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家长园地”改版研讨记
2022-02-16江苏省丹阳市丹北实验幼儿园潘云霞
江苏省丹阳市丹北实验幼儿园 潘云霞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幼儿园严把门关,不再允许家长入园接送,并减少了家长会等大型线下聚集性活动。幼儿园的“家长园地”原本是家园沟通联系的一个平台,而如今家长不再入园,根本就看不到“家长园地”的内容。那么,“家长园地”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如果保留,它又该如何调整呢?
针对“家长园地”的问题,笔者所任职的幼儿园——江苏省丹阳市丹北实验幼儿园开展了系列园本教研活动,其中的一些思路和意见可供大家参考,故笔者在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文字上处理,并将教研活动披露如下。
一、第一次讨论——“家长园地”留还是不留?
主持人提出问题,请每个教师就当下的“家长园地”现状,阐述各自的观点。
教师A:我的观点是保留。“家长园地”实际上也是幼儿园环境的一部分,既然是环境,那就一定承载着育人的功能。以前,我们将它定位于面向家长,现在既然家长无法入园,那是不是可以将其转为面向幼儿、面向教师?那就不叫“家长园地”,而称为“教师园地”或者是“幼儿园地”。
教师B:如果改为“教师园地”或者是“幼儿园地”,就相当于“家长园地”事实上是不存在了,不如明确为“家长园地”不再保留,而是重新改版、重新规划。
教师C:我不同意彻底改版。例如,对家长宣传的卫生安全提示等内容可以去掉,但是家委会的照片可以保留,这也是营造班级共同体的一种方式。这只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版块调整,并不应该全部推翻。
教师D:我同意C老师的观点,保留部分版块,调整部分版块,再增加部分版块,推陈出新,可以更多地增加幼儿作品、幼儿活动照片,再增加一些能体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的元素。
…………
教师聚焦问题,各抒己见,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交流的结果看,无论哪一种类别的教师或管理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家长园地”的平台可以保留,但是面对的群体不再是家长,而是幼儿和教师,因此相关的版块和内容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何调整?我们希望所有的教师能提供自己的意见,在适当的时候开展第二次讨论,即如何对疫情时期的幼儿园“家长园地”进行改版。
二、第二次讨论——改造的分组研讨
延伸第一次讨论的话题,教师达成一致意见——将“家长园地”改版为“面向幼儿板块”“面向教师板块”“面向家长板块”。这三个板块分别安排哪些内容?我们将教师分为三组,分别针对这三个板块进行了研讨。
(一)“面向幼儿板块”——记录游戏时刻
既然“家长园地”的内容不再仅仅面对家长,而是更多地面对幼儿,那么在环境创设中必然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面向幼儿板块”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幼儿活动照片、幼儿作品等作为展示的内容。例如秋季到来,幼儿在种植园地里收获了山芋、南瓜、胡萝卜等,教师用手机记录了幼儿愉快、积极、主动的活动场景。活动之后,教师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签上自己的名字和创作的时间,放在这个板块进行展示。
照片及幼儿的作品,摆放的位置要低一点,方便幼儿驻足观看。幼儿可以通过观看这些照片或作品,回忆并讨论自己在游戏中的点点滴滴。
(二)“面向教师板块”——展现专业自信
“面向教师板块”是展现教师风采及教师教育理念的平台。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调整。
第一,呈现活动方案。首先调整原有的计划栏,将原来简单的家园计划改为班级一日活动方案,内容包括近日对幼儿的关注、对幼儿的观察、基于观察提供的各区域的材料、教师对活动的反思等。力求内容详尽,以便于操作。如果需要临时调整,只要拿笔在方案旁边的空白处修改即可。
第二,突出教育理念。每个班的“面向教师板块”里都有一块新增加的内容,是一幅画或一句话,是每个班的教育格言,如“幼儿教育就是你在说我在听”“幼儿教育就是看见他的独一无二”“幼儿教育就是陪着你慢慢长大”……格言放在整个“家长园地”中最显眼的位置,代表着有专业思想的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
(三)“面向家长板块”——营造文化氛围
调整后的“面向家长板块”,因为暂时没有家长进园,暂时承载着班级管理的任务,营造出一种温馨的班级共同体氛围。
1.摆放班级标志物
“面向家长板块”的墙面上可以留一块空隙,放一个小巧的置物架,上面放一盆绿色植物或者一个毛绒玩具等班级标志物,既可以让原本生硬的方正造型多一点灵动感,也可以作为班级的独特标志。由于没有家长的陪同,独立入园的幼儿远远地看见班级标志物,就知道快到自己的班级了。尤其是对小班幼儿,熟悉的标志物为他们的独自入园增加了安全感和依赖感。
2.保留“家长留言”
很多班级教师在考虑是否保留“家长留言”这一板块时比较犹豫。经过一番讨论,多数教师决定还是把这个板块保留下来,但由最初的家长留言本调整成一块小小白板或一张纸,上面记录着家长通过电话或微信、QQ等平台告知教师要特别关注的事项,例如:“××幼儿吃什么食物会过敏。”“今天要关注××幼儿的午餐情况。”“今天××早上入园时衣服穿得有点多,提醒他中午脱衣服。”……生活中点滴琐碎的事情,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就会很快遗忘,并造成不必要的工作疏忽;记在重要、显眼、时常会经过的位置,就会让教师常看到,适时地提醒教师去关注这些细节。
3.展示班级合影
如果原本的“家长园地”空间比较大,可以考虑用一块地方展示班级合影。教师认为,幼儿可以自己设计位置、选择地点、尝试造型等来拍合影,即便是没有统一的服装也没有关系。合影里教师就在幼儿的旁边,让幼儿感受到班级是一个大家庭,让每一个幼儿都有一种“我是家庭小主人”的归属感。
三、第三次讨论——改造后的教师看法
第二次讨论后,我们根据教师的意见在各班进行了“家长园地”的改造。“家长园地”的改变,对幼儿、对教师、对管理者有什么意义呢?教师、幼儿有哪些变化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开展了第三次集中教研,鼓励教师反思、交流改造的效果。
教师A:环境面向的对象从家长、领导改变为幼儿、教师,更体现了“教师主导、幼儿为本”的理念。原来的“家长园地”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纯粹的任务,但是现在已经与我的一日工作相关了,例如记录家长的临时留言、调整今日的活动方案等。
教师B:以前的“家长园地”高高在上,都是文字记录,幼儿也知道不是给他们看的,所以谁也不感兴趣。但是自从改版之后,“家长园地”高度降低了,内容丰富了,他们经常会站在那儿交流、讨论,期待自己的画、自己的照片也出现在墙面上。
教师C:是的,改变最大的应该是幼儿。他们尤其喜欢班级的标志物,远远看到,就直奔过来。有时,他们还会进行调整,放上不同的标志物。以前入园总是磨磨蹭蹭的幼儿,现在一大早就来了,因为想第一个看到班级的标志物。
教师D:我觉得家长虽然看不到墙面上的内容,但是我们班级群就是最好的活动式、互动式“家长园地”,一些讯息、通知会及时地发布,幼儿的照片、作品展示也会上传到班级相册里。家长能感受到幼儿的进步。我深深地感悟到“家长园地”应重在交流、重在沟通,它是心与心互通的桥梁,而不仅仅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
…………
三次“家长园地”改版教研,是教师基于现状、基于问题的小调整,是让环境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思考与行动。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幼儿、心中有理念”,方能从容淡定地应对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