。《史记》为纪传体之开山,扬雄、班固等称美为实录、为信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则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8]“史家之绝唱”,概指司马迁之史学成就;“无韵之《离骚》”,则泛称文学之造诣。
用晦、留白、致曲、尚简,为诗歌语言,以及文学语言之特质。笔者曾撰《〈史记〉叙事艺术与诗歌语言》一文,就用晦、留白、致曲、尚简四端,阐发《史记》之诗化散文,以诗为文[7]175-212。要之,多攸关属辞比事《春秋》教之发用,历史编纂学之文体兼用。《史记》史传文之叙事艺术,何以体现诗歌语言之特质?西汉初年,“诗”“文”疆界涵混未分,故司马迁《史记》行文,亦诗亦文,虽散文而自具诗歌语言之特色。以后世文体分类学之“破体为文”观之,可称为“以诗为文”,或诗化散文。
《史记》之史传文,笔有化工,堪称历史编纂之杰作,深得属辞比事《春秋》教之心法。苏洵揭示晦明、互见,吕祖谦提出微显、绝续,刘大櫆标榜含蓄、贵远,李涂强调虚实互藏,章学诚称扬言婉多风,刘熙载推崇文外无穷,范文澜所谓“体史而义诗,贵能言志”,要皆以《史记》叙事为富于诗性语言者[7]178-182。由此观之,持后世文体分类之视角,以规范古代经典或史传,往往有所出入,甚至龃龉不合,遂疑惑为“体例不纯”。欲前代作品迎合后世文体学矩矱,无异舍本逐末,颠倒因果。论文体分类学,若理解王若虚《文辨》所谓“定体则无,大体则有”,则思过半矣!
《史记》之叙事艺术,具备诗歌语言之特质,已如上述。同理,屈原、宋玉至汉武帝时,辞赋早已流行与繁荣。司马迁编纂历史,《史记》叙事传人之际,状写特殊之篇章主题,因应不同之人物事件,而选采赋体,以求化工肖物,此理有固然。今再接再厉,参酌后世变体、破体观念,特取“以赋为文”为主题,以《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三篇为研究文本,探论《史记》之赋化散文及叙事艺术。
三、“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与比事属辞之《春秋》教
《史记》之文风多方,就简约而言,为“以诗为文”之发用。就详博而论,散体时出骈行,则散文赋化,乃“以赋为文”之体现。司马迁为西汉辞赋家之一,《汉书·艺文志》诗赋类,著录作品八篇,今存《悲士不遇赋》一篇[9]。可见,辞赋写作固司马迁之能事。《史记》之历史叙事,叙事传人之际,不免“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此等处,自见“以赋为文”之笔法。《史记》散文之赋化、骈化,于此可见一斑。
司马相如为汉大赋之代表大家,所作《上林赋》《子虚赋》,为汉大赋之名篇,见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10]7-59。东晋葛洪辑抄之《西京杂记》,借问对载录司马相如现身说法,提示辞赋之特质与作法,其言曰:
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几百日而后成。其友人盛贤,字长通,尝问以作赋,相如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宮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览。”乃作《合组歌》《列锦赋》而退,终身不复敢言作赋之心矣。[14]
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12]辞赋写作之心路历程,即如司马相如之现身说法,所谓 “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若以属辞比事之《春秋》教比况之,辞赋之合纂组、列锦绣;铺采、摛文、体物,犹《春秋》之比事而属辞。历史编纂之史意与文心,已昭然若揭。至于赋家之心,得之于内,体现为写志,实不异“丘窃取之”之义,著述之旨趣、历史之哲学。属辞比事之《春秋》教,与辞赋之写作手法,心气相通,故史家如左丘明、司马迁皆优为之。
司马迁私淑孔子,《史记》典范《春秋》。就历史编纂学而言,《史记》多运用属辞比事之《春秋》书法,转化为史家笔法,以之叙次史事与传写人物。清章学诚《上朱大司马论文》称:“古人著述,必以史学为归。然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其源本于《春秋》比事属辞。”[13]33清代方苞称:“序事之文,义法备于《左》《史》。”[14]章学诚亦推崇《史记》之叙事艺术,曾言:
文章以叙事为最难。文章至叙事而能事始尽,而叙事之文,莫备于《左》《史》。今以史迁之法,而贯《左氏》之文,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尽初学可几也。[13]8
《史记》与《左传》并称,同为古文之宗师、史传文学之典范。中国叙事传统,胎源于《春秋》,形成于《左传》,大备于《史记》。运化属辞比事之《春秋》教于叙事之中,是中国叙事传统之所同[15]16-24。《史记》既工于叙事,又为叙事义法之宗师,司马迁身为太史公,属辞比事《春秋》教之运化,自然得心应手。笔者观览《史记》,虽文体多元,而属辞比事之《春秋》教,要皆杂然赋流形于本纪、世家、列传之历史修纂学中。“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綦组与列锦,自是辞赋创作之手法,持以观历史编纂之学,又何尝不是排比史事,连属辞文之工夫?
四、以赋为文与《史记》之叙事传人
赋之为体,与赋税之赋义近。盖辞赋注重铺彩摛文,如珍宝之华丽庄重,璀璨纷呈庙堂,用之于歌颂赞扬,最为适宜。故《汉书·艺文志》云:“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文心雕龙·诠赋》称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若以属辞比事之《春秋》教比况之,铺采、摛文、体物,犹比事属辞;写志,亦即“丘窃取之”之义,著述旨趣、历史哲学。
《史记》散行多于骈偶,然受楚辞、汉大赋之影响,辞赋与散文之交互融合,亦往往而有。举凡双行之意念,排比之句法,对仗之讲求,首尾相配成章法等,皆有具体而微之呈现。清刘熙载《艺概·赋概》称:“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16]考诸《史记》叙事传人,如《苏秦列传》《张仪列传》《范雎蔡泽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诸什之劝谏说服;《留侯世家》张良驳斥郦食其劝立六国后,《淮阴侯列传》蒯通游说韩信背汉反汉三番辞令,皆属之。叙事传人,举凡情事杂沓、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史记》多出之以赋法铺陈之,势如层波叠浪,快如骏马奔腾,富于战国纵横之习气,率多体现以赋为文之特色。
今以《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三文为例,参考属辞比事之历史编纂法,选取赋化散文作为探讨视角,分假设问对、层面铺排、历数列举、卒章显志、托物讽谕五端论证之。盖非赋法,何以表现横向之生发刻画,纵深之开掘剖析?苟不用赋法,如何安排同义复沓,反义对举?如何形成渲染刻画俱到,疏落荡漾有余?辞藻之富丽堂皇,音节之流畅奔放,意象之叠沓暄烨,气势之汪洋恣肆,要皆散文赋化之效应(1)参见:张高评.破体与宋诗特色之形成(三):以“以赋为诗”为例[M]∥宋诗之新变与代雄.台北:洪叶文化事业公司,1995:221-247;又,张高评.破体与创造性思维:宋代文体学之新诠释[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9):20-31.。《史记》叙事传人之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一)假设问对
《左传》叙事传人,出于属辞比事,多体现为拟言代言之设计,展现《春秋》“如何书”之法;《公羊传》《谷梁传》解经,多阐释《春秋》“何以书”之义,往往出于设问之应对。辞赋之假设问对,参考《公羊传》《谷梁传》解经,说“何以书”之义,可以相互发明。
就辞赋而言,自屈原作《卜居》《渔父》,设立问答应对之体,以之澄清疑虑、凸显主意、启发思索、引人关注。其后,继踵发扬者多,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枚乘《七发》、班固《答宾戏》诸什,皆以凸显假设问对之法,作为辞赋之标榜。
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汉司马迁亦能赋,《史记》作为史传文学之开山,叙事传人之际,往往以拟言代言,设计对白,以替代单调呆板之直陈平叙。或以之刻画性格,表现情怀;或以之推进情节,逆料未来发展形势;或以之展示场景,替代解说;或以之交代枝节,统摄琐微。(2)参见: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之第十章《说话艺术之指南》。(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M].台北:云南图书公司,2019:261.)孙德谦《太史公书义法》卷上开篇列有《衷圣》《尊儒》《宗经》三篇论述。(孙德谦.太史公书义法[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9:1-8.)假设问对,或对白设计,遂成叙事艺术之常法与妙方。
司马迁私淑孔子,《史记》之编纂,实典范孔子之《春秋》。此一私淑孔子之衷心,上攀孔圣著作之微意隐指,颇不便于明言。《太史公自序》乃假借上大夫壶遂初问:“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再问“今夫子上遇明天子,夫子所论,欲以何明?”于是太史公婉转应对,铺陈详尽,层次分明,娓娓道出其中之原委: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10]7
《太史公自序》假设问对,出以赋化之散文,忽然而又否之。司马迁回应上大夫壶遂问:“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文长千余言,主客问答,结构宏伟,符合汉大赋敷陈渲染、润色鸿业之特色。文中前幅,叙太史公之回应,虽平列《易》《礼》《书》《诗》《乐》《春秋》六经;然全文,单抽《春秋》详说重论之,以隐指《史记》之修纂,盖遥奉《春秋》书法为典范。故《自序》所云:“《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云云,亦即司马迁修纂《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旨趣。
《太史公自序》隐寓比拟:司马迁私淑孔子,《史记》史笔典范《春秋》书法。壶遂接续提问:孔子作《春秋》,缘于“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而“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有何必要又纂修一部近似《春秋》之史书?借提问示疑,指引议题走向,于是应对可以顺水推舟,如响斯应。如: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10]26
上大夫壶遂再问:当今明天子在上,“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司马迁答问,特提“《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所谓“《春秋》采善贬恶”,所谓“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云云,显然是以孔子《春秋》之书法,比拟太史公纂作《史记》之史法。虽口说《春秋》,其实隐指《史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称孔子作《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10]69《史记·匈奴列传》“太史公曰”亦称:“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闲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前后三文互见对读,其义可知[17]。至于《太史公自序》文末,卒章显志,所谓“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是所谓“诡辞谬称,实与而文不与”者,正《春秋》书法之发用。
唐刘知几《史通》,曾批评司马迁、习凿齿之假设问对:“皆伪立客主,假相酬答”;“皆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大抵择取问对,而遗忘其假设。《史通·杂说下》云:
自战国已下,词人属文,皆伪立客主,假相酬答。至于屈原《离骚》辞,称遇渔父于江渚;宋玉《高唐赋》,云梦神女于阳台。夫言并文章,句结音韵。以兹叙事,足验凭虚。而司马迁、习凿齿之徒,皆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18]
辞赋之假设问对,其事子虚,其人乌有,盖建构一虚拟实境之场景。不过“伪立客主,假相酬答”,为情造文,阐说其情实而已,当不至于混淆虚实,颠倒梦想。司马迁“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盖亦发挥如是之作用。不过化用设问法而已,竟被诬为“疑误后学”。掎摭利病如此,未免胶柱鼓瑟,矫枉过正。
(二)层面铺排
司马相如《上林赋》,先写子虚、乌有二人之说,其次引出天子之上林苑,进而夸饰天子上林苑之水势、水产、草木、走兽、台观、树木、猿猴之殊胜。枚乘《七发》,吴客对太子问,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先以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六件赏心乐事铺叙之,而卒章显志,凸出要言妙道作结。凡此,皆为辞赋层面铺写之手法。
司马迁修纂《史记》,叙事传人之际,运以属辞比事之书法,自不乏“以赋为文”之叙说。如《滑稽列传》叙写淳于髡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即是显例:
威王大说,置酒后宮,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鞴鞠鯱,待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10]1326
淳于髡对齐威王问,何以“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前后次第铺叙一斗、二斗、五六斗、八斗,以至一石之饮量,所处情境或戒慎恐惧、或欢愉乐极,落差如是,饮酒之量遂随之而有少、多、无量之殊异。“故曰”以下五句,卒章显志:“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明言淳于髡之谈言微中,作为讽谏之触媒,可以解纷;作为说服术,语言交际,可以批逆鳞、进退公卿,而无不如志。
《滑稽列传》叙记谈言微中,足以解纷之个案,如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之谈说,皆十分精彩动人,堪作当代语言交际、说话艺术之借镜与参考。如楚之乐人优孟,说楚庄王“请以人君礼葬”所爱马,先扬后抑,欲擒故纵,亦用层面铺排之法: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啗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赉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10]132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四言,堪作《史记·货殖列传》之主旨,以及司马迁之经济史观。《货殖列传》叙普天下之人,无论贤愚贵贱,芸芸众生,其生存法则,一言以蔽之,曰“皆归于富厚也”。于是铺叙贤人、廉吏、隐居岩穴之士、壮士、闾巷少年、赵女郑姬、游闲公子、弋射渔猎、博戏驰逐、斗鸡走狗、医方诸食技术之人、吏士、农工商贾畜长诸人等,彼所追求,或为廉贾归富、或为重赏、或皆为财用、或奔富厚、或为富贵容、或为得味、或重失负、或为重糈、或没于赂遗、或求富益货。要而言之,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如此铺写,极切合《货殖列传》之旨趣,如:
由此观之,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阬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博戏驰逐,斗鸡走狗,作色相矜,必争胜者,重失负也。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10]1360
元赵汸《读货殖传》称:“《传》中言廊庙、岩穴、军士、任侠、攻剽、女姬、游闲、吏士等皆为财利,所以深诮当世好货之俗。”[19]727清朱鹤龄《读货殖传》云:“太史公《货殖传》,将天时、地理、人事、物情,历历如指诸掌。”[20]729如是之宏篇巨构,若非注重史料之笔削取材,事例之纂集排比,辞文之损益修饰,将难以成章。清戴名世《书货殖传后》亦云:“吾观子长所载巧于利者,大抵皆农工商贾之流,操奇赢,据都会,铁冶、鱼盐、马牛羊豕、谷籴、薪稿、丹砂、帛絮、皮革、旃席之类,马夫枣、栗、麻、荻、漆、竹、木、巵、茜、姜、韭、酤、酿,下至掘冢、博戏、贩脂、卖浆、洒屑、马医,至卑贱矣,往往至素封。”[20]731总之,货殖所涉琳琅满目,层面多方,其目标指向,可以一言蔽之,曰“归于富厚”而已。其中深意,是否借题发挥,有言外之意?指为“无韵之《离骚》”,是否过度解读?再议。总之,司马迁“以赋为文”之叙事艺术,为其历史编纂学中文体之会通化成,不离属辞比事之《春秋》教,亦由此可见。
(三)历数列举
司马相如《子虚赋》,写云梦景观:次第列叙其山、其土、其石、其东、其西、其南、其北、其上、其下,是辞赋之历数列举法。《史记》叙事写出谋划策,亦时用此法,详见《苏秦列传》《张仪列传》《留侯世家》。《货殖列传》中,运用尤其繁夥,乃司马迁“以赋为文”写作法式之一。如叙写素封之家:
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出其中。衣食之欲,恣所好美矣。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然是富给之资也,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而取给焉。[10]1360-1361
《货殖列传》叙写素封,历数陆地、泽中、水居、山居、安邑、燕秦、蜀汉江陵、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陈夏、齐鲁、渭川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之田,以见素封之分布。同时,出以类字连缀,累书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千足彘、千石鱼陂、千章之材、千树枣、千树栗、千树橘、千树萩、千亩漆、千亩桑麻、千亩竹、带郭千亩锺之田、千亩卮茜、千畦姜韭之类。坐而待收如是“富给”之资产,真可与千户侯等,故曰素封。《货殖列传》又云:
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佰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通邑大都,一岁千酿,醯酱千瓨,浆千甔,屠牛羊彘千皮,贩谷粜千钟,薪千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鲀者千枚,铜器千钧,素木铁器若卮茜千石,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斗,糵麹盐豉千荅,鲐千斤,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狐龂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钟,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会,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10]1361-1362
首先依据自卸车在环境温度16℃的条件下的液压系统油温试验数据,对建立的液压系统热力学模型进行验证。然后针对液压系统在环境温度40℃条件下的油温过高的问题,仿真分析几种不同的改进方案。
“富相什”四句,上升式层递,排比渲染。“用贫求富”四句,下降式层递,错落有致。高下层递,形象全出。通邑大都一岁之物流,细数醯酱、浆、屠牛羊彘、贩谷粜、薪、船长、木、竹竿、轺车、牛车、木器鲀者、铜器、素木铁器若卮茜、马蹄、牛、羊彘、僮手指、筋角丹沙、帛絮细布、文采、榻布皮革、漆、糵麹盐豉、鲐、鲰、鲍、枣栗、狐龂裘、羔羊裘、旃席、佗果菜、子贷金钱。历数其产量,为千酿、千瓨、千甔、千皮、千钟、千车、千丈、千章、万个、百乘、千两、千枚、千钧、千石、躈千、千足、千双,指千、千斤、千钧、千匹、千石、千斗、千荅、千斤、千石、千钧、千石、千皮、千具、千钟、千贯,纤微细致,铺陈详尽,是赋化散文之点染手法。
(四)卒章显志
《史记·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10]1264自屈原《离骚》有“乱曰”,收结大要,以明旨趣,于是“卒章显志”成为辞赋写作之亮点。
司马迁称《上林赋》:“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卒章显志,即篇末点题,扬雄谓之曲终奏雅。枚乘《七发》之卒章显志,指向亲炙要言妙道。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之讽谏作为结尾,此之谓卒章显志。
《史记·滑稽列传》叙优孟讽谏楚庄王二则,其妙皆在卒章显志,翻叠有味。犹“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余韵无穷,引人反思。曲终奏雅,卒章显志,犹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图穷匕见,和盘托出。如前文所引《滑稽列传》优孟讽谏楚庄王葬爱马,一路铺陈渲染,皆在“以人君礼葬之”如何如何,欲擒故纵,令人不觉。然后总收一句:“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戏言而近庄,反言以显正,此之谓卒章显志。于是楚庄王幡然改悟,悦服而言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乃乘胜追击,直捣黄龙,直言进谏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葬之于人腹肠”。司马迁叙写优孟以讽谕劝谏,再一次卒章显志收结。
又如《滑稽列传》叙楚令尹孙叔敖死,其子穷困负薪,往见优孟。优孟为孙叔敖衣冠,以讽谏楚庄王。《史记》叙之曰:
(优孟)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10]1327
优孟乔装打扮,为孙叔敖衣冠,以讽谏楚庄王。前幅编排四个情节,层层递进,铺陈渲染,以蓄气势:其一,优孟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其二,庄王大惊,欲以为相,以为孙叔敖复生。其三,优孟请归,与妇计议。其四,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铺陈渲染,蓄养气势已成,于是锁定“楚相不足为也”主意切入,进行正反对比辩证:楚相孙叔敖,尽忠为廉,楚王得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卒章显志,凸显讽谏主意:“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然后接续“因歌曰”云云,以“贪吏安可为也”与“廉吏安可为也”,对照渲染,比事烘托,其中之进退可否,已呼之欲出。然后百川归海,归结拍合到“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文中诘问“安可为也?”重复二次;断言“不足为也!”作为收结。由此观之,曲终奏雅,卒章显志,有助于点醒说服主意,堪作一篇之警策。
(五)托物讽谕
自《左传》《战国策》《史记》之文献观之,“主文而谲谏”之说服术,多存在于下属对待长上,卑微应对尊贵之语言交际之中。故谈说游说时,地位卑下者多讲究“义正而辞婉,理直而气和”之态度。于是精彩巧妙之语言交际,微婉肯綮之说话艺术,琳琅满目,照耀史册。其中,托物讽谕之说话术,史传文学可见;辞赋,尤其是汉大赋,最具特色。
“劝百讽一”之体制,成为汉赋托物讽谕之传统,起源于枚乘《七发》,形成于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劝百讽一”云者,见扬雄评论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所谓“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聘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诗·大序》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谓之风。”此之谓也。“主文而谲谏”“劝百而讽一”云云,要皆说话术分寸拿捏之讲究。
《史记·滑稽列传》开宗明义即称:“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列举《史记·滑稽列传》所叙淳于髡、优孟、优旃之“谲词饰说,抑止昏暴”,以为“意在微讽,有足观者”。同时认为:“列传滑稽,以其辞虽倾回,意归正义也。”要之,皆主文谲谏,劝百讽一之说也。
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称:“淳于髡一段,纯用赋笔。”[6]史传散文之赋化,可见一斑。然若言托物讽谕,称以赋为文,或赋化散文,将更确切。淳于髡借由“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之滑稽谈说,曲终奏雅,卒章显志,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于是微言感悟齐宣王。李景星《史记评议》称:“‘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即此二语,已得滑稽要领,一篇主意。”[22]诚哉斯言!
《史记·滑稽列传》所叙托物讽谕,又如楚庄王欲礼葬爱马,优孟从而进谏之,亦可从托物讽谕视角论说之。
《史记·滑稽列传》又叙秦优旃之滑稽,如何“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史记》叙优旃“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之事有三:
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
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居无何,二世杀死,优旃归汉,数年而卒。[10]1327-1328
优旃之滑稽,呼唤陛楯郎:“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采用铺陈、对比、渲染、映衬诸法以行文。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优旃称善,盖用先扬后抑、欲擒故纵之法,托物讽谕:“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秦二世欲漆城,优旃先言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 再以滑稽之言称:“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戏言而近庄,反言以显正,托物讽谕,“主文而谲谏”之谓也。清姚祖恩《史记精华录》称:“《滑稽传》所载三人,一层深一层。旃语惜陛楯之沾寒,警寇机于未至,忠厚之发也。史公特为讽谏立传,非徒以谈锋调笑见长。”[23]诚哉斯言!
五、结语
由此观之,若不用赋法,何以表现横向之生发刻画,纵深之开掘剖析?不用赋法,如何安排同义复沓,反义对举?如何形成渲染刻画俱到,疏落荡漾有余?辞藻之富丽堂皇,音节之流畅奔放,意象之叠沓暄烨,气势之汪洋恣肆,要皆散文赋化之效应。《史记》叙事传人,形象塑造、意境经营之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清姚华《弗堂类稿·述旨》称:“文章体制,与时因革。时世既殊,物象既变,心随物转,新裁斯出。”[24]文章体制,因时世、物象之殊变,而生发别出心裁之名篇佳作。后人持既定之文体分类概念,以检视千百年前之《史记·货殖列传》,于是有如明王鏊《震泽长语》所称“不伦不类,后世绝不如此作文”。盖叙事议论,间出并作,乃破体为文,无关自乱体例。
除此之外,《史记》叙事传人,赋化散文尚多有之。如《苏秦列传》《张仪列传》《范雎蔡泽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诸什之劝谏说服,《留侯世家》张良驳斥郦食其劝立六国后,《淮阴侯列传》蒯通游说韩信背汉反汉三番辞令,凡富于战国纵横之习气者,率多出于以赋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