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视域下壮族民歌的创造性传承模式构建

2022-02-16姜乐虹

艺术评鉴 2022年2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融媒体传承

姜乐虹

摘要:媒体的融合与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音乐艺术的传播渠道,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传统音乐艺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壮族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不仅形式丰富,在特定的地域还有着丰富的音乐活动。但随着多元艺术的发展,壮族民歌与其他民歌一样面临着传承动力不足的情况。巧妙利用融媒体进行宣传,可以更好地促进壮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也可以借此建立稳定的传承发展模式,使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轨上。本文将从壮族民歌的发展与现状出发,分析融媒体视域下壮族民歌发展传承的变化,结合实践研究融媒体视域下壮族民歌的创造性传承模式构建。

关键词:壮族民歌  融媒体  传承  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062-04

壮族民歌又被称为“壮歌”,是由最初壮族地区的二、三声部的山歌发展而来,壮族民歌旋律鲜明,规律明显,且十分动听。正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使得壮族民歌曾经风靡一时,但近年来,民歌的发展与传承总体呈现出疲态,很多民歌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传统艺术也逐渐被当代艺术所取代。当然,传统与当代艺术两者是互为辩证的关系,如果运营得当,传统艺术也能够收获大众的青睐,从而成为当代艺术。所以,与时俱进是促进民歌传承的最好方法。融媒体的兴起使得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展,壮族民歌也应该面对的危险同时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传播与创新优势,建立起新的传承模式,使优秀的民歌艺术焕发出崭新的光芒,融媒体的作用也是促成壮族民歌形成产业化的关键所在。

一、壮族民歌的发展与现状

壮族民歌的发展与壮族人民的勤劳、乐观以及广阔的壮族自治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壮族大部分生活在广西地区,而广西地区山峦、丘陵林立的地貌特征孕育了壮族民歌高低相衬、跌宕起伏的艺术特色。与此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23.6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位列全国各省中的第九位,广阔的土地面积给予了民歌优越的传播条件。早期随着人员的流动,壮族民歌几乎遍及广西的全部区域。其次,方言是壮族民歌的亮点,但也是缺点,因为方言的独特性,使得壮族民歌并没有获得在全国更广泛的传播,但也正是因为方言使得壮族民歌能够快速成型,并形成完善的体系。最后,壮族民歌以山歌为主,在早期的发展中,因为聚集的生活环境影响,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哼唱一二句,人们在劳动、婚丧嫁娶时民歌也成为了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高普及度使得壮族民歌在形式与内容上获得了较快发展,以广西为主的壮族自治区也被人们冠以了“歌海”的美称。

壮族民歌虽自起源到如今获得了耀人的成就,但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壮族民歌在多元艺术的大环境下逐渐变得暗淡下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产生,壮族民歌受到的关注程度进一步下降,而各式各样的现代音乐艺术几乎在短时间内取代了民歌等传统艺术,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生活。当然,很多观点认为壮族民歌受到多元化艺术的冲击较小,其根据在于壮族民歌有鲜明的地域性,欣赏群体也非常固定,“壮人”占据壮族民歌欣赏、歌唱群体的90%。但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壮族民歌如果停滞发展,其传播不思突破现有的状态,原有的群体势必会被更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所取代,从而面临濒危的危险。所以,壮族民歌与其他地区民歌同样面临着传承无力的局面。如何与时俱进,使壮族民歌出现在更多人的视野之中,结合融媒体共同发展是可行的出路之一。而如今融媒体的壮大不仅能为壮族民歌带来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对于传承与创新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融媒体视域下壮族民歌发展传承的变化

(一)传承渠道的丰富

民歌的传承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使之满足当代人的审美,才能够使壮族民歌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在以往的民歌传承中,特定的群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壮族民歌与其他地区民歌一样,最主要的方式仍为口口相传或代代相传。但时过境迁,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众多的“壮人”也随之融入到了大众的生活之中。特定群体的减少使得壮族民歌的传承变得极为困难,所以,更好的传承在于传承渠道的扩充,融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与覆盖范围正好可以有效地解决壮族民歌的传承渠道过窄的问题。原来想要了解壮族民歌,只能通过电视的特定时间或特定频道,而现如今融媒体的发展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人们只需打开移动设备中的媒体软件,或打开电脑就能欣赏到各式各样的壮族民歌。广而告之的形式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壮族民歌,最重要的在于能够最大化的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群,让更多对壮族民歌感兴趣的人们将壮族民歌一首一首的传唱下去。

(二)传承方法的变化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融媒体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壮族民歌的传播渠道,而民歌的传承方式也因为融媒体的发展而产生了变革。在传统的民歌传承中,壮族民歌有着优良的传承习惯,首先,良好的民歌氛围是壮族民歌传承至今仍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不论怎样的社会活动,壮族人民均可以选用民歌表达自身的情感,全民歌唱的环境给予了壮族后辈们良好的传承氛围;其次,除了环境的熏陶以外,主动学习是推动壮族民歌不断壮大,乃至形成完善体系的动力,壮族的儿童不论男女均会在父母的指导与熏陶下学唱壮族民歌,唱歌几乎成为了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前环境下,这样良好的氛围已然不复存在,更多的壮族年轻人选择走出家园,而接触壮族民歌的时间逐渐变少。所以,在融媒体视域下,接触到壮族民歌的群体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壮族群体,而是全国乃至海外更多各行各业的人士。传承壮族民歌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原本口传身授的方法虽然有所保留,但已经不再是民歌传承的主要方法,更多的是系统的学习或利用先进的作曲技法对民歌进行传承,从而使之不断迎合当代人的审美,这也是民歌传承时代性的体现。

(三)传承形式的变革

原有民歌的传承在于原汁原味的还原,即前人怎样演唱,后人就必须按照原有的形式进行还原,即便是歌唱中的泛音也应该最大化的进行还原。这样传统的传承方法是民歌传承的起步,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记谱法与高科技设备的跟进,采风时我们已经能够将每个乐段乃至单音进行百分之百的还原,当我们掌握了最初的形式后,就不应该再拘泥于现状,民族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壮族民歌中的核心不发生改变,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传承。融媒体的覆盖式传播不仅让更多人对壮族民歌有所了解,更重要的在于融媒体使壮族民歌的传承更有意义。人们可以通过视频剪辑、改编等手段使原有的形式脱胎换骨,原有的民歌可以改编为流行歌曲或者乐器演奏。从单一的形式走向多元化的结构。从现有的发展来看,大到根据壮族音乐改编的民族歌剧《三月三》;小到每晚茶余饭后播放的广场舞音乐,融媒体的传播让壮族民歌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

三、融媒体视域下壮族民歌的创造性传承模式构建

(一)发挥媒体桥梁作用推动“文化+”发展

从上文对融媒体视域下壮族民歌发展传承变化的阐述可以看出,时代的进步迫使壮族民歌的传承模式发生了变化。如何建立新的传承模式,使之适应当前环境,不仅是壮族民歌,而是民歌传承面临的共性问题。融媒体是将媒体资源在人力、内容、宣传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融合,从而最大化地提升媒体的媒介功能。围绕融媒体可以有助于加速建立新型的壮族民歌传承模式。首先,融媒体在壮族民歌传承的模式中主要起到桥梁的作用,通过融媒体各式各样的宣传,可以让更多行业关注到壮族民歌。众所周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与当前的复杂国际环境下,任何行业均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市场中独善其身,“产业+”的理念使得各行各业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报团取暖,壮族民歌的发展也要跟随潮流,从文化的角度形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模式,壮族民歌的“文化+”发展关键在于和其他产业的契合度,首先,在利益面前,文化产业不应太看重经济效益,而是应该以传承为主要方向,尽可能通过融媒体提升自身的曝光度,其他产业多以经济效益为主,看重壮族民歌也正是因为其独有的文化认同感。如当下热门的音乐旅游节、民歌进校园、音乐文化的衍生商品等,均是文化与各行各业结合发展的结晶。

(二)充分利用多元化渠道达成推广最大化

通过对以往的传播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单一的宣传并不能够为壮族民歌的发展传承带来可观的效果,这是因为选择单一的渠道在传播广度、受众群体等多方面有着很大局限性。在以往的媒体宣传中,高昂的费用会将很多文化产业拒之门外,现如今,随着融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媒体行业激烈的竞争,而国家政策的支持又使得文化宣传变得水到渠成,这样的环境为壮族民歌的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说,以往不可能实现的多方位宣传放到现在可謂是易如反掌。壮族民歌传承的第一步在于广泛的宣传,宣传也是传承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壮族民歌只有出现在更多人的视野中才能进一步挖掘潜在的传承人,“人多力量大”这一永不过时的真理道出了民歌传承的关键所在。所以,壮族民歌的传承并不在于单方面的努力,而是民歌传承人、表演团体、官方机构以及各界媒体共同努力的结晶。除了需要官方的支持与媒体的扶持,更重要的在于个体或团体的宣传意识。换句话说,只有无所不用其极的宣传,将壮族民歌涉及到各个形式的媒体中才能达到最大化的推广。

(三)官媒自媒共进促进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壮族民歌是中国民歌文化中的瑰宝,近年来在国家不断重视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壮族民歌出现在众多官方媒体之中,官媒为壮族民歌加油打气,使壮族民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当然,除了需要重视官媒的宣传,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自媒体开始崭露头角,在极短的时间内,自媒体成为了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创作自媒体内容自然而然成为了全民的主要活动之一,无论是为了分享生活还是赚取收益,都是人们在自媒体平台创作的原因。提起创作很自然的会与壮族民歌的传承联系在一起,毕竟传承优秀的民歌艺术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创新。在自媒体的传播中,壮族民歌有着与自媒体较高的契合度。众所周知,自媒体多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而壮族民歌旋律鲜明的特点给予了视频剪辑更多的空间。所以,壮族民歌在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承以及与融媒体是否能够产生默契的关键在于壮族民歌是否能够融入更多的自媒体之中,各大自媒体平台以及个人平台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他们代表了某个圈子或者某个欣赏群体,壮族民歌在历经自媒体的创作之后会展现出各式各样崭新的形式,这也是由传统传承走向创新传承的一个通道。

(四)精品项目与跟踪建立可持续文化生态

任何项目或者产业都有精品与普通的区别。壮族民歌传承以及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其他产业进行结合,从而形成“文化+”的发展模式。当然,与产业的结合正是壮族民歌走向产业化的过程。在形成产业化的过程中,壮族民歌势必会产生许多精品项目和众多普通项目。作为壮族民歌传承的推动者,应该善于发现这些精品项目,或者普通项目中的潜力,从而大力开发精品项目,使这些精品项目成为壮族民歌传承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变化发展的哲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团体或个人均不可能在同一领域保持长期不败的局面,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音乐艺术如果不进行更新发展也会被新的艺术形式所取代。所以,除了着重发展精品以外,还需要注重普通项目的潜力挖掘与跟踪,以便更好地促进质量提升与创新力度。壮族民歌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是决定壮族民歌能够适应环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生死线,如何还像此前一盘散沙的传承模式则势必会面临与其他濒危民歌一样的局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壮族民歌的发展与现状的分析,引申出融媒体视域下壮族民歌传承所面临的局面。融媒体作为近年来产生的新事物,自然有着“双刃剑”的特性,一些不良的报道与虚假新闻在其发展之初可谓是层出不穷,但随着管制力度的加大以及政策的约束,融媒体的优点逐渐得以展现。换句话说,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壮族民歌在当前环境下与其他民歌艺术面临着同样后继无人的局面。所以,更应该抓住机遇,勇于和新事物合作,找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并合理运用融媒体各式各样的手段,从而构建与时俱进的传承模式,使优秀的民歌艺术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洁.壮歌的传承与创新——壮语新歌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2]王顺.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壮族民歌传承刍议[J].大庆社会科学,2021(01):132-135.

[3]王恒华.新媒体时代壮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J].北方音乐,2019(23):47+51.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融媒体传承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